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8)
- 2023(10867)
- 2022(9103)
- 2021(8483)
- 2020(7065)
- 2019(15532)
- 2018(15212)
- 2017(28814)
- 2016(15657)
- 2015(16626)
- 2014(16316)
- 2013(15595)
- 2012(13989)
- 2011(12763)
- 2010(12880)
- 2009(12261)
- 2008(11695)
- 2007(10587)
- 2006(9212)
- 2005(8229)
- 学科
- 济(54852)
- 经济(54774)
- 管理(41814)
- 业(37898)
- 企(31777)
- 企业(31777)
- 方法(22148)
- 数学(17109)
- 数学方法(16834)
- 中国(15904)
- 财(15801)
- 农(15644)
- 学(15408)
- 业经(13440)
- 制(13256)
- 理论(13240)
- 银(10453)
- 体(10424)
- 银行(10424)
- 农业(10320)
- 融(10178)
- 金融(10169)
- 行(10021)
- 贸(10008)
- 贸易(10003)
- 地方(9974)
- 易(9701)
- 务(9627)
- 财务(9587)
- 财务管理(9565)
- 机构
- 学院(214512)
- 大学(212718)
- 济(78374)
- 经济(76561)
- 管理(74767)
- 研究(74091)
- 理学(63614)
- 理学院(62787)
- 管理学(61316)
- 管理学院(60894)
- 中国(54753)
- 科学(47675)
- 京(44979)
- 财(40762)
- 所(37999)
- 农(37610)
- 研究所(34568)
- 江(33412)
- 中心(33101)
- 财经(32068)
- 范(32047)
- 业大(31697)
- 师范(31671)
- 农业(29523)
- 经(29051)
- 北京(27886)
- 州(27298)
- 院(27110)
- 师范大学(25198)
- 技术(24539)
- 基金
- 项目(143212)
- 科学(111966)
- 研究(104165)
- 基金(102562)
- 家(91090)
- 国家(90317)
- 科学基金(76294)
- 社会(65662)
- 社会科(62162)
- 社会科学(62146)
- 省(57528)
- 基金项目(53390)
- 自然(49032)
- 教育(48741)
- 划(48233)
- 自然科(47938)
- 自然科学(47919)
- 自然科学基金(47068)
- 资助(42321)
- 编号(41656)
- 成果(34814)
- 重点(32831)
- 发(30940)
- 部(30554)
- 课题(30467)
- 创(29846)
- 性(27818)
- 创新(27787)
- 科研(27620)
- 国家社会(27354)
共检索到322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卫银栋
黑色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实践和理论发展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尽管相关学术研究已开展20多年,但这一领域所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许多理论观点尚未形成共识。文章针对黑色旅游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动机和内驱力为出发点,试图系统地探讨黑色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厘定黑色旅游与死亡主题之间所具有的特殊而复杂的关系,并借助审美和审丑、悲剧和喜剧、优美和壮美等范畴,在美学框架下拓展了Stone的黑色旅游谱模型,从更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上论证了"黑色旅游是一种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愉悦体验又属于具有独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黑色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现象。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黑色旅游者面对的是具有美与丑双重特性的凝视对象。从价值和情感两个方面而言,旅游者的体验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价值取向和审美与审丑的双重情感历程。也正因为如此,在一般的大众认知与专门的学术研究中,黑色旅游所具有的愉悦性本质常常处于被隐藏或被曲解的状态。鉴于黑色旅游体验所兼具的愉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提出黑色愉悦这一概念,并对黑色愉悦的多重来源,即直接获得的积极情绪、反向获得的积极情绪以及直接获得的消极愉悦进行了抽象和论证;对黑色愉悦得以实现的前提,即多样性距离的存在进行了阐释;对黑色愉悦的在场体验进行了剖析;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美丑双重体验进行了...
关键词:
黑色旅游 黑色愉悦 在场体验 距离与在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继飞 于洪彦 刘容
现有关于游客互动的研究大多基于人际互动的情景,忽略了人机互动及其发挥的效应。文章基于互动理论,将人机互动分为直接和间接人机互动,构建了直接和间接人机互动影响在线游客愉悦体验及其中介、边界机制模型。通过网络爬虫和实验两种方法分别获取1449位游客和265位被试实证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人机互动显著地影响在线旅游的游客愉悦体验,游客投入度和旅游产品类型分别起着中介和调节作用。对于享乐型旅游产品,游客投入度中介了人机互动对游客愉悦体验的正向影响。而对于实用型旅游产品,游客投入度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游客互动理论研究,还对旅游企业运用人机互动策略提升游客体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在线旅游 人机互动 愉悦体验 投入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剑瑜 Noel Scott
引言30余年前,营销学者Hirschman和Holbrook(1982)提出了消费中的体验因素,首次强调愉悦消费的特点是追求感官刺激、幻想和情感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完善传统的信息处理选择模型需要加入愉悦动机(Holbrook&Hirschman,1982)。后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拓展,关注愉悦消费中的情感状态、强调幻想、身心感觉等在愉悦消费,尤其是旅游的准备、执行和回忆阶段的作用,探索感官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过去30年,学界对这些心理机制的知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此次研究旨在重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增贤 苏思晴
恐惧通常会让人逃离,但恐惧的娱乐活动又经常能吸引人们参与。这就是恐惧悖论。文章通过邀请受访者参与虚拟现实恐怖游戏后接受深度访谈,借助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研究个体在娱乐恐惧空间中的情绪体验过程,以回应恐惧悖论。研究表明,游客在游戏中的情绪唤起源于对外部刺激的认知评价。该认知评价过程可分为初评价和次评价两个阶段。在游戏初期,游客在接收到恐怖刺激后会应激性地产生初评价,判断自己正处于危险环境中,从而唤起强烈的恐惧与惊奇情绪。随着时间与行为适应,游客会逐渐通过次评价形成一个安全性保护框架,并沉浸到游戏中,产生恐惧、惊奇、愉悦、兴趣并存的情绪状态。由此,文章构建出个体在虚拟现实恐怖游戏中的情绪生成与转化过程框架,揭示了恐惧与愉悦在其中的互动转化过程,同时证明了个体的认知评价与情绪体验在娱乐恐惧空间中存在一种动态互动关系,从微观角度丰富旅游休闲领域中关于情绪体验的研究。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刘容 于洪彦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企业构建在线品牌社区、鼓励顾客参与品牌社区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实践表明,顾客的愉悦体验是顾客参与在线品牌社区活动的直接结果之一,它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已有研究虽然关注在线品牌社区顾客的认知因素对顾客愉悦体验的影响,但却忽视了顾客间互动这种在线品牌社区内的主体活动,因而对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是否带来顾客愉悦体验以及如何带来顾客愉悦体验的讨论并不多见。梳理品牌社区、顾客互动和顾客体验等相关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丽华 罗霞
