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54)
- 2023(5136)
- 2022(4114)
- 2021(4199)
- 2020(3364)
- 2019(7757)
- 2018(7911)
- 2017(12343)
- 2016(8396)
- 2015(9561)
- 2014(10033)
- 2013(8806)
- 2012(8385)
- 2011(7876)
- 2010(8321)
- 2009(7447)
- 2008(7287)
- 2007(6963)
- 2006(6330)
- 2005(5914)
- 学科
- 教育(20693)
- 济(19136)
- 经济(19105)
- 管理(16396)
- 中国(14063)
- 业(12079)
- 学(10561)
- 理论(10504)
- 企(9755)
- 企业(9755)
- 教学(7808)
- 制(6832)
- 农(6819)
- 体(6084)
- 财(5998)
- 方法(5080)
- 发(5026)
- 研究(4917)
- 地方(4714)
- 业经(4638)
- 银(4469)
- 银行(4450)
- 融(4388)
- 金融(4380)
- 发展(4372)
- 行(4322)
- 和(4288)
- 展(4247)
- 技术(4223)
- 农业(4176)
- 机构
- 大学(114718)
- 学院(108019)
- 研究(44801)
- 教育(30932)
- 济(30395)
- 管理(29250)
- 经济(29214)
- 科学(27723)
- 范(27509)
- 京(27349)
- 师范(27312)
- 中国(26460)
- 所(23788)
- 理学(23562)
- 理学院(23086)
- 师范大学(22368)
- 管理学(22330)
- 管理学院(22082)
- 研究所(21472)
- 江(20025)
- 农(18931)
- 北京(18368)
- 中心(18075)
- 技术(17928)
- 财(17667)
- 院(15934)
- 职业(15890)
- 州(15605)
- 业大(15062)
- 农业(14727)
- 基金
- 项目(63165)
- 研究(54660)
- 科学(49099)
- 基金(39226)
- 家(34125)
- 教育(33897)
- 国家(33626)
- 社会(29297)
- 省(27337)
- 社会科(27208)
- 社会科学(27202)
- 科学基金(26346)
- 成果(26160)
- 编号(25963)
- 划(25034)
- 课题(22640)
- 年(19143)
- 基金项目(19004)
- 重点(16184)
- 资助(15782)
- 项目编号(15506)
- 规划(15504)
- 部(15081)
- 性(14973)
- 发(14891)
- 自然(14708)
- 自然科(14330)
- 自然科学(14320)
- 自然科学基金(14028)
- 研究成果(14026)
共检索到190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枭鹰
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兼具知识体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规律体系的综合属性,是高等教育学体系建设的"元点"和"回归点"。作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可看作一种关于高等教育的逻辑化、原理化、系统化的"高深知识集合体";作为高等教育学范畴体系,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集中表征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学范畴运动;作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主要以理论的方式出现、以理论的形态存在;作为高等教育规律体系,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以建立高等教育规律体系为其责任、使命、承诺和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崔延强 邓磊
对于大学而言,从事学术既是首要责任,也是立足之本。在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社会背景下,大学需要承担起多方面的义务,这也意味着现代大学的学术责任具有多重内涵。从事学术是对大学学术责任的狭义定位,大学的学术研究还隐含着一定的政治需要和社会目标,这是大学学术责任的广义延伸。大学的学术反映出在职业、道德、政治和社会这四方面的功能属性,体现现代大学功能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侯佳 侯怀银
比较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一种多维性的存在,兼及概念体系、知识体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概念体系是比较教育学学术体系的起点,关联着学术知识发展的连接节点。知识体系是比较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基础,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范畴体系是比较教育学学术体系的根基,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逻辑框架。理论体系是比较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原型,是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比较教育理性认知与理论思维。方法体系是比较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关键,科学的方法体系既是实现学术体系建设的方式和手段,也是规范和指引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学术体系 多维存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忠华
学科的“开放性”对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和资源,使其能不断吸收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而保持活力和创新性。而知识体系“自主性”则是高等教育学“开放性”学科属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只有具备“自主性”,高等教育学才能有效地筛选、整合和应用外部信息,进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在学科“开放性”视角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自主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基本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兵
连续6年的扩招引发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公平三大热点问题,激化了中国高等教育众多深层次矛盾。引发这些深层次矛盾的源头在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四重过渡,即性质上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服务对象从不发达的封闭的农业和产品经济向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过渡,高等学校的地位从社会边缘逐步向社会中心过渡,其赖以生存的体制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高等学校是过渡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严重滞后,是高等学校缺乏动力、活力、能力和潜力,在过渡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根本原因。更新理念,深化体制改革,是走出和克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众多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兰州财经大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 庞庆明
