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1)
2023(4147)
2022(2959)
2021(2898)
2020(2280)
2019(5431)
2018(5226)
2017(9996)
2016(5942)
2015(7241)
2014(7563)
2013(6908)
2012(6263)
2011(5636)
2010(5997)
2009(5109)
2008(4972)
2007(4656)
2006(4238)
2005(3910)
作者
(15450)
(12419)
(12279)
(12094)
(7984)
(5963)
(5700)
(4896)
(4859)
(4813)
(4387)
(4320)
(4218)
(4144)
(4011)
(3903)
(3879)
(3768)
(3750)
(3650)
(3479)
(3116)
(3093)
(3041)
(3019)
(2984)
(2967)
(2821)
(2549)
(2536)
学科
(17048)
经济(17024)
管理(15424)
(13342)
(11838)
企业(11838)
理论(8352)
教学(8096)
中国(7036)
教育(6377)
业经(6151)
学法(5364)
教学法(5364)
(5303)
(5108)
技术(4787)
学理(4584)
学理论(4584)
(4515)
(4300)
方法(4153)
(4024)
银行(4023)
学校(3985)
(3828)
地方(3756)
(3681)
贸易(3677)
(3627)
(3570)
机构
学院(85434)
大学(76487)
(25428)
管理(25181)
经济(24605)
研究(24215)
理学(20184)
理学院(19937)
管理学(19490)
管理学院(19351)
职业(18886)
中国(17849)
技术(17429)
(16721)
(15281)
(15262)
师范(15150)
科学(14376)
(14263)
职业技术(13802)
技术学院(13734)
(12879)
(12422)
师范大学(11753)
教育(11672)
研究所(10896)
中心(10748)
北京(10733)
财经(10719)
(9495)
基金
项目(46283)
研究(42066)
科学(35178)
基金(27374)
教育(24026)
(22522)
国家(22224)
社会(22160)
(21674)
编号(21633)
社会科(20730)
社会科学(20718)
科学基金(18664)
成果(18452)
(17474)
课题(16943)
(15351)
基金项目(13928)
项目编号(12206)
规划(11896)
重点(11414)
(11375)
资助(11098)
(10655)
(10376)
(10372)
研究成果(10231)
自然(9913)
(9816)
自然科(9660)
期刊
(34600)
经济(34600)
教育(28702)
研究(27399)
中国(22846)
技术(13198)
(12802)
职业(12574)
管理(10528)
学报(10517)
科学(9049)
(8600)
大学(8459)
技术教育(8189)
职业技术(8189)
职业技术教育(8189)
(7977)
金融(7977)
学学(7305)
(7076)
论坛(7076)
财经(6666)
业经(5998)
图书(5957)
(5819)
农业(5683)
经济研究(5050)
书馆(4562)
图书馆(4562)
职教(4323)
共检索到134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潘升  
我国高职课程大体可归纳为"以学科为中心"的范式与"以岗位为中心"的范式,二者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新经济体诞生及岗位职责日益融合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职课程范式正朝着"技能—人格"转型,其聚焦点已不再是社会效率而是个体发展,即"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个人的自我实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范式应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发展,专注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新视角,以职业能力为中心,高职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与技术理论知识,在课程目标、课程思维、课程内容、课程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敏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青  
新一轮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修订在即,基于其实践范式的罅漏,指出:合作、目的化的评估观念,全面、体系化的制度安排,开放、去行政化的评估执行体系,分类、国际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新一轮高职评估范式转变的关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毛亚庆  王树涛  
大学对知识范式的转型能否及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肯定并由此引发大学发展的兴盛与衰亡。神话知识向形而上学知识的转型引起了知识的极大增进,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知识向科学知识的转型,因大学对科学知识的漠视,使得大学的发展陷入危机,而对于科学知识范式的重新拥抱又使得大学发展回归繁荣。当前,我们正处于科学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同样要求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授适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孟敬  
"课程"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通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模式发展阶段评述,提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从"源头"——课程决策介入,采取职业标准"课程化"课程开发策略,按照职业调查与工作分析、建立职业能力标准框架、进行职业标准"课程化"课程开发,形成课程方案建设范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潘涌  
该文从课程范式转型与教学创造力的关系维度,梳理了在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指令型课程范式向创生型课程范式的转换过程,分析了两种课程范式的不同表现和特征,重点指出创生型的新课程以其先进的理念刷新了指令型课程范式,促进了教学创造力的解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丽英  
本文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教学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案例式、情境式、项目式、综合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文涛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职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高职课程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生活世界的适应。作为一种课程范式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开发过程,将会给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变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茂勇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科技时代,高职院校治理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外部生态系统的经济与社会关系网络问责和内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分权参与诉求,传统的院校线性治理模式无法对高职院校外部生态更迭给出即时性信息回馈与系统性解决方案,迫切需要引入新的院校治理范式,即组织内部营销治理范式。内部营销理论与高职院校治理变革在内核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具有把握院校治理本质与引领治理变革动向的价值,能够揭示高职院校治理变革过程中混沌与复杂现象的生成机理及规律。组织内部营销强调教师乃高职院校多重困境的"最佳解决方案",高度重视教师在院校发展和治理中的地位,通过建制高效的内部治理通路和建构统合性人力资源策略,激发教师参与院校治理的动力。技术进路层面,高职院校通过为教师群体实施教育训练、凝聚沟通、管理支持、激励鼓舞和参与授权等内部营销策略,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达成院校治理变革目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昌送  张俊平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组织内外协同开展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新知识生产范式条件下知识生产的跨学科、多主体和应用导向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并指引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组织结构和制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新知识生产范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技术开发和实践为核心的协同目标任务,建立专业——专业集群——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链条、提升知识生产能力,在政府、院校和协同组织三个层面建立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搭建开放、多元的协同创新组织平台,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定荣  
库恩的范式理论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过程,范式从形成到变革分为四个时期,即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教学论的发展应表现为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嬗变与更替;教学论的发展目前处于危机阶段。教学论摆脱危机的方式在于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型,从目的一手段范式转向人文研究范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喻春兰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飞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宝来  
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悖谬"、学科中心"抑或"问题解决"的困惑、科学抑或人文的两难境地、教学理论"翻新"与课堂问题"依旧"的尴尬,是我国教学论研究范式转型的时代境遇。因应中国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可以把教学论范式发展概括为"范式适应"与"范式变革"阶段。据此,教学论研究范式转型的逻辑路向是:确立研究范式—研究重心转向—重大课题预设—实现知识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景宇  
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 ,转型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样化的制度安排 ,促使对转型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用产权与制度变迁分析代替所有制分析。产权与制度变迁分析虽然有助于解释多样化的制度安排 ,但由于它是从交易关系出发强调个体与法权 ,这不符合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 ,与此相反 ,所有制分析更加注重交易关系背后的生产关系 ,注重社会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 ,因而对转型经济研究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