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29)
- 2023(4215)
- 2022(3597)
- 2021(3376)
- 2020(2671)
- 2019(6449)
- 2018(6174)
- 2017(12342)
- 2016(6328)
- 2015(7396)
- 2014(7414)
- 2013(7163)
- 2012(6740)
- 2011(6134)
- 2010(6370)
- 2009(6151)
- 2008(6394)
- 2007(5622)
- 2006(5078)
- 2005(4871)
- 学科
- 济(29165)
- 经济(29122)
- 业(23770)
- 企(23344)
- 企业(23344)
- 管理(22673)
- 贸(17364)
- 贸易(17355)
- 易(16841)
- 方法(15077)
- 财(12760)
- 数学(11787)
- 数学方法(11694)
- 务(10362)
- 财务(10359)
- 财务管理(10347)
- 企业财务(9920)
- 理论(6946)
- 出(6642)
- 关系(6601)
- 业经(6427)
- 制(5991)
- 融(5769)
- 金融(5769)
- 中国(5651)
- 出口(5540)
- 出口贸易(5540)
- 口(5540)
- 国际(5507)
- 公司(5179)
- 机构
- 大学(100566)
- 学院(98756)
- 济(47379)
- 经济(46670)
- 管理(38095)
- 理学(33107)
- 理学院(32837)
- 管理学(32506)
- 管理学院(32338)
- 研究(30342)
- 中国(24201)
- 财(23495)
- 京(20119)
- 财经(18853)
- 经(17191)
- 经济学(15301)
- 所(14239)
- 财经大学(14232)
- 科学(13937)
- 经济学院(13880)
- 贸(13534)
- 商学(13013)
- 商学院(12905)
- 江(12843)
- 北京(12774)
- 中心(12650)
- 研究所(12450)
- 范(11819)
- 师范(11761)
- 国际(11097)
- 基金
- 项目(55960)
- 科学(44463)
- 研究(43213)
- 基金(42541)
- 家(35297)
- 国家(35023)
- 科学基金(30627)
- 社会(28849)
- 社会科(27556)
- 社会科学(27553)
- 基金项目(22018)
- 教育(20464)
- 省(19300)
- 自然(18707)
- 自然科(18292)
- 自然科学(18288)
- 资助(18179)
- 自然科学基金(17987)
- 编号(17433)
- 划(16387)
- 成果(15219)
- 部(14142)
- 教育部(13039)
- 人文(12821)
- 性(12527)
- 重点(12525)
- 国家社会(11903)
- 社科(11687)
- 大学(11634)
- 创(11620)
共检索到151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小娟 陈晓红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该理论的分析基础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下。其基本假设: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他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能流动;各国对商品流动不加干预。同时,把国家比较优势作为解释贸易发生机制的主要依据,市场则是协调国际分工的惟一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胡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贸易结构优化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一个国家应当向哪些国家出口何种产品,又应当从何处进口何种产品以增进本国福利,促进本国发展?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到当代克鲁克曼的新贸易理论都在为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寻求适当的理论解释。应当看到的是,贸易结构优化与优化贸易结构存在差异。前者从静态角度出发,强调利用现存资源,强化现存结构的作用;后者则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有改变现存结构的要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介绍有关贸易理论关于贸易结构的论述。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建民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主要是研究与揭示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的同一产业部门内某一种产品双方向流动的原因、性质、效果以及利益。学习与借鉴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制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意义。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种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萍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国际贸易》一书由王培志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1月出版,是我国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采用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式,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等国际贸易知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阐述了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等宏观金融分析等内容,对国际贸易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于振涛 周宏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二震
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下,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按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形态——产品内分工,在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投入品贸易即产品内贸易。田文博士的专著《产品内贸易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其颇具新意的见解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敏 孙慧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敏 孙慧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霍步刚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检验中国文化贸易偏离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得出中国文化贸易发生在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经济学分析,为未来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流向提供指导,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培育海外文化消费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孔欣 宋桂琴
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以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和Antra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研究入手,分析了单个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和全球生产组织模式选择,从微观层面来剖析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得与分配、资源配置等问题,使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虽然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哲松
从长期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 ,贸易结构与生产结构应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至少在长期的变化方向上应保持一定的趋同性。但是 ,在我国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和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上看不出任何趋同的倾向 ,反而出现了两种结构明显偏离的情况。对这种反常现象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导致该种偏离的原因。
关键词:
贸易结构 生产结构 比较优势 时滞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丁剑平
拥有世界20%以上人口的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举世注目。为此,我国有必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人口就业比重进行排行。可以利用马斯克兹的模式来测算中国净出口中各种劳动力的含量。根据受教育年数将我国所有职业划分为六种要素。虽然实证的结果在总体上验证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HOV理论),但是对这一理论的偏离也是很明显的。占中国总人口78.1%的农业人口不是最丰富的要素,而最丰富的要素是“制造业体力劳动者”。技术人员最短缺的是理科而不是文科技术人员。此外,土地稀缺和低收入等其它限制性因素也严重影响了测算技术含量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入世后的就业、产业和教育结构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梅妮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为解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其核心在于该理论独特的分析工具:超边际分析方法。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引入交易效率和偏好,对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新的分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通过建立同时存在李嘉图外生比较技术差异和交易成本的新兴古典模型,探讨了交易效率和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从改变交易效率、偏好结构的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本国的贸易政策,从而改善其外贸条件,进一步促进其国际贸易的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孟宪煌
EDI的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定义其相应的贸易方式也是不同的。本文所指的EDI的定义如下: EDI是使用统一的标准编制资料,利用电子方法,将资料由一台独立的电脑的应用程序,传送到其它的独立的电脑的应用程序。 根据这个定义,EDI要求采用EDI的企业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编制各种商业资料,比如订单、发票、货运单、提单等等,因为只有用统一的标准来编制这些商业资料,才能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