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02)
- 2023(3641)
- 2022(3202)
- 2021(3159)
- 2020(2679)
- 2019(6163)
- 2018(6293)
- 2017(11678)
- 2016(6613)
- 2015(7639)
- 2014(7640)
- 2013(7404)
- 2012(7236)
- 2011(6524)
- 2010(6626)
- 2009(6362)
- 2008(6459)
- 2007(6119)
- 2006(5510)
- 2005(4994)
- 学科
- 济(25108)
- 经济(25069)
- 管理(18414)
- 业(16529)
- 企(14024)
- 企业(14024)
- 方法(8495)
- 地方(7748)
- 农(7708)
- 学(7266)
- 中国(7012)
- 制(6475)
- 理论(6424)
- 数学(6287)
- 财(6274)
- 数学方法(6091)
- 业经(5910)
- 农业(5052)
- 教育(5006)
- 体(4973)
- 和(4604)
- 贸(4128)
- 贸易(4123)
- 融(4009)
- 金融(4006)
- 易(3892)
- 教学(3878)
- 体制(3853)
- 务(3815)
- 财务(3796)
- 机构
- 大学(98328)
- 学院(95942)
- 研究(32392)
- 管理(32052)
- 济(31422)
- 经济(30402)
- 理学(26393)
- 理学院(25957)
- 管理学(25301)
- 中国(25128)
- 管理学院(25101)
- 京(22458)
- 科学(21470)
- 财(17087)
- 范(16999)
- 师范(16879)
- 所(16746)
- 江(16400)
- 中心(15600)
- 农(15199)
- 研究所(14904)
- 北京(14134)
- 师范大学(13685)
- 州(13558)
- 业大(13354)
- 财经(12976)
- 农业(11873)
- 院(11454)
- 经(11447)
- 技术(10744)
- 基金
- 项目(57045)
- 科学(43795)
- 研究(43573)
- 基金(39327)
- 家(33812)
- 国家(33428)
- 科学基金(28191)
- 社会(25488)
- 社会科(23821)
- 社会科学(23809)
- 省(22784)
- 基金项目(21052)
- 教育(20482)
- 划(19311)
- 编号(19025)
- 自然(18154)
- 自然科(17697)
- 自然科学(17694)
- 自然科学基金(17356)
- 成果(17274)
- 资助(15757)
- 课题(13559)
- 重点(12669)
- 发(12091)
- 部(12047)
- 年(11548)
- 项目编号(11335)
- 创(11079)
- 大学(10934)
- 性(10910)
共检索到157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楚楚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多重的感官叙事技巧,除了大量的视觉叙事之外,对听觉叙事的灵活运用也十分值得关注。这不仅拓展了作品的表意空间,更折射出作家本人的思维特性和写作态度。鲁迅小说文本中的听觉叙事在传达作品的象征意蕴、营构作品的典型情境、深化作品的心理特写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把握鲁迅笔下听觉叙事的特质,发掘其在音景色彩、词语选择、结构形态等诸多层面的艺术考量,有助于呈现鲁迅小说文本广阔的探讨研究空间。
关键词:
听觉叙事 象征 情境 心理特写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怀昭
在“工农兵”文学时期女作家的小说中,革命女干部/群众的关系表述常常成为知识女性身份建构的叙事支点,但不同时期的女作家对干群关系的书写存在差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我”与贞贞由启蒙到感召的复杂情谊,揭示启蒙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过程。《百合花》以军民同盟的女性关系,表现战争年代中母性之爱与女性之爱的复杂集合与节制释放。《长长的流水》中以团结友爱的同志关系叠加干群关系,通过引导与被引导的良性互动,双双完成她们作为革命主体的建构。这表明女作家们面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微妙变化,努力调适自己在革命中的身份位置,重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的曲折心路。三个文本中关于干群关系的表述,动态化地呈现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与乡土社会关系的变更,亦凸显出知识分子经历的多重精神变迁。
关键词:
女作家 干群关系 身份建构 叙事嬗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钱亚玲
发表于1943年4月的短篇小说《两条鱼》是苏青于文学体例和小说题材双重探索的结果。小说有关战时都市"底层"市民生活的叙述,既演绎了苏青小说不易察觉的技巧,也折射出苏青小说的思想力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国民性和海派市民性格的反思。苏青"底层"叙事的探路,为现代女性写作如何叙述城市生活提供了两点启示:既要重视如何将有限的现实经验植入文学世界成为自身创作的"专属物",也要重视塑造富有地域色彩和人性深度的鲜活人物。
关键词:
苏青小说 底层叙事 社会批判 国民性反思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关键词:
张翎 女性 成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代晓利 仇嵘刚
现象当人们首次阅读但丁的诗,或初次聆听巴赫的四十八首序曲,或第一次从《哈姆雷特》和《李尔王》里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时,人类的每一次意识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诚然,在人类意识的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已经开创。而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种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人生所应贡献于时代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教师研究不仅是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促进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当前,教师研究逐渐从科学取向转变为叙事取向,即从"作品"走向"文本"。叙事可以提升教师的发现意识、反思意识与主体意识。"文本"叙事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教师个体层面的生活史方法,以及共同体层面的合作传记法。
