- 年份
- 2024(5462)
- 2023(8027)
- 2022(6764)
- 2021(6168)
- 2020(4990)
- 2019(10745)
- 2018(10261)
- 2017(19725)
- 2016(10816)
- 2015(11203)
- 2014(10917)
- 2013(10767)
- 2012(9930)
- 2011(8906)
- 2010(8598)
- 2009(7787)
- 2008(7620)
- 2007(6447)
- 2006(5409)
- 2005(4756)
- 学科
- 济(41015)
- 经济(40968)
- 业(29380)
- 管理(29180)
- 企(22781)
- 企业(22781)
- 方法(19102)
- 数学(17053)
- 数学方法(16899)
- 学(13537)
- 农(11429)
- 财(11416)
- 中国(9659)
- 贸(8620)
- 贸易(8620)
- 土地(8502)
- 易(8427)
- 业经(8300)
- 农业(7901)
- 制(7364)
- 务(7359)
- 财务(7352)
- 财务管理(7341)
- 技术(7211)
- 企业财务(7099)
- 环境(6484)
- 银(6358)
- 银行(6315)
- 融(6160)
- 金融(6160)
- 机构
- 大学(154723)
- 学院(152993)
- 济(59954)
- 经济(58864)
- 管理(56692)
- 研究(55003)
- 理学(50437)
- 理学院(49785)
- 管理学(48801)
- 管理学院(48548)
- 中国(39590)
- 农(39066)
- 科学(38702)
- 京(32132)
- 农业(31699)
- 业大(31485)
- 所(29690)
- 研究所(27867)
- 财(26007)
- 中心(24660)
- 财经(21992)
- 江(21526)
- 农业大学(21502)
- 经(20349)
- 院(19956)
- 北京(19101)
- 经济学(18986)
- 范(18623)
- 省(18328)
- 师范(18233)
- 基金
- 项目(113765)
- 科学(88727)
- 基金(85281)
- 家(79606)
- 国家(78995)
- 研究(71714)
- 科学基金(65801)
- 社会(47536)
- 自然(46375)
- 基金项目(46001)
- 自然科(45348)
- 自然科学(45328)
- 社会科(45207)
- 社会科学(45190)
- 自然科学基金(44562)
- 省(43601)
- 划(38301)
- 资助(33729)
- 教育(32010)
- 重点(26179)
- 编号(25153)
- 部(24937)
- 计划(24620)
- 创(24024)
- 发(23439)
- 科研(23153)
- 创新(22609)
- 科技(22000)
- 业(21411)
- 国家社会(20768)
共检索到207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平 赵新全 徐世晓 朱文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可再生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荒地开垦、化肥的大量使用等土地利用活动的加剧,以及大规模砍伐森林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改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并最终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邬枭楠 缪金莉 郑颖 潘飞翔 刘婷霞 伊力塔 夏国华 温国胜
为研究林下养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林下养鸡的可持续性,以浙江临安横路乡生态鸡场为实验点,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生态鸡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和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等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鸡的活动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影响显著,鸡舍附近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氮和微生物总数有所增加。②林下养鸡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距离鸡舍越近多样性指数越低。③山核桃林比早园竹林的生物量和凋落物持水量高,有更好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金龙 王金叶 周志翔 李海防
基于桂林市区1986、1998和2006年TM影像,提取各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桂林市区生态服务价值,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6年,桂林市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整体变化较小,20年间仅减少0.90%,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是导致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贡献率的等级基本稳定,水源涵养和土壤形成与保护的贡献率最大,而原材料和食物生产贡献率均较小,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从服务价值的构成看,林地、耕地、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整个系统的97%以上,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主体部分,其中林地的影响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宝华
利用Fragstats 4.2景观指数和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分析山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是土地类型中转移量最多的,主要转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土地类型的增加量依次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耕地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分布相对单一,主要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复杂地形导致该分布集聚性一般,分离度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滨州等市,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大,因此聚集度一般;城乡工矿用地斑块密度最大。生境质量空间冷热点分布主要由地形引起,热点呈现"两主两次+黄河三角洲",两主热点主要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次热点主要分布在微山湖和五莲山区域,最后为黄河三角洲。鲁北、鲁西平原为生境质量冷点。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婷 王懿祥 刘宪钊 徐成立 刘志军
【目的】研究雄安新区建区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质量动态变化,以期为雄安新区各行业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雄安新区3个县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7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评价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1)传统城镇化建设阶段(2000—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新区建设阶段(2017—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2)2000—2017年雄安新区RSEI均值从0.62下降至0.57,生态质量总体有所退化;2020年RSEI均值增加至0.59,生态质量轻微改善;(3)土地利用与生态质量的分布和变化在空间上基本一致,林地、耕地面积的增减对生态质量的变化影响显著。在当前建设水平和1 km空间尺度下,未利用地转耕地面积比每增加10%,则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13%;未利用地转林地面积比每增加10%,则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7%。【结论】雄安新区应维护林地和耕地质量和数量,改善雄安新区生态质量,从而有效促进雄安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图4表6参29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师君银 马勇刚 许仲林
【目的】结合生态模型与植被指数,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喀什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干旱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生境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对喀什地区生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合植被指数验证InVEST模型在西北干旱区的适用性。【结果】2000—2020年喀什地区生境质量均值在0.47~0.49,总体处于较差等级,且生境质量逐年下降;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度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生境质量等级与土地利用分布基本一致,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方式生境质量相应较差。模型运行的生境质量结果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一致性较差。【结论】将生态模型与植被指数(NDVI、LAI、NPP)相结合,对比得出InVEST模型能较准确地分析喀什地区的生境质量状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军 顿耀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综述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方法和时空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强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和注重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集成应用研究等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王丽园 张立娟 朱连奇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3)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4)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 张学霞 徐新良 陈德超
