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72)
2023(4073)
2022(3348)
2021(3233)
2020(2714)
2019(5954)
2018(5945)
2017(10747)
2016(6622)
2015(7453)
2014(7622)
2013(6874)
2012(6323)
2011(5824)
2010(5976)
2009(5355)
2008(5494)
2007(5287)
2006(4441)
2005(4135)
作者
(18456)
(15305)
(15199)
(14786)
(9926)
(7542)
(6920)
(5824)
(5811)
(5770)
(5337)
(5239)
(5160)
(4901)
(4842)
(4832)
(4640)
(4602)
(4437)
(4408)
(4011)
(3893)
(3700)
(3605)
(3601)
(3542)
(3441)
(3437)
(3180)
(3158)
学科
(18980)
经济(18954)
管理(16688)
(14428)
(12321)
企业(12321)
方法(8713)
教育(7184)
数学(7037)
理论(6971)
数学方法(6880)
(6630)
中国(6187)
(6052)
教学(5666)
(4815)
(4153)
(4105)
银行(4099)
业经(4067)
(4050)
金融(4049)
(4039)
财务(4028)
财务管理(4016)
企业财务(3927)
(3923)
工作(3708)
技术(3676)
(3539)
机构
大学(96220)
学院(91614)
(30040)
研究(29904)
经济(29212)
管理(28007)
理学(23596)
理学院(23241)
管理学(22539)
管理学院(22361)
中国(20177)
(19949)
科学(19495)
(17163)
(17056)
师范(16907)
(15781)
(14956)
(14642)
研究所(14385)
财经(13481)
业大(13243)
师范大学(13194)
中心(12888)
(12609)
北京(12403)
教育(12334)
(12166)
农业(11555)
技术(10889)
基金
项目(57191)
研究(44087)
科学(43796)
基金(38690)
(33655)
国家(33317)
科学基金(27942)
社会(25517)
社会科(24112)
社会科学(24101)
教育(23936)
(23530)
基金项目(20039)
(19793)
编号(18604)
成果(18073)
自然(17691)
自然科(17332)
自然科学(17326)
自然科学基金(17027)
资助(15959)
课题(14669)
(13673)
重点(13371)
(12850)
(12682)
大学(12038)
(11815)
项目编号(11791)
高校(11409)
期刊
(33612)
经济(33612)
研究(30773)
教育(25295)
中国(22158)
学报(18172)
(15257)
大学(13974)
科学(13734)
(12641)
学学(12018)
管理(10814)
图书(8604)
农业(8479)
财经(8390)
技术(8118)
(7457)
金融(7457)
(7278)
书馆(6557)
图书馆(6557)
职业(5959)
(5387)
经济研究(5179)
(4788)
论坛(4788)
(4730)
问题(4559)
高等(4493)
业经(4256)
共检索到141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于天红  刘连梅  
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坚  
论文简要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内涵,探讨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以期引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倩  
德育课程资源为德育实施提供了直接素材和来源,也是德育课程及其实施的坚定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教师作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实践中出现了忽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或者教师开发德育课程资源的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必须注意提高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敏感性,增加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体验性,关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适应性,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差异性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毅  王艳  
在正式课程之外,能使学习者获取非预期、非计划中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即隐性课程。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是国家以及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纳入课程建设范畴。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必须突出民族高校民族特征、团结特征、高校特征。根据隐性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民族高校的特点,民族团结隐性课程建设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层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白萍  
倡导"理解"与"生成"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型,要求课程改革更多地关照知识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据此,面对"知识灌输"与"人文化成"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课程目标设定应由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应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回归生活;课程实施应以理解为基础,变知识灌输为平等对话。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志权  温静  陈旭川  
指出必须重视隐性课程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提出在研究生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主体性、系统性等原则.着重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几方面加强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伟强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宁  
学校隐性德育是由道德的含义和道德学习的本质而决定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德育启示的分析,提出高校隐性德育的原则和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雄  
高校德育工作以往对教育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实施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够。当前,研究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从而确定普遍地易于学生所接受认可的工作策略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隐性化德育教育的思考,提出了加强高校“隐性化”德育课程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化浪潮在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涤荡,我国高校大学生也因此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鉴于此,为了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应扩大德育工作的空间,注重发展隐性教育。国外关于隐性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隐性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的维度来展开,理论研究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盛慧晓  王少非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关于评价与课程的关系,无论是从教育评价学的视角还是从课程论的视角都没有对此进行全面的诠释。评价影响课程目标的确立、影响课程内容的确定、影响课程实施方式,同时也影响课程管理。无论如何理解课程,评价都具备课程的意蕴。可见,课堂评价作为评价的一种类型本身具有课程意蕴,能够创造一种课堂文化或一种环境,并带来诸多不确定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课程意蕴告诉我们,尽管课程改革很重要,但如果评价改革跟不上,课程改革也不可能有预期的成效。同样,课堂评价的隐性课程属性告诉我们,没有高质量的课堂评价,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程实施和教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彩芳  
注重隐性德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把握这一趋势,高度重视校园隐性德育资源的挖掘,发挥其育人功能,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卫芳  
德育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六年多,德育课程在实施层面实效究竟如何尚无定论。在认为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具备科学性的假设前提下,运用问卷调查法从课程开设、师资培训、师生关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总体评价七个方面分析了德育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并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范晓光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承载着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本文以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分析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延伸,深挖此类活动的隐性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更多有效载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丛静  
多元文化课程是高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培养多元文化素质人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校独特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其隐性课程具有独特的特征。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民族院校的典型代表,在隐性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此个案的探究,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隐性课程建设在民族高校多元文化课程建设中的意义、特征及建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