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14)
2023(2590)
2022(1944)
2021(1957)
2020(1454)
2019(3714)
2018(3376)
2017(5437)
2016(3179)
2015(3803)
2014(3751)
2013(3699)
2012(3664)
2011(3558)
2010(3494)
2009(3530)
2008(3562)
2007(2997)
2006(2771)
2005(2759)
作者
(9048)
(7597)
(7511)
(7276)
(4827)
(3703)
(3514)
(2967)
(2885)
(2808)
(2708)
(2642)
(2617)
(2574)
(2440)
(2300)
(2248)
(2145)
(2138)
(2068)
(1992)
(1889)
(1824)
(1818)
(1803)
(1795)
(1749)
(1581)
(1477)
(1475)
学科
(14459)
经济(14449)
管理(8221)
(7575)
(6373)
企业(6373)
中国(6124)
(4178)
业经(4086)
方法(3951)
(3608)
(3538)
(3365)
教育(3353)
理论(3279)
(2965)
贸易(2963)
(2878)
地方(2817)
(2811)
金融(2810)
(2769)
(2754)
银行(2753)
数学(2750)
数学方法(2710)
(2661)
农业(2375)
(2272)
产业(2259)
机构
大学(49572)
学院(47254)
研究(20372)
(19967)
经济(19602)
中国(15978)
管理(14427)
理学(11359)
科学(11269)
理学院(11147)
(11142)
管理学(10984)
管理学院(10866)
(10666)
(10659)
研究所(9441)
(9312)
师范(9274)
中心(8740)
(7792)
财经(7790)
师范大学(7585)
北京(7390)
(7033)
(6837)
教育(6691)
(6586)
(6458)
经济学(6322)
社会(5887)
基金
项目(25604)
研究(20850)
科学(20143)
基金(18208)
(15644)
国家(15463)
社会(13636)
社会科(12794)
社会科学(12788)
科学基金(12652)
教育(9876)
(9175)
基金项目(8977)
编号(8563)
成果(8534)
(8503)
资助(6939)
自然(6590)
课题(6568)
自然科(6402)
自然科学(6402)
重点(6306)
自然科学基金(6295)
(6105)
(5855)
国家社会(5833)
(5777)
(5415)
教育部(5415)
中国(5357)
期刊
(27008)
经济(27008)
研究(21245)
中国(13281)
教育(9884)
(9727)
学报(9105)
科学(7633)
大学(6914)
管理(6265)
(6092)
学学(6025)
(5636)
金融(5636)
财经(5538)
(4890)
图书(4698)
经济研究(4469)
(4219)
农业(3952)
技术(3938)
国际(3867)
书馆(3829)
图书馆(3829)
问题(3393)
业经(3302)
世界(3246)
(2933)
(2897)
论坛(2897)
共检索到89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发有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在价值倾向和审美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在价值定位上,90年代文学从精英审美向市场审美转变,市场审美具有消费性与竞争性、平民化和包容性、实用性和流动性特征;在叙事形态上,90年代文学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文学与时代、社会、媒介的多元互动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潮流;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90年代文学从呈现“大历史”向描述“人的历史”转变,文学创作重点关注的是民间的历史、地方性的历史和小人物的历史,作家讲述的往往是故乡的历史和故乡人的历史。90年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复兴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力君  
随着文图共生现象的兴起和滋蔓,文学作品改编渐趋普遍和当下,文学创作的视觉性和视觉意识增强,日渐扩展的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被视为争夺文学“领地”而深受质疑:或是大众文化滥觞的表现,或是文化尊严的丧失和“文学危机”的表征,抑或是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面对视觉文化兴起的忧虑思想,源于无视、误解人类与非人类混合的新视觉感知的精英文学立场。回顾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无论是文学影视改编还是文图并存,都会发现“灵晕”淡去,“眩晕”随之而来。彼时,视觉化意识还处于萌发和起始阶段,充满生命力尚显“稚嫩”。现象和批评间的错位值得重新审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茁  
美国、日本、德国是当今世界共同基金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共同基金发展最具有戏剧性。80年代美国共同基金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仍以15%的速度在膨胀,到本世纪末,美国共同基金资产总额达4.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银行资产的总额,不仅如此,共同基金从80年代开始在许多业务方面与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于是有人说,共同基金就是90年代的银行,我赞同这种说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鸿声  马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学在坚守本土性时的困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坤维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1、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总量的扩张,还体现在以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标志的质的提高。合理的产业结构应与一国(或地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相一致,各产业之间有机地关联并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实现升级转型。80年代的广东,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明  
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的根基决定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公共领域其实只具有公共领域的幻象,这时的公共领域仍是单一地表征国家公共权力的代表型公共领域。无论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随后的"改革文学",其对形成苦难的昨日威权与极左路线进行的鞭挞和倒戈都是社会政治思潮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伟军  
在80年代业已成为世界经济、金融大国的日本,进入90年代后,正面刻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严峻考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即将诞生、美加自由贸易区的积极筹建,不仅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格局,而且将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此,日本正着眼于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依据本国的经济实力,凭借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大力推行其东亚经济战略。90年代日本的东亚经济战略,其核心将是在继续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增加对东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苗长虹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结构调整的障碍因素,提出了90年代的结构调整战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杜辉  
论90年代中国经济的“生长型”景气循环杜辉景气循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运动的形象化说法,尤其是用于描述长期持续繁荣时期的尤格拉类型周期波动。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其尤格拉式周期性波动也呈现出“生长型”景气循环的特点。本世纪末前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夫  吴海鹰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其直接后果之一是:人口的迁移由较为呆滞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使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孙肖远  
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东亚经济合作形式“东亚经济圈”包括中国,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四国;本文所称东亚地区专指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四国。80年代中后期,东亚地区各国在特殊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分别进行结构调整和重视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由此,东亚地区内部市场已出现了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的接力机制,以及既有高科技产品又有初级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丁纯  
一、90年代欧盟就业状况和就业战略出台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IT生产为标志的知识经济迅速膨胀,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社会的来临,给各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美国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何文安  
混沌中的文学翻译———90年代中国翻译:从巅峰走向困境(摘自《博览群书》1996年第5期)何文安低谷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在整个80年代,翻译书市是何等的火爆,书店的新书台上摆的几乎全是翻译作品,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盛况竟然成了中国翻译的回光返照。今日...
[期刊] 求索  [作者] 高晓瑞  
留学与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思想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留学生更是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主力军。留学欧美的学子长期浸淫在西方自由、民主的社会风气中,形成了平稳、理性的文学观;留学日本的学生却在日本饱受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而日益激进、功利。两者不同的留学体验,使得留日学生组成的创造社成员在归国后不甘屈居人后,为争得话语权和实现社团主张而采取"打架"的方式进入文坛,由此出现1920年代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的论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