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5)
- 2023(5593)
- 2022(4577)
- 2021(4715)
- 2020(3713)
- 2019(8759)
- 2018(8720)
- 2017(14479)
- 2016(8938)
- 2015(10516)
- 2014(10475)
- 2013(9756)
- 2012(9343)
- 2011(8969)
- 2010(9043)
- 2009(8126)
- 2008(8045)
- 2007(7212)
- 2006(6595)
- 2005(6309)
- 学科
- 济(33090)
- 经济(33060)
- 教育(19368)
- 中国(19252)
- 管理(16654)
- 方法(14070)
- 业(13769)
- 数学(12486)
- 数学方法(12393)
- 企(9987)
- 企业(9987)
- 贸(9276)
- 贸易(9269)
- 易(9158)
- 学(8689)
- 理论(8473)
- 农(7908)
- 发(7001)
- 财(6668)
- 制(6403)
- 教学(6121)
- 发展(6032)
- 展(5909)
- 关系(5873)
- 银(5617)
- 银行(5616)
- 行(5527)
- 业经(5477)
- 出(5435)
- 融(5408)
- 机构
- 大学(133311)
- 学院(123833)
- 济(54500)
- 经济(53578)
- 研究(53122)
- 管理(36473)
- 中国(35226)
- 京(30830)
- 理学(30515)
- 理学院(30008)
- 管理学(29527)
- 管理学院(29250)
- 教育(28682)
- 范(27901)
- 科学(27840)
- 师范(27805)
- 所(26459)
- 财(24628)
- 研究所(24103)
- 师范大学(23374)
- 北京(21403)
- 中心(20881)
- 财经(19865)
- 经济学(19295)
- 经(18377)
- 院(18359)
- 江(18102)
- 经济学院(17284)
- 财经大学(14799)
- 研究中心(14499)
- 基金
- 项目(73554)
- 研究(63043)
- 科学(60229)
- 基金(52964)
- 家(45361)
- 国家(44883)
- 社会(40280)
- 社会科(37996)
- 社会科学(37989)
- 教育(37216)
- 科学基金(36799)
- 编号(26039)
- 基金项目(25786)
- 成果(25409)
- 省(25025)
- 划(25024)
- 资助(22207)
- 课题(21999)
- 部(20639)
- 自然(19425)
- 自然科(19004)
- 自然科学(18999)
- 中国(18919)
- 教育部(18839)
- 自然科学基金(18707)
- 重点(18484)
- 年(18219)
- 性(17616)
- 发(17249)
- 国家社会(17132)
共检索到206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是中国近代三所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他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探索,以及由此而深入思考的近代大学理想、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均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均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 ,但当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并产生了一批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 ,这些成果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近代中国 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群忠
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肖群忠《孝经》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关于孝为德之本,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论“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生”,以笔者之理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林
道无言而恒在,学待论而益明。昔者,漆园尝叹百家之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至于孟坚,则谓诸子相灭而相生,相反而相成,洵为至论。学术者,常与时代相应,而为其时代运会升沉之钤键也。近世以还,知识领域越益展拓,学术分科日趋细密。一人之见,何其偏狭!往圣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之说,于今尤见其实。教育历史之学,既称教育学之基础门类,而膺作成英才之使命;亦属历史学之专门分野,因具穷究天人之职志。从事于斯,至者必求融通史论,综赅今古,折衷东西:是故其学似狭实广,似浅实深。清季
关键词: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新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仁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和西方高等教育的不断传入而逐步形成的。我们虽不赞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这一观点,但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李笑贤
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宏观背景,从较为广阔的视野中探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它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革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本文篇幅较长,本期发表前两部分,下期续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庾向芳 闫超阳
何炳贤早年赴美留学,回国后担任过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首任局长等职。主持过全国范围的实业调查工作,撰写了大量中国与各国贸易的文章,出版了近代第一本高等院校外贸史教材,是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的拓荒者,对近代外贸思想史亦有贡献。他的研究多从对外贸易实践出发,将中国外贸不振的原因归结为被动贸易,提出外贸发展要扩大输出,采取适当保护的关税政策,主张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研究者与从业者的双重身份,使何炳贤的学术研究在当时的经济学界独树一帜。
关键词:
何炳贤 近代贸易史 国际贸易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洪港
中国近代教育出版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崛起。从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到编辑大学教材和学术专著,从出版单行本到推出大型丛书,从出版机构单方面运作到出版界与学术界合作互动,中国近代教育出版的发展轨迹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教育出版家群体"立商务以文化理想,倡出版以教育使命",他们大多驰骋于教书育人和编辑出版两大领域,以教育和出版为双轮开拓了一条"智民之路",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教育出版 教育出版家群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李笑贤
三、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生派遣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就狭义的范围而言,是从属于教育事业的,因此,在探讨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其产生的影响之后,有必要从传统教育变革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考察留学教育兴起的内在原因。 从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紧逼和国家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对教育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李娟
科学观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对科学的认识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较为片面的、功利的科学观,进而发展为宣扬科学万能的唯科学主义。在这些科学观的影响下,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服务于考试的指挥,缺少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科学观 科学教育 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建国
近代上海有别于华北财政金融中心而成为商业金融中心,作为金融附属事业之一的征信事业则随之发展起来,但其作为中国近代征信事业中心的形成过程却是比较缓慢的。以时间延续为线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经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征信思想的宣传和提倡,三十年代成立专业征信组织中国征信所,至四十年代保险查验机构中国查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近代上海逐渐形成中国征信事业中心。近代上海征信事业中心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为银行和保险两大金融行业及其他企业提供征信服务,征信组织则为由多家会员单位发起组织,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对全国不同区域具有辐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征信所 征信事业 保险查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正伟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关键词:
教育近代化 留学生 教育交流 心态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文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姚启和
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涂又光教授的新近力作《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以下简称《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26.6万字,责任编辑陈雅峰),是一本颇具特色、很有深度的中国高教史论著。作为一部史论,本书的特点,不仅资料翔实,引述了不少经典原著,每论必有理有据,凡重要论据决不用第二手材料,反映出作者极其严谨的治学作风;而且结构新颖,不同于某些摆流水账的叙史方法,而是把到清朝末年数千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史,划分为5段,在每段又只着重介绍一二个代表人物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既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读后使人感到十分明晰、深刻而很受教益;特别是本书以深邃的哲学思维,对中国高等教育史提出了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