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体验营销的基本涵义,分析了传统营销与体验营销的区别,构建了体验营销的模型,提出了体验营销的定位决策和乡村旅游体验产品营销策略。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体验营销 模型 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竹芳 张高军 李树民
黑色旅游包含着人们复杂的体验,文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利用线上用户生成内容数据,对中文、英文、日文描述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基于游前-游中-游后的时间逻辑构建了黑色旅游体验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第一,黑色旅游体验包括从哀而不伤,到百感交集,再到静水流深的3个阶段,其框架结构可按照体验时间、情感表现、体验内容以及体验层次等方面进行组织;第二,黑色旅游的悲情一面,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限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体验,如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黑暗面、悲悯的情感等;第三,社会距离、文化背景、政治意识形态及个人立场等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黑色旅游体验。综合来看,旅游是促进"民相通"的有效途径。同时,黑色旅游带来的体验,也并非仅是显示度较高的悲伤情感,它最终会使人们对历史过往进行深刻反思,并进一步思考生命意义,这一层面更加重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卫银栋 徐英 谢彦君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户外旅游方式,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但目前关于徒步旅游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关于徒步旅游体验中情境体验与人际互动的探讨。文章在对西藏墨脱、冈仁波齐转山、甘丹寺-桑耶寺3条不同徒步路线的徒步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结合仪式理论对徒步旅游体验的仪式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徒步旅游体验相当于一种通过仪式,这种通过仪式发生在逆转阈限中,包含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个体通过表现为徒步者经历原始生存体验、记忆刺点、未知体验、沉浸体验、在场流动性体验和"成瘾"体验后,所获得的个人成长,其高峰体验为个体畅爽体验。人际通过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互助氛围、群体激励、逆转人际交往、本性暴露、熟悉/陌生人际变化的交往考验后所实现的人际关系上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其高峰体验为群体共睦态体验。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磨砺与考验的西藏徒步旅游体验,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符号性通过仪式,是一种实质性的通过仪式。
关键词:
徒步旅游 通过仪式 个体通过 人际通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汪泉发
通俗地解释愉悦质量的真谛,就是:比别人多一点(愉悦质量特性),你就可能走得更远;只有大家说你好(顾客愉悦),你才是真的好。感知是决定客户购买的重要力量。顾客一般是将其对某一产品的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日益频繁的跨地域流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人地关系。个体生存状态在自由与安全间不断摇摆: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重视以及自由观念的追求驱使个体意欲脱离固有原生组织,走向更为开放的社会;另一方面不完善的社会福利体制以及传统文化观念迫使个体依然有赖于传统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庇护。虽然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理性主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个体"原子化"的假象无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生命历程 个体体验 旅游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天 谢彦君
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坚持多重现实的本体论,认为现实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互动不断地被建构出来的。基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SCOR),文章从预期体验、在场体验和追忆体验3个阶段对旅游体验的建构主体、建构过程和建构对象进行分析。首先,文章认为,旅游体验是多主体建构的结果,旅游者在与媒介、目的地居民及从业人员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旅游体验。其次,旅游体验是以景物体验和标志体验为核心的愉悦性休闲体验。旅游体验包括两种建构类型:初次建构和再次建构。第三,旅游体验对象以旅游吸引物的形式存在,其形成是景观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审美 休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才 卢昌崇
作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诠释。文章从认同角度对旅游体验中的认同(成分)加以诠释,指出在旅游体验中认同呈现出多种形态,从外在的目的地认同,到对旅游者角色认同,再到文化认同,最后到自我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各种形态的认同,旅游体验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
旅游 体验 认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咏 李冬花 符琳蓉 侯颖 陆林
红色教育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方向。文章基于安徽省金寨县的实地调研,构建以仪式感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以信仰、场所为自变量,以转变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结果显示:1)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通过游客个体基于变革性旅游体验而形成的积极转变而实现;2)信仰和场所不是转变发生的直接原因,心理、行为、信念的转变发生是仪式感与满意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3)仪式感和满意度在转变的实现过程中具有多重中介作用,这既表现在信仰与场所对转变影响之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中,也在信仰/场所→仪式感→满意度→转变的链式作用路径中得到体现。文章最后提出,深耕红色文化内涵、改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供给、提升游客满意度、推进“互联网+”等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等发展措施,为红色资源利用、红色基因传承、红色传统发扬以及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