关键词:
作品 文本 教师研究 叙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华珉朗
严歌苓的小说注重动作描摹。论文以《扶桑》《人寰》和《床畔》为例,论析她小说中的动作叙事。严歌苓能够精准地刻画出人物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达到影视般的传神效果;善于从最细微处入笔,铺叙人物知觉感受;她同样精于赋予一个动作深刻的意蕴,将动作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动作描写,不仅承担描画外观、表征心理、揭示性格的浅层功能,而且直接与小说的主题、与文本的结构等等更为深层的表达意图发生关系,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此外,综观这三部小说,也可以看出严歌苓小说在动作叙事上审美衍变的轨迹。论文最后论析了动作叙事的成
关键词:
严歌苓 动作叙事 《床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建军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结构要素,也是"具有真正人性轮廓"的伦理载体,通过人物塑形切入叙事伦理可以纲举目张。从共时性层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叙事伦理在文言与白话文本中有不同呈现,就宋代而言,传奇与话本中士人塑形的悲喜格调之别,折射出叙事主体关于"乐""教"孰先的伦理考量,女性形象塑造的情理意蕴之别,凸显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同为男性性别叙事对女性的伦理诉求之异。从历时性层面看,与唐代相较,宋代小说的叙事主体有更精准的伦理介入,使文本有更显明的意图伦理。综合来看,宋代传奇与话本互动而使叙事技巧更为丰富、士人伦理与市民伦理互渗而使文本伦理更趋世俗,从叙事和伦理两个维度推动着叙事伦理的变迁,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人物塑形 叙事伦理 士人叙事 市民叙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彤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肥皂》的四铭,都是鲁迅在失意彷徨时期所创作的人物,是投射了其无聊感的精神产物。文章以这两篇文章为例,分析无聊感在鲁迅文章中的具体表现,探讨鲁迅无聊感产生的原因,以及无聊感的精神内涵,剖析鲁迅当时真实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
《在酒楼上》 《肥皂》 无聊感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娟
《愤怒》是一个现代家庭悲剧的缩影。罗斯从家庭、社会监管和年轻人的反抗两个方面展现了外部社会和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犹太民族及其传统在现代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表明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同时,罗斯以他独具匠心的文学想象,再现了历史的瞬间,让读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悲惨境遇的关注和历史事实的参照,进行记忆重现和历史反思。
关键词:
愤怒 生存困境 历史反思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彦杰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叙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委婉多讽的笔调写尽人生百态,平淡冷峻的语调中透露出对世俗人生的关怀。范小青短篇小说叙事的反讽手法突出,通过言语反讽来表现乡下人进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身份迷失的生存困境;通过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来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现代人存在感低下,人被异化的精神困境,从而体现范小青对底层人民生活关怀和悲悯的创作主题。
关键词:
反讽 日常生活 生存困境 精神困境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紫薇 方维保
作家魏微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叙述特征和伦理表达方式。在她的小说中常有固定的关系模式——老夫少妻或姐弟模式,而透过这两种不对称的两性关系,作家细致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和消费社会对浪漫主义时代之良善的道德品质的侵蚀和消磨。在情节营构上,魏微总是习惯于在叙述中设置“重逢”的桥段,包括与故人重逢、与故乡重逢两种形式。这些重逢故事通过小说主人公对待重逢的前后不同的心态和感受,消解了浪漫主义时代对故人、故乡的乌托邦想象。当“重逢”叙述被作家置于故事的高潮或收尾的时候,人物最终能够在素净平淡的情感基调中完成对日常的言说,生发出宁静悠远的美感。
关键词:
魏微 主题模式 重逢叙述 情感张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建周
战时抗日小说是中国新文学走向战争化的结果,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册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整体考察《文艺阵地》所载小说,其"暴露与讽刺"的抗日小说是战火炙烤下的情感叙事。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这一创作资源尚未充分开掘,从叙事学层面探讨战时"暴露与讽刺"的抗日小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艺阵地》 暴露与讽刺 抗日小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顾兆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