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37)
2023(2870)
2022(2447)
2021(2179)
2020(1768)
2019(3624)
2018(3476)
2017(6873)
2016(3690)
2015(4044)
2014(4134)
2013(4303)
2012(4194)
2011(3907)
2010(4027)
2009(3865)
2008(3876)
2007(3842)
2006(3366)
2005(3114)
作者
(11279)
(9300)
(9272)
(9003)
(5905)
(4339)
(4221)
(3576)
(3574)
(3511)
(3171)
(3118)
(3104)
(3051)
(2868)
(2843)
(2725)
(2653)
(2646)
(2552)
(2488)
(2323)
(2271)
(2211)
(2195)
(2097)
(2043)
(1873)
(1860)
(1821)
学科
(22870)
经济(22857)
(11579)
管理(10148)
(9817)
企业(9817)
产业(7878)
方法(7062)
业经(6673)
地方(6343)
中国(5307)
结构(5137)
(5082)
数学(5028)
数学方法(4980)
(4666)
理论(4601)
技术(4465)
地方经济(4278)
产业结构(3676)
(3583)
农业(3358)
(3308)
(3077)
(2985)
(2968)
金融(2967)
教育(2928)
(2768)
(2733)
机构
大学(64479)
学院(64326)
(28954)
经济(28496)
管理(23002)
研究(21092)
理学(19419)
理学院(19187)
管理学(18942)
管理学院(18803)
中国(14486)
(13382)
(12771)
科学(12170)
(10613)
(10304)
师范(10269)
财经(10257)
(10159)
经济学(9469)
研究所(9465)
(9053)
中心(8617)
经济学院(8489)
北京(8424)
(8332)
师范大学(8193)
财经大学(7287)
(7165)
业大(7060)
基金
项目(36682)
科学(29557)
研究(29158)
基金(26105)
(21678)
国家(21491)
社会(19779)
社会科(18933)
社会科学(18930)
科学基金(18662)
(15127)
基金项目(13820)
教育(12478)
(12035)
编号(11464)
自然(10048)
资助(9966)
成果(9888)
自然科(9800)
自然科学(9800)
(9656)
自然科学基金(9640)
发展(8458)
重点(8365)
(8327)
课题(8266)
国家社会(8177)
(8066)
(8026)
产业(7792)
期刊
(37339)
经济(37339)
研究(23426)
中国(11188)
管理(10747)
(10278)
学报(9024)
科学(8329)
教育(7930)
大学(7215)
(7152)
财经(6793)
学学(6642)
业经(6406)
(6192)
经济研究(5541)
问题(5446)
技术(5445)
农业(4819)
(4110)
金融(4110)
技术经济(4069)
科技(3985)
(3805)
现代(3729)
商业(3698)
图书(3580)
经济问题(3504)
(3221)
论坛(3221)
共检索到98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英明  
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 ,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自马歇尔以来 ,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对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评述 ,在此基础上说明产业集聚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陆洪芳  
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的普遍法则。其集聚优势表现为区域静态效率的实现和动态进步能力的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可以通过马歇尔式、产业联合体和社会网络等形式实现。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三庚  
目前,研究生产性产业集聚较多,而研究商业集聚比较少。商业集聚对现代都市、商品集散地、产业园区的成长与繁荣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原理,从理论上对商业集聚的内涵、效应、形成机制及从企业生态学角度进行了探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曲振涛  李松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呈现的是报酬递减的规律,而知识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具有报酬递增的优势。本文引入广义知识资本的概念,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从知识存量与知识转化能力方面提出了"知识资本-分工-集聚"循环累积的关联机制,从知识资本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生成机制进行了重新诠释,并指出了新常态下中国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条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光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综观全球,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发展趋势,其集聚模式多种多样。根据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的不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模式有所不同。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对"三T"型城市的根植性、知识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相结合以及独特的城市功能。基于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的集聚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蔡飞  
文章首先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二者之间的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与区分,并结合图表分析了山西省现阶段的产业同构与集聚现状。针对现有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以期帮助山西在下一步的转型发展中有更大的选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二震  戴翔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开发区所依托的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成为必然选择。向创新集聚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二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建成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三是以集聚创新要素为抓手,将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动能强劲的引领区。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发展理念和认识上的束缚、传统路径依赖、功能定位不清、体制机制"回归"等障碍。为此,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二震  戴翔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开发区所依托的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成为必然选择。向创新集聚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二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建成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三是以集聚创新要素为抓手,将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动能强劲的引领区。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发展理念和认识上的束缚、传统路径依赖、功能定位不清、体制机制"回归"等障碍。为此,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需要在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优化集聚创新要素的配套环境等方面,形成新思路和新对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罗宏翔  赵果庆  
外商直接投资(FDI)空间依赖性已得到越来越多文献的证实,但大多数文献都忽略了FDI产业空间依赖性。本文把我国FDI产业分为B类、C1类、C2类和D类四类产业,并统计检验2003年、2008年我国FDI产业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强度。结果表明,B类和D类FDI产业为非空间自相关性集聚,而C1类、C2类FDI产业为空间自相关性集聚,高—高地区群都分布在东部,绝大部分西部地区为低—低型地区,因此,没有得到东部FDI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是FDI产业难以西进的主要原因。目前,FDI产业有扩散趋势,我国要按分类产业制定有效的政策,因势利导FDI产业合理分布,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会娟  吴俊  
近年来,空间收入差距问题倍受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关注。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厂商和行业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产生的外部性赋予了厂商一个"集聚租",从而要素收入空间分布呈现内生性不平衡现象。本文针对产业集聚与空间收入差距之间的理论关系及其实证研究进行了述评,进而归纳了影响空间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廷海  戴倩雯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认识由早期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逐步转向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考察。文章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机制、效应和评价体系出发,对已有研究展开理论梳理与回顾,最后进行了简短评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君华  彭玉兰  
产业布局与空间经济理论伴随着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产生而发展。在每一个分支学科(如: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节点上,都可以找到空间经济学中某一特定研究线索的理论渊源。通过对产业布局与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在相当程度上,新经济地理和城市经济学正是由于吸收和发展了早期经济学分支学科关于空间问题的讨论而发展起来的,而它的“软肋”所在也是由于忽视了早期学者的一些真知灼见。新经济地理学存在两大缺陷:其一是分工外生给定,因而不可能发生企业内部或产业内部的垂直分离现象;其二是对产业区内部的市场结构和分工结构缺乏研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