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2)
- 2023(14436)
- 2022(11734)
- 2021(11002)
- 2020(9107)
- 2019(20891)
- 2018(20150)
- 2017(39907)
- 2016(20610)
- 2015(22620)
- 2014(22270)
- 2013(21837)
- 2012(19453)
- 2011(17252)
- 2010(17190)
- 2009(16186)
- 2008(14839)
- 2007(13176)
- 2006(11690)
- 2005(10484)
- 学科
- 济(87694)
- 经济(87617)
- 业(64766)
- 管理(52841)
- 农(50718)
- 企(42518)
- 企业(42518)
- 方法(39384)
- 数学(36191)
- 数学方法(35820)
- 银(35187)
- 银行(35041)
- 农业(33606)
- 行(33433)
- 融(31991)
- 金融(31989)
- 中国(27964)
- 制(26599)
- 业经(24440)
- 财(22972)
- 地方(18981)
- 贸(15814)
- 贸易(15797)
- 易(15450)
- 体(14793)
- 度(14722)
- 制度(14707)
- 务(14634)
- 财务(14592)
- 财务管理(14562)
- 机构
- 学院(278520)
- 大学(273724)
- 济(125288)
- 经济(122940)
- 管理(113818)
- 理学(98279)
- 理学院(97479)
- 管理学(95989)
- 管理学院(95487)
- 研究(85937)
- 中国(83165)
- 农(59235)
- 财(58065)
- 京(53897)
- 中心(47309)
- 科学(46915)
- 财经(46882)
- 农业(45014)
- 经(43026)
- 业大(42711)
- 江(41234)
- 经济学(40221)
- 所(39875)
- 银(38581)
- 银行(37100)
- 经济学院(36679)
- 研究所(35772)
- 财经大学(35146)
- 行(34680)
- 州(33594)
- 基金
- 项目(190937)
- 科学(152945)
- 基金(143061)
- 研究(142616)
- 家(122316)
- 国家(121253)
- 科学基金(107068)
- 社会(95655)
- 社会科(90872)
- 社会科学(90848)
- 基金项目(75955)
- 省(74092)
- 自然(66641)
- 自然科(65216)
- 自然科学(65204)
- 自然科学基金(64057)
- 教育(63308)
- 划(60192)
- 编号(57721)
- 资助(57666)
- 成果(44139)
- 部(43239)
- 发(41544)
- 重点(41531)
- 国家社会(41244)
- 创(40556)
- 人文(38060)
- 教育部(37921)
- 创新(37897)
- 制(37571)
- 期刊
- 济(133702)
- 经济(133702)
- 研究(80826)
- 农(63192)
- 融(59895)
- 金融(59895)
- 中国(52603)
- 财(43685)
- 农业(41167)
- 学报(37441)
- 管理(36897)
- 科学(36453)
- 大学(31120)
- 学学(29976)
- 业经(28013)
- 财经(23503)
- 技术(22596)
- 经(20025)
- 经济研究(19485)
- 问题(18805)
- 业(18595)
- 农村(17694)
- 村(17694)
- 教育(16771)
- 理论(16247)
- 农业经济(15023)
- 实践(14836)
- 践(14836)
- 世界(14297)
- 统计(14085)
共检索到420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王雪 董翀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提高农信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第三,村镇银行自身网点数量的增加会放大其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且村镇银行对农信机构支农行为的影响不受县域内其他银行网点增设的干扰;第四,尽管在不同市场势力的农信机构之间,设立村镇银行对其支农行为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激励作用在农信社和农商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在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下,农商行更倾向于提高涉农经济组织贷款率,农信社更倾向于提高农户贷款率。本研究为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撑,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对"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阮勇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找准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并根据其定位找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破解,对于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市场定位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涛
村镇银行是本世纪以来,中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第一个新设正规机构类型。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7~2008年的初步试点阶段。2007年1月,银监会发布了《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村镇银行审批工作指引》,明确了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经营管理、监管要求等内容,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截至2008年末,全国开业村镇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萍
村镇银行的成立被视为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获得实质性推进。然而,运行一段时间后,试点银行普遍遭遇了发展困境。本文对村镇银行试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即多渠道筹集资金、确定合理的存贷款利率、建设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实行差别监管、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等。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改革 试点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德平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针对村镇银行网点的重要性和中国各村镇银行网点设置数量的差异,从农村金融供给和主发起行跨区经营相结合的视角,构建解释村镇银行网点数量决定机制的概念框架,并基于概念框架的逻辑推论,形成研究假说,进而利用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和经营范围由政策统一确立,网点类型单一的独特样本条件,运用865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对研究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镇银行网点数量与所在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水平呈负向关系,与主发起行跨区经营决策及其经营能力呈正向关系。本文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德平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针对村镇银行网点的重要性和中国各村镇银行网点设置数量的差异,从农村金融供给和主发起行跨区经营相结合的视角,构建解释村镇银行网点数量决定机制的概念框架,并基于概念框架的逻辑推论,形成研究假说,进而利用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和经营范围由政策统一确立,网点类型单一的独特样本条件,运用865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对研究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镇银行网点数量与所在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水平呈负向关系,与主发起行跨区经营决策及其经营能力呈正向关系。本文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姣华 李长健
通过"六维度"分析法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地理排斥、自我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以及市场营销排斥,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农村经济普遍表现出弱质性以及农村信用担保缺失等,而村镇银行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是干预农村金融排斥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寅喆 银河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而"三农"金融服务的改进将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支撑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村镇银行的成立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村镇银行 执行力 建设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亮 雷立钧
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这一问题,管理层近几年的重大举措有: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选择了八个试点省市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2004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到另外21个省(区、市)。经实践,大部分地区确立了"省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小鹤
在为"三农"中的经济个体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问题上,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有相似点,但发展绩效非常不同。其中唯一得到大量政府补贴的村镇银行发展最为缓慢。这一现象对相关政策提出了挑战,也质疑了交易成本企业理论。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中,管理费用和机会成本是决定企业组织最优规模的重要变量;它们是阻碍垄断资本和国企资本大规模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重要因素;只有扶持、鼓励民间资本成为控制者,才能推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快速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熊娜 陈池波 杜辉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年贷款增长率远低于政府农业年度补贴增长率的现实,本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依次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形成"挤出效应";政府提高贷款利息虽可压缩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生存空间",但却会引致农户福利流失;非挂钩性农业补贴会强化(弱化)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因而,政府不应单一地寄希望于制度创新,而应更多地关注农业补贴对农户借贷决策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农业补贴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毕翼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支农再贷款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日益显露。本文从支农再贷款的中间环节-农村金融机构入手,对影响其使用再贷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挖掘原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旨在能够畅通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效果。
关键词:
支农再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星廷
虽然《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改制村镇银行从而破解"只贷不存"的发展瓶颈成为可能。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村镇银行仍面临着股东、区域、指标等诸多限制,使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村镇银行"看上去很美",但"做起来很难"。
关键词:
小额贷款公司 改制 村镇银行 难点 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裴绍军 曲敏 张文波
当前农村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农户除扩大生产经营需求外,消费性需求和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