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1)
- 2023(11904)
- 2022(9535)
- 2021(8836)
- 2020(7217)
- 2019(15911)
- 2018(15515)
- 2017(29356)
- 2016(15580)
- 2015(17559)
- 2014(17304)
- 2013(17625)
- 2012(16361)
- 2011(14742)
- 2010(14748)
- 2009(14191)
- 2008(14302)
- 2007(12864)
- 2006(11340)
- 2005(10479)
- 学科
- 业(81573)
- 济(76982)
- 经济(76890)
- 企(64267)
- 企业(64267)
- 管理(54464)
- 农(48951)
- 农业(32767)
- 方法(30760)
- 业经(30619)
- 财(23960)
- 数学(23108)
- 数学方法(23007)
- 中国(22522)
- 务(16560)
- 财务(16555)
- 财务管理(16543)
- 制(16423)
- 技术(15642)
- 企业财务(15633)
- 策(15623)
- 贸(15145)
- 贸易(15136)
- 易(14846)
- 体(13467)
- 划(13262)
- 和(12742)
- 农业经济(12479)
- 发(12380)
- 地方(11743)
- 机构
- 学院(238443)
- 大学(229738)
- 济(112272)
- 经济(110636)
- 管理(96188)
- 理学(82870)
- 理学院(82129)
- 管理学(81353)
- 管理学院(80901)
- 研究(78738)
- 中国(65165)
- 农(52592)
- 财(48604)
- 京(47136)
- 科学(43174)
- 农业(39801)
- 所(38804)
- 财经(38768)
- 业大(36119)
- 江(35756)
- 中心(35739)
- 经(35437)
- 研究所(34854)
- 经济学(34484)
- 经济学院(31249)
- 北京(29347)
- 经济管理(29246)
- 财经大学(28126)
- 范(27730)
- 师范(27563)
- 基金
- 项目(152301)
- 科学(122942)
- 研究(116753)
- 基金(113903)
- 家(97474)
- 国家(96425)
- 科学基金(84242)
- 社会(80459)
- 社会科(76017)
- 社会科学(76000)
- 基金项目(60102)
- 省(59010)
- 自然(50174)
- 教育(50070)
- 自然科(49067)
- 自然科学(49055)
- 自然科学基金(48282)
- 划(47445)
- 编号(46823)
- 资助(44663)
- 业(36619)
- 成果(36511)
- 部(35567)
- 发(34804)
- 创(34736)
- 国家社会(34354)
- 重点(33263)
- 制(31589)
- 创新(31529)
- 农(31032)
- 期刊
- 济(135498)
- 经济(135498)
- 研究(71841)
- 农(58465)
- 中国(46890)
- 农业(39891)
- 财(38820)
- 管理(37507)
- 科学(33995)
- 学报(32106)
- 业经(28859)
- 大学(26331)
- 学学(25443)
- 融(24257)
- 金融(24257)
- 业(20483)
- 经济研究(20114)
- 财经(20048)
- 技术(19918)
- 问题(18343)
- 经(17550)
- 教育(16665)
- 世界(16205)
- 农业经济(14891)
- 农村(14563)
- 村(14563)
- 技术经济(14460)
- 贸(14004)
- 版(12787)
- 经济问题(12733)
共检索到361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凌斐 孙菲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成为振兴乡村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保护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保护与利用矛盾日渐突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协调、城镇化侵蚀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等问题,都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比宝贵的资源,深入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海萌
我国约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之首。近20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如何挖掘、保护及传承非遗,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为唤醒当代人传承非遗、激活非遗创造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全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FAO为中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组成)"4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常青 杨武健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乡村田野调查法,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参与式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依托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设计六条参与式路径,归纳总结三种参与模式。基层图书馆应当借助新媒体思维,依托距离空间和环境地域优势,确定社交实物,选择参与式模式,拟定参与方案,通过互动、共振过程,实现图书馆参与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 图书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宝乐日
阿拉善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阿拉善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蒙古族民俗中独具特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本文对2008年至今的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了简要梳理,初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知识"的关系,提出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在阿拉善地区蒙古族民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蒙古族"乡土知识"的再现,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积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蒙古族乡土知识的传承。
关键词:
阿拉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乡土知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从概念上等同于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一项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本文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对农业文化的关注,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的目的,最后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勋 焦雯珺 刘某承 闵庆文
东亚地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主要分布区,其GIAHS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东亚地区的农业遗产大国,日本各级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日本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模式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在农业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进程、遗产保护措施和遗产地产业发展措施3大方面总结了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经验,并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勋 焦雯珺 刘某承 闵庆文
东亚地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主要分布区,其GIAHS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东亚地区的农业遗产大国,日本各级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日本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模式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在农业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进程、遗产保护措施和遗产地产业发展措施3大方面总结了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经验,并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艳莹 闵庆文 刘某承
自2002年FAO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联合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以来,已经有13个国家的31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各个国家的不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不懈努力,在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途径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在分析国外各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这些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启示,并从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与发展规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可持续旅游发展、国际国内交流、科普宣传等方面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农耕文化原创科普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智慧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希望小朋友们通过这套书更好地认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智慧。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委员会 农耕文化 地理科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凯 张宝文 高阳
农业文化遗产是风景园林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前却缺少相关研究。首先,在解读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视野,从学科研究范畴、乡村景观营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景观、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最后从风景园林学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探索及利用、遗产保护的引导作用两个方面研究了风景园林学科对接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对风景园林学科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探索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但方 王堃翯 但欢 王刚
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了2006年以来中国核心期刊报道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主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副中心的相互合作模式;研究作者是以闵庆文为主展开的合作网络,合作强度较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产业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机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2006-2008年)、应用阶段(2009—2017年)、扩展阶段(2018年至今)。据此,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发展提出统一学术名称、丰富研究案例、创新产业模式三点建议。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Parviz Koohafkan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雯 王晨仰 刘军民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