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00)
- 2023(3196)
- 2022(2664)
- 2021(2811)
- 2020(2156)
- 2019(4968)
- 2018(5162)
- 2017(8030)
- 2016(5635)
- 2015(6430)
- 2014(6621)
- 2013(5724)
- 2012(5404)
- 2011(5158)
- 2010(5499)
- 2009(4916)
- 2008(4862)
- 2007(4887)
- 2006(4677)
- 2005(4172)
- 学科
- 教育(19548)
- 济(13326)
- 经济(13193)
- 中国(11931)
- 理论(10497)
- 管理(9555)
- 企(7716)
- 企业(7716)
- 业(7588)
- 学(6546)
- 教学(6168)
- 方法(5381)
- 和(5167)
- 业经(4886)
- 农(4611)
- 发(4100)
- 财(3917)
- 社会(3881)
- 革(3881)
- 发展(3836)
- 政治(3741)
- 思想(3740)
- 研究(3721)
- 展(3713)
- 经济理论(3552)
- 高等(3468)
- 企业经济(3419)
- 改革(3315)
- 思想政治(3282)
- 政治教育(3282)
- 机构
- 大学(79407)
- 学院(72584)
- 研究(28582)
- 教育(28044)
- 范(22987)
- 师范(22956)
- 济(19706)
- 管理(19054)
- 师范大学(19045)
- 经济(18942)
- 京(18752)
- 科学(15840)
- 理学(15600)
- 理学院(15245)
- 管理学(14775)
- 管理学院(14586)
- 中国(14272)
- 所(14138)
- 江(13427)
- 北京(13037)
- 研究所(12581)
- 职业(12137)
- 财(12089)
- 技术(11138)
- 中心(11013)
- 教育学(10973)
- 州(10485)
- 院(9609)
- 财经(9147)
- 职业技术(8240)
- 基金
- 项目(38830)
- 研究(38495)
- 科学(32208)
- 教育(27122)
- 基金(24186)
- 社会(23358)
- 社会科(20473)
- 社会科学(20460)
- 成果(19864)
- 家(19263)
- 编号(19016)
- 国家(18864)
- 课题(16953)
- 省(16279)
- 划(16038)
- 科学基金(15423)
- 年(14834)
- 规划(12406)
- 基金项目(11565)
- 项目编号(11452)
- 性(11194)
- 度(11066)
- 部(10962)
- 研究成果(10522)
- 教育部(10435)
- 重点(10340)
- 阶(10272)
- 段(10215)
- 阶段(10197)
- 一(9759)
共检索到128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导引”龚放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与本世纪60-70年代相比,正呈现出以下共同的趋势:(1)从主要依靠资本和物质的投入求得发展,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科技含量的增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俊超 陈琼英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
适应社会 超越社会 高等教育本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适应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适应的客观性是适应论得以成立的基础。适应的主观性又使适应充满不确定性。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适应是第一位的,适应论是第二位的。适应论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取决于如何理解适应。对适应的正确理解又取决于我们秉持何种高等教育哲学。由于人性具有两重性,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高等教育都兼有适应性与超越性。作为一种复杂现象,高等教育领域不存在惟一正确的理论,适应论与超越论绝非二元对立。坚持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适应论既不应夸大其科学性,也不应否认其合理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适应论 超越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学义 龚波
胡锦涛总书记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响和一致共鸣。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深感总书记对教育、教师、人才培养问题最为重视,特别是对教育的价值、教师的价值、人才的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佘远富 刘超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动态性、超前性等特点;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出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方面,包括理念性错位、政策性错位、制度性错位、结构性错位、范式性错位等;增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必须构建"政府主控、社会主导、高校主体"的良性运行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社会适应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洪才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985"工程建设、孔子学院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最大困惑乃是"钱学森之问"。~①"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大学行政化现象批判~②,并掀起了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探讨的热潮,最终"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要真正解答"钱学森之问"并不容易,因为其中牵涉到复杂的体制机制问题,当然还有观念转变和路径依赖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此时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凤岐
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些是物质性的,另一些则可以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规律",有描述性的,也有规范性的,后者作为实现特定目的的条件的"规律"更具实践价值。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行动规范,它基于描述性规律,但单从描述性规律无法推导出行动规范。高等教育要遵循物质性关系规律,而在其与社会关系中可还原为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在涉及有限参与者的情况下,博弈论可用来进行更准确描述和分析。使用博弈论描述和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为高等教育相对独立提供理论基础,为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提供空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规律 适应 博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刚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既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产生的高校与社会适应机制缺失有关,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张所采用的特殊模式有关,也有办学思路上的偏差。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政策,建立高校与社会对接的“市场中介”,高校需要创建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以适应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余晖 覃晓晗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适应论观念正式形成。这种观念强调,高等教育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稍后不久出现的引导论观念则认为,这种适应论提法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利。多年以来,两种观念的交锋始终在进行。而在实践之中,一直是适应论占主导地位。历史证明了适应论的必然性,却也同时发现其在时代面前表现出的不足。如何用引导论填补适应论的不足,是当前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适应论 引导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冯向东
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以规模增速放缓、提升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新常态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从推动规模发展转向促进内涵发展,从单项改革转向综合改革转变。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不仅需要调整政府与高校的改革行为,还需要协调多元改革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蒲善霞 许学梅
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从社会适应性角度进行分析,梯次配置是高校资源重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对高等教育资源重组方案的系统性、互补性整合产生强有力的推动,软硬兼顾、复合优化是高校教育资源体系重组的基本要求,强调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以全方位深化、优化为基础,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针对性开发,多元化构建资源体系方案,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资源体系 重组方案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陈学飞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适应论 认知理性 学术市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德广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展立新和陈学飞的长篇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称"理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否定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否定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导致两大失误:一是"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不惜压制其他实践理性的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薛春美
高等教育的成效乃全民之大事,基于目前教育界经济功利主义现象,本文指出人文性为教育的本质属性,继而探讨高等教育人文性和经济适应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出结论:经济适应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在面临人文性的根本性先导作用时,仍应服从于后者的精神框架约束;同时,人文性不宜从经济适应性中割裂出来;两者应共生共存、深切融通融合,共同为中国培养未来的领袖型、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文性 经济适应性 创新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