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57)
2023(5002)
2022(4216)
2021(3769)
2020(3305)
2019(7334)
2018(7333)
2017(14590)
2016(8094)
2015(9094)
2014(9230)
2013(9114)
2012(8835)
2011(8001)
2010(8340)
2009(8023)
2008(8201)
2007(7846)
2006(6967)
2005(6490)
作者
(24434)
(20347)
(20136)
(19377)
(12900)
(9913)
(9185)
(7852)
(7700)
(7521)
(6994)
(6925)
(6671)
(6601)
(6461)
(6282)
(6132)
(5933)
(5861)
(5855)
(5439)
(5103)
(4972)
(4683)
(4589)
(4542)
(4499)
(4454)
(4101)
(4041)
学科
(41048)
经济(41016)
(23654)
管理(23009)
(19894)
企业(19894)
方法(15071)
中国(12332)
数学(12115)
数学方法(11934)
地方(10406)
(10221)
业经(9922)
(9048)
产业(8991)
(8311)
(8291)
理论(7056)
结构(6858)
农业(6717)
(6617)
技术(6584)
地方经济(6518)
(6462)
贸易(6458)
(6194)
(5668)
金融(5667)
(5553)
银行(5541)
机构
大学(126695)
学院(125882)
(53247)
经济(52208)
管理(45005)
研究(43482)
理学(38123)
理学院(37660)
管理学(36936)
管理学院(36704)
中国(32063)
(27199)
科学(26637)
(24358)
(22535)
(20207)
研究所(20178)
财经(19304)
中心(19005)
(18856)
(18507)
师范(18327)
北京(17297)
(17217)
经济学(16966)
业大(16778)
(16317)
(15188)
经济学院(15162)
农业(14692)
基金
项目(77108)
科学(61001)
研究(57629)
基金(55244)
(47363)
国家(46955)
科学基金(40186)
社会(37541)
社会科(35674)
社会科学(35665)
(31105)
基金项目(28736)
教育(26324)
(25549)
自然(24121)
自然科(23557)
自然科学(23552)
自然科学基金(23171)
资助(22839)
编号(22761)
成果(19767)
(18200)
重点(17742)
(16900)
课题(16779)
(15907)
国家社会(15427)
发展(15082)
(14866)
创新(14839)
期刊
(65149)
经济(65149)
研究(40956)
中国(27008)
学报(20911)
(19375)
科学(18903)
管理(18516)
(18168)
教育(16235)
大学(16216)
学学(15127)
农业(12211)
技术(11473)
财经(11435)
业经(10441)
(10190)
(10147)
金融(10147)
经济研究(10058)
问题(9184)
技术经济(7191)
(7157)
(6500)
图书(6353)
统计(6263)
(6174)
现代(6095)
科技(6025)
商业(6013)
共检索到197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林  陈喜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国周边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但就业结构能否顺应产业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必然影响到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与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及就业弹性等指标分析发现,我国周边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不强,因此,这些地区必须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建立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梅  陈喜强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是面向东盟的最前沿地区,也都是泛珠三角经济区成员。本文主要以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标准结构模式为参考,比较和分析四省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情况,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四省区在CAFTA进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升级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机遇及其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抗私  高东方  
文章利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指标测度了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年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与常规经验研究大相径庭,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运行制度的变迁和中央政府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有的产业政策。文章利用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出辽宁省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约为4年。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重工业化大省特殊作用的前提下,文章对如何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好地协调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作成  刘林  
在新形势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出发,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分析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并利用Moore结构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新疆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美玲  赵旭强  潘晔  
产业升级需要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产业和就业二者的协调与否是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选取太原市经济和就业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得出太原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的结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兵  冉启秀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玉琴  胡玉萍  薛留根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目标。文章基于成分数据理论的Aitchison几何以及对数比变换,对已有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协调系数指标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协调系数指标,并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来验证该协调系数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协调系数相比,改进的协调系数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优越性;改进的协调系数能够测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方向是否同向性,同时能合理地解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玉琴  胡玉萍  薛留根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目标。文章基于成分数据理论的Aitchison几何以及对数比变换,对已有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协调系数指标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协调系数指标,并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来验证该协调系数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协调系数相比,改进的协调系数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优越性;改进的协调系数能够测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方向是否同向性,同时能合理地解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变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华  官金华  侯秀芳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31.06%下降到2009年的13%;第二产业则呈现起伏缓慢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丰  
文章从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析,指出现有研究在分析工具、滞后时间测度、国际比较方法、作用机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该继续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机理、如何衡量二者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鹏  潘秋鸿  
以青岛市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和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与就业拉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小梅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青海产业发展“虚高度化”现象突出,重工业化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大量积淀在农村,同时存在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针对现实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的思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少国  刘欢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相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就业增长,但较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交动存在滞后性。最后提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虞孔卡  张干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邹璇  黎恢富  
本文根据1998~2013年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出与就业等数据,分别运用结构协调度和结构偏离度来测量制造业总体和制造业三大子行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结果发现制造业总体的协调度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倒"U"型的走势,制造业三大子行业结构偏离度的走势虽各有特点,但与制造业总体协调度大体保持了一致性。此外,本文采用了偏最小二乘模型(PLS)对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