【目的】定量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旨在正确认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坝上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以河北坝上张北、沽源、丰宁3县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评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而探讨了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1)2000—2015年坝上地区湿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分别减少28、26 km~2,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共增加24 km~2,其他土地利用面积稍有增加;草地和湿地主要向农田转移,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农田、湿地的转移。(2)坝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西低东高"的趋势,低值区主要位于张北西部,而高值区主要位于丰宁南部燕山森林区;15年间,坝上地区85.92%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态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共增加334.83亿元,其中,气候调节服务价值增加最多,增加了90.44亿元,土壤保持、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价值先增后减;草地、森林和湿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贡献率在85%以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最大。(3)坝上地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增加,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09,处于潜在危机区,坝上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结论】坝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提高,但对坝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重要贡献作用的草地和湿地退化明显,经济发展仍受生态压力的制约,生态环境仍然脆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楷 李天宏 钱征寒
选择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估算了深圳市生态服务价值,探讨了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年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7 597×104元,2000年为291 141×104元,2004年为254 466×104元。从1996到200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减少了23 131×104元,其中湿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水体、湿地、园地产生的价值之和超过了总价值的90%。在各项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产生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废物处理,两者之和约占总价值的40%。从空间上来看,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深...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深圳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国军 杨磊 柴春山 莫保儒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土地资源,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使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方法】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龙滩流域的植被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11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2种农地、自然荒草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灌木林地、5种乔木林地)的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流域内共调查到种子植物56科166属254种,其中裸子植物门3科7属13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5.36%、4.22%、5.12%;被子植物门53科159属241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94.64%、98.78%、94.88%。在被子植物门中,双子叶植物纲有50科134属205种,单子叶植物纲有3科25属36种,两纲物种分别占流域总种数的80.71%和14.17%,占该门物种总种数的85.06%和14.9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农地物种丰富度低,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和灌木柠条林地居中,乔木林地(山杏、山毛桃、油松、侧柏、青杨)和天然荒草地高;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马铃薯农地的物种多样性低,覆膜农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居中,自然荒草地和乔木林地比较高;物种均匀度表现为农地、撂荒草地、人工牧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的均匀度高,自然荒草地居中,乔木林地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演替恢复时间差异是产生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也是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允 张培 周宝同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 46%、49. 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磊 孟祺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国际贸易,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农产品贸易品通过生产中化肥的使用、土壤流失和专业化导致品种单一性,通过工业品贸易引致扩张的路径扩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应该确保所有贸易政策与生物多样性相容,加强对外来生物的管理。
关键词:
贸易 生物多样性 机理 政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建锋 肖文发 江泽平 冯霞 李秀英
景观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破碎化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引起近交衰败;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生物地理环境,减小物种的生存空间;改变了生态系统特性,影响系统内的能量平衡和物质流动,加剧了外来物种的入侵。本文通过对上述方面的阐述,旨在更好地理解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建国 巩倩 王阳
发展风电场是实现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及2060年前碳排放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选择。全面认识风电场对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和实施陆地及海洋风电项目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总结分析了陆上与海上风电场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风电场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对动植物栖息地、种群以及土壤、植被和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等将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风电场在施工、运营和退役后也会对陆地及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目前关于风电场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随着风电场规模的扩大,风电场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的影响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