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
- 2023(1179)
- 2022(1074)
- 2021(1094)
- 2020(681)
- 2019(1396)
- 2018(1339)
- 2017(2152)
- 2016(1375)
- 2015(1490)
- 2014(1456)
- 2013(1319)
- 2012(1291)
- 2011(1211)
- 2010(1266)
- 2009(1208)
- 2008(1176)
- 2007(1092)
- 2006(956)
- 2005(1022)
- 学科
- 济(4477)
- 经济(4473)
- 教育(2926)
- 管理(2532)
- 中国(2248)
- 思想(2178)
- 学(2133)
- 业(2035)
- 政治(1984)
- 企(1817)
- 企业(1817)
- 思想政治(1816)
- 政治教育(1816)
- 治教(1816)
- 德育(1802)
- 方法(1673)
- 理论(1583)
- 统计(1445)
- 和(1048)
- 教学(1044)
- 贸(911)
- 贸易(910)
- 业经(899)
- 易(889)
- 数学(869)
- 农(861)
- 史(858)
- 财(835)
- 数学方法(823)
- 地方(768)
- 机构
- 大学(20324)
- 学院(19238)
- 研究(6149)
- 济(6038)
- 经济(5872)
- 管理(5597)
- 理学(4775)
- 理学院(4680)
- 中国(4537)
- 管理学(4470)
- 管理学院(4438)
- 京(4121)
- 范(4110)
- 师范(4101)
- 科学(3970)
- 财(3499)
- 师范大学(3337)
- 所(3118)
- 江(2988)
- 财经(2893)
- 研究所(2774)
- 北京(2727)
- 中心(2673)
- 教育(2593)
- 经(2589)
- 州(2360)
- 湖(2329)
- 汉(2234)
- 农(2106)
- 系(2091)
共检索到33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论著数量逊于去年,但创获得仍丰,且有其显著特色,一是出现了一些从新的视角对本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作经济学的分析论著,二是利用出土实物和简牍文字资料进行研究的明显增多。此外,地区性的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商品经济、市场及其他带总体性研究 邵鸿的《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变迁》(江西人民出版社95.9)是本年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在追溯了中国商品经济起源和中国古代早期文明时期的商品经济以后,着重论述了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了这一发展在战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理论意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先秦秦汉史论著数量比去年略有增加。从年代看,有关原始时代和商代论著最多;从专业看,有关农业史和经济思想史论著最多;地区史论著中亦以农业史为多。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商代经济史。该书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实际上读者是1993年才见到此书的。全书52万字,分十一章,依次为:绪论(社会概况、疆域、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制度,农业,发达的畜牧业,狩猎活动,渔业经济,手工业(上):青铜冶铸业,手工业(中):建筑业,手工业(下):陶瓷、纺织等制造业,商业与交通,财政制度。它几乎涉及商代经济的所有方面,书中主要依据的材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万盈
2009年学界在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总体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兹分述如下:总体性论述冯天瑜认为,厘清"封建"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秦汉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万盈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万盈 何维娜
2010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较上年减少,但总体研究水平有所提高,研究方法更具多样化,部分硕士论文值得关注。兹分述如下。总论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专著主要有陈力的《东周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研究》①,高婉瑜的《先秦布币研究》②,朱宏斌的《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③。一些相关硕士论文值得关注。主要有竹溪《周代农民专题研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修
以"诸子出于王官"说、"六经皆史"说为逻辑起点,可以厘清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即百家由于出于王官,对制度设计均有关切,在发展和流变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财会思想,包括现存五经中的财会思想和各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总体来说,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具有较强的农耕文明色彩、偏重国家财计制度、注重分配与平等。先秦经典是中华文明最初的高峰,其财会思想虽然较为朴素和原始,但作为后世我国会计思想与会计文化形成的理论根基,仍然有极大的学术意义。研究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对以古鉴今、树立文化自信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厚明
先秦青铜器进入美学视野,是先秦美学从文本解读到器物研究的逻辑演进。作为审美活动的物化形式,先秦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在人神同构的意义系统中呈现出“交于神明”与“大象其生”两种逻辑形态。它们彼此分界又相互联结,定义并不断形塑审美主体的精神内涵与美学品质。周革殷命,神力与王权在“天命”的框架下得以重构,原先作为隐性力量的王权逐渐取代神力成为形塑青铜器审美向度的显性力量。人神关系的变动以及由此生成的天命“在德不在鼎”的话语建构,不仅意味着青铜器自身历史使命的终结,同时也构成了先秦诸子美学对天人关系重新思考和追问的思想背景。
关键词:
先秦青铜器 神力 王权 民欲 先秦美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岗
中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 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或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医巫、普通百姓,无不对各种香品和熏香器具钟爱有加,由此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熏香习俗文化。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先秦以至汉代的熏香习俗为后世熏香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熏香 民俗文化 先秦史 秦汉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