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22)
- 2023(6313)
- 2022(5396)
- 2021(4981)
- 2020(4286)
- 2019(9625)
- 2018(9649)
- 2017(17695)
- 2016(10273)
- 2015(11575)
- 2014(11636)
- 2013(11156)
- 2012(10570)
- 2011(9875)
- 2010(10389)
- 2009(9921)
- 2008(10234)
- 2007(9446)
- 2006(8606)
- 2005(8113)
- 学科
- 济(36994)
- 经济(36914)
- 管理(35342)
- 业(29823)
- 企(26551)
- 企业(26551)
- 方法(13867)
- 制(13628)
- 财(13476)
- 中国(12633)
- 数学(10806)
- 数学方法(10593)
- 学(10567)
- 业经(9750)
- 农(9645)
- 体(9573)
- 理论(9104)
- 体制(8090)
- 务(8085)
- 财务(8059)
- 财务管理(8036)
- 教育(7796)
- 银(7790)
- 银行(7771)
- 企业财务(7658)
- 融(7516)
- 金融(7513)
- 行(7433)
- 划(6550)
- 和(6488)
- 机构
- 大学(160999)
- 学院(154865)
- 济(59764)
- 经济(58381)
- 研究(56047)
- 管理(53849)
- 理学(45465)
- 理学院(44792)
- 管理学(43942)
- 管理学院(43599)
- 中国(40424)
- 京(34781)
- 科学(33590)
- 财(33484)
- 所(29037)
- 研究所(26002)
- 江(25854)
- 财经(25526)
- 范(24684)
- 师范(24479)
- 农(24150)
- 中心(23748)
- 经(22881)
- 北京(22188)
- 业大(20971)
- 师范大学(20125)
- 州(19946)
- 院(19936)
- 经济学(19053)
- 教育(18856)
- 基金
- 项目(96351)
- 科学(76810)
- 研究(72278)
- 基金(70416)
- 家(61519)
- 国家(60980)
- 科学基金(51551)
- 社会(46367)
- 社会科(43751)
- 社会科学(43738)
- 省(36818)
- 基金项目(36576)
- 教育(35644)
- 划(32376)
- 自然(32239)
- 自然科(31472)
- 自然科学(31460)
- 自然科学基金(30926)
- 编号(28447)
- 资助(28171)
- 成果(26740)
- 制(23469)
- 重点(22843)
- 部(22795)
- 课题(21939)
- 发(20140)
- 教育部(19899)
- 创(19758)
- 性(19350)
- 国家社会(19281)
共检索到247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爽
从法人制度的实质和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私法人说和公法人说都不能成立。法人制度是一项关于团体组织的基本法律主体制度,对团体组织具有确立主体性、增强自主性、提高功能性三项基本价值与功能。因此,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就是通过赋予高等学校以独立的法律人格,使其能够自主地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并最终实现教育公共利益的法律主体制度,具有独立性、组织性、人合性和价值性。它是实现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必要保证,是保障高等学校自主运转的必要机制,是促进高等学校有效治理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高等学校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庆明
制度及其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活动提供激励实现的。好的制度能驱使人们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事,不好的制度则驱使人们做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事。能够驱使人们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事的好的根本性制度主要由保障产权、通过自愿的契约性协议自由转让产权、信守诺言等构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罗爽
针对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改革问题,学界形成了公法人和私法人两条思路,然而它们都并非最佳的策略选择。突破公私两分法、主张社会结构三分法的第三部门理论成为可供选择的理论工具。将高等学校定位为第三部门组织,实现了其两大根本组织属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有机辩证统一。由此,对高等学校这样一种主体资格和行为进行确认和规范的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即意味着在价值基础方面兼顾和协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性和公共性,是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的应然选择。同时,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和改革契机。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应属于专业型第三部门法人,并采取社团法人的组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献君
高等学校管理涉及理念、制度、队伍、资源、文化等五个基本要素,制度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高等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估三个方面,高校制度建设要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为总原则,同时高度关注制度建设的复杂性、人本性、民主性和开放性。制度创新是高等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应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科学决策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制度建设 制度创新 院校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霍涌泉
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学校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根据非常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形成的办学思想 ,适应特殊环境需要所采用的教学原则 ,以及从革命实际出发所实行的民主与效益管理方法 ,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 ,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定中
略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李定中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不久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文献。它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留富
从世界各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和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政策要求与改革实践看,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因此,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障碍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制度体制、观念意识、政府信誉、管理效率、法制建设以及医疗服务供需各方行为等非经济因素。
关键词:
合作医疗 制度建设 根本性障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世忠
高等学校绩效评价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性质、目标与绩效,提出了增加价值指标尤其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紧密结合的教育成本绩效,健全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见解。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育成本 绩效指标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以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世平 张雨亭
本文将对关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文献提供一个根本性的批判。作者认为,既有的文献有四宗罪(四大缺陷),而其中每个缺陷都包含更具体的不足。这四大缺陷是:概念化和度量问题、理论严谨性不足、现代辉格式神话,以及对制度变迁与发展的非进化的理解。正是这四宗罪使得新制度经济学无法给出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的系统性阐述。这一根本性批评将为作者在别的地方系统性地阐述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奠定部分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世平 张雨亭
本文将对关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文献提供一个根本性的批判。作者认为,既有的文献有四宗罪(四大缺陷),而其中每个缺陷都包含更具体的不足。这四大缺陷是:概念化和度量问题、理论严谨性不足、现代辉格式神话,以及对制度变迁与发展的非进化的理解。正是这四宗罪使得新制度经济学无法给出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的系统性阐述。这一根本性批评将为作者在别的地方系统性地阐述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奠定部分基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旸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高校教学学术既是高校回归教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彰显育人为本的内在需要,更是高校形成寓教于研的机制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路径,但目前面临诸多困境。高校教学学术制度建构的实质是要推进教学学术的制度化,即通过确立高校教师学术自由制度,保障教师享有高度的教学与研究自由;重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实现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多渠道融通;改造高校教学学术评价制度,建立适合教学学术评价的新机制;加大教师教学学术中心建设,持续提升教师教学学术专业发展能力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曼萍 袁春风 董长治
加强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张曼萍,袁春风,董长治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下放权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增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活力。那么,高等学校内部如何建立起一套与...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申素平
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为基础,分析了高等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过程、高等学校法人的性质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立法的赋权模式和其他具体问题做出评价,提出建议。笔者认为,高等学校法人既包括其在民法上的民事主体资格,也包括其在教育法(行政法)上的教育主体(行政主体)资格;高等学校自主权在性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利,其内容应由教育法加以规定。应当继续改进教育立法的模式,以更好地落实高等学校自主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