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3)
2023(7216)
2022(5924)
2021(5242)
2020(4037)
2019(9231)
2018(9064)
2017(16681)
2016(9037)
2015(10246)
2014(10409)
2013(10383)
2012(10256)
2011(9645)
2010(10094)
2009(9288)
2008(9397)
2007(8977)
2006(8470)
2005(7764)
作者
(28064)
(23252)
(23100)
(21843)
(14893)
(11161)
(10459)
(9004)
(8912)
(8674)
(8141)
(7795)
(7778)
(7581)
(7351)
(7169)
(6805)
(6797)
(6653)
(6489)
(6155)
(5867)
(5715)
(5526)
(5328)
(5291)
(5279)
(5242)
(4781)
(4646)
学科
(46279)
经济(46240)
管理(23599)
(23016)
地方(19189)
中国(18384)
(16681)
企业(16681)
(14834)
业经(12610)
地方经济(10364)
农业(10337)
(10287)
方法(9427)
(9376)
金融(9375)
(9046)
银行(9038)
(8902)
(8871)
(8325)
技术(8162)
环境(7954)
(7692)
发展(7556)
(7519)
(7468)
教育(7404)
理论(7398)
(7359)
机构
学院(136747)
大学(134290)
(55014)
经济(53626)
研究(53624)
管理(45291)
中国(41495)
理学(35900)
理学院(35384)
管理学(34812)
管理学院(34538)
科学(31816)
(31209)
(27956)
(27150)
研究所(24637)
(24477)
中心(23861)
(22932)
(22867)
师范(22752)
北京(20841)
(20393)
财经(19653)
(19242)
(18640)
师范大学(17959)
(17503)
业大(17451)
农业(17203)
基金
项目(77883)
研究(63118)
科学(60229)
基金(51192)
(43631)
国家(43109)
社会(38524)
社会科(36288)
社会科学(36279)
科学基金(35832)
(33127)
教育(28643)
编号(27347)
(27027)
基金项目(26213)
成果(24253)
(24171)
课题(21302)
资助(20331)
发展(20056)
自然(19669)
(19663)
自然科(19112)
自然科学(19110)
自然科学基金(18722)
重点(18233)
(17718)
(16209)
(16104)
(15949)
期刊
(79383)
经济(79383)
研究(50470)
中国(39496)
教育(25778)
(23693)
(20507)
学报(19777)
管理(19632)
科学(18545)
(17226)
金融(17226)
农业(16252)
大学(15351)
业经(14555)
技术(14128)
学学(13664)
经济研究(11662)
财经(10868)
图书(10503)
问题(10288)
(9487)
(8377)
论坛(8377)
书馆(8237)
图书馆(8237)
(8192)
职业(7434)
(7385)
(7287)
共检索到243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黎晓奇  柯水发  齐林  
文章对我国高新区队伍中发挥"领头羊"作用的领跑型高新区进行分析,归纳了其主要特征,对领跑型高新区未来可能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进行分析。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构成领跑型高新区竞争优势的要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启示建议,为高新区理论研究和未来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权进民  姚兰  史本山  
将数据包络法应用于对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中,并根据DEA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对应关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选取的9个国家级高新区6年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成都高新区由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朝孝  陈一君  
针对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创新不足等典型问题,构建了一个基于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博弈概念模型,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解释了制约我国高新区持续发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会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并导致企业对资源的错配;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支配性地位或优势地位,使得人才向这些部门集聚具有天然的优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技术性障碍和非技术性障碍导致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共享文化的缺失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无效性是制约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与协调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姜霞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从政府支持、孵化器建设、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习创新、集群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七个方面阐述了武汉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亮点。剖析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合作效率低下、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创新能力偏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石金楼  黄海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才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中国加入WTO,面临着人才需求的严峻挑战。中国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在“质”的层面上却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保持我国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加强人才的开发特别是人才的能力建设。为此,要对人才的能力建设内涵、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桂华  陈昌珠  
一、引言 学科建设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建设目标定位不清、特色学科少、创新能力弱以及重物轻人等。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林,庞瑞秋  
本文在分析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病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工业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我国生态工业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代瑞红  和金生  张自强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家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存在着功能错位、机制落后、协同度低和创新不足等问题。文章从问题出发,探索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了高新区集群发展的条件,提出了高新区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措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盖文启  王缉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克俊  杨萍  唐琼  
本文揭示了西部高新区产业集群的脆弱性,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部高新区培育产业集群能力应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有分工、突出重点”的原则,走有特色之路,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东西合作、提高国际化能力上狠下功夫;要整合周围的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产业集群能力的核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江建全  
上海高新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3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2年上海的国家级高新区更名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其组成部分;之后,上大科技园、中纺科技园、金桥园、嘉定园等其他4个园区陆续成为其组成部分,于1998年形成了目前"一区六园"的格局。2006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元,王维才  
以我国高新区为对象,在实证分析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了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过程、模式、规律、各阶段的演进、相关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分析模型。然后,利用上述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国高新区在"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移(即"二次创业")的各种要素,建立了针对高新区在这一阶段转换的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戒辉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集群可以优化高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和提高高新区影响力与竞争力;高新区的发展又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南宁高新区面临着产业集群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和有效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产业集群建设应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扩大集群范围与效应;完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代明  
高新区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离不开高新区的引领和带动,高新区发展需以城市的基础条件为依托。文章认为,高新区应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高新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优化高新区发展规划,为高新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城市与高新区的良性互动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