劳动教育体系是关于劳动体验教育、劳动关系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总和。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及其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新时代高校要坚持问题意识,着眼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特定目标,并以劳动教育课程化为根本路径,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构建维度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陈学飞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从社会需求角度阐述和沦证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把制约教育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凶素等同于"规律",并由此概括出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外部规律";二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内部规律"。它尤其强调外部规律对内部规律具有强制和制约作用,从而把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都归于高等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婷婷
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路径,对高等教育学来说,应通过对这些学科发展历程的分析获得自身学科发展的启示。首先,要打破普适学科标准的神话,增强学科自信和学科建构意识;其次,学科知识的分化和学科理论解释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必由之路,同时,应通过提炼学科核心问题和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理论体系,构建理论传承的传统和学科知识谱系;最后,应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出发,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学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栋
学科体系勾勒学科成长的演变面貌,体现学科内外的整体结构,回应学科发展的时代呼唤,彰显学科变革的学人智慧。作为教育学内外建制结构系统的学科体系,始终处于经典标准与新型框架、知识演进与社会需求、一家之言与百家争鸣的内外张力。在满足学理化与特色化的理论建构、科学化与引领化的制度建设、公益化与互益化的组织建造等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回应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如何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与规训逻辑表现为,学科立场层面“自主—开放”的内在规约,学科主体层面“全球—在地”的网络集群,学科内容层面“求理—致用”的核心议题,学科方法层面“多元—适切”的分析逻辑,学科文化层面“分化—聚合”的学脉赓续。探索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需要通过突破学科规训、转化学科视角、激活学科想象,增强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描绘现代化教育道路的解释力、回应中国化教育问题的变革力、贡献国际化教育方案的创造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兆山 张海波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始于人与社会的矛盾,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人性论与教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人性的看法不只是教育的起点,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社会—教育—人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主线,人性论也应有机融合于教育学学科体系之中。
关键词:
人性 人性论 社会性 教育 教育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长坪 曾鸣 卢宇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必修实践课程,岗位实习也应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岗位实习课程思政,需要建立相应的话语体系。话语内核、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环境共同构成了话语体系的四个基本维度。岗位实习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紧扣岗位实习作为实践课的特点,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般规律,从话语体系构成的基本维度把握好其路向选择。岗位实习课程思政话语体系构建的话语内核路向应坚持“思”“政”“德”的统一;话语主体路向应坚持“政”“校”“企”“生”的统一;话语内容路向应坚持“德”与“技”的统一;话语环境路向应坚持“显”与“隐”的统一。
关键词:
岗位实习 课程思政 话语体系 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贾佳
知识积累是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基于学术史的回顾,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知识积累及其“学科化”建构始于西方,近现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知识在西方文本与本土实践中逐渐累积,并伴随高等教育学的创立被赋予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使命与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知识积累具有明显的“反学科化”特征,集中表现为积累方式的拿来主义与快餐化、积累内容的工具主义与碎片化,以及积累程度的浅层次化与内含其中的内在惰性,从根本上制约了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实践根基、本质规定及其深度建构。解困的关键在于树立起高等教育知识积累的“学科立场”,通过还原知识积累的实践本源、深化知识积累的层次与结构以及激发知识积累主体的学科自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知识积累 知识体系 高等教育学 学科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怀银
新时代发展和创新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首要前提是理解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由教育学分支学科,以及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教育学中的特殊知识内容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中国研究者在教育学学科中,以中国教育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在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中,用中国的思维方式组织教育学概念、范畴、表述形成的言语表达系统。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呈现“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丰富着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是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实现由“照着讲”到“接着讲”的建构基础和关键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和遵循不同类型学科划分的逻辑和价值取向,结合高等教育实际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完善问题导向和多学科研究范式,科学界定学科边界,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客观开展中美教育学研究生比较,凸显中国特色,打造高等教育学的中国式研究范式、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义宝
本文从远程高等教育学习服务体系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国内远程高等教育学习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远程高等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学习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