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0)
2023(4266)
2022(3468)
2021(3171)
2020(2619)
2019(5414)
2018(5511)
2017(9535)
2016(5303)
2015(5965)
2014(5888)
2013(5721)
2012(5519)
2011(5116)
2010(5427)
2009(5136)
2008(5222)
2007(4895)
2006(4497)
2005(4208)
作者
(17948)
(14901)
(14742)
(14257)
(9600)
(7208)
(6665)
(5750)
(5602)
(5462)
(5269)
(5147)
(5048)
(4856)
(4844)
(4667)
(4362)
(4327)
(4312)
(4283)
(3905)
(3860)
(3670)
(3499)
(3401)
(3398)
(3368)
(3222)
(3039)
(3002)
学科
(22892)
经济(22874)
管理(20713)
(17782)
(15249)
企业(15249)
技术(11177)
(9151)
环境(8402)
方法(7961)
(6186)
技术管理(6119)
中国(5930)
数学(5886)
数学方法(5800)
理论(5697)
生态(5463)
教育(5275)
业经(5237)
(5155)
(4934)
农业(4580)
(4026)
资源(3895)
地方(3764)
(3702)
(3699)
金融(3698)
(3631)
(3497)
机构
大学(88426)
学院(87324)
(32974)
经济(32240)
研究(32062)
管理(28611)
理学(23748)
理学院(23419)
管理学(22939)
管理学院(22771)
中国(22738)
科学(21994)
(19505)
(17296)
研究所(15804)
(15461)
(14760)
(14440)
(14207)
师范(14076)
中心(13789)
业大(13765)
北京(12441)
农业(12031)
财经(11762)
技术(11422)
(11400)
师范大学(11302)
(11139)
(10565)
基金
项目(56178)
科学(43810)
研究(40927)
基金(39809)
(35655)
国家(35380)
科学基金(29340)
社会(25644)
社会科(24235)
社会科学(24228)
(22789)
基金项目(20823)
(19212)
教育(18787)
自然(18481)
自然科(17938)
自然科学(17936)
自然科学基金(17593)
编号(15716)
资助(15178)
重点(13489)
成果(13232)
(12441)
(12308)
(11948)
课题(11779)
创新(11604)
国家社会(10881)
计划(10571)
科研(10284)
期刊
(41669)
经济(41669)
研究(27391)
中国(19332)
学报(18236)
科学(15556)
(13919)
教育(13701)
大学(13220)
学学(12406)
(12091)
管理(11715)
技术(9950)
农业(9444)
财经(7423)
科技(6542)
(6512)
技术经济(5991)
(5869)
金融(5869)
经济研究(5818)
(5575)
业经(5545)
问题(5340)
(5315)
(5167)
论坛(5167)
图书(5009)
资源(4752)
业大(4188)
共检索到136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倪瑞华  
面对当今的生态危机,一些人士指责马克思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缺失生态学的考量,这是对马克思的曲解。马克思从技术的观念形式、实物形式和关系形式三个层面来把握技术,并把技术和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技术不仅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技术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桥梁,它具有生态价值,同时也会带来生态问题。要提高技术的生态效率,使技术朝着生态良好的方向发展,有赖于选择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燕  
生态自由观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基础和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生态自由除了具有自由的基本特质,如相对性、历史性、条件性之外,同时也是个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基础,而且强调人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与时间、空间的关联性。真正的生态自由是以自然的存在和延续为基础和前提,以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其中,人类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实现生态自由的主体条件;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实现生态自由的重要内容;人的解放是实现生态自由的终极目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邹传教  
文章在全面分析马克思社会必要扣除原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作者认为,从马克思整体经济思想来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原理应该是:"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对于我国当前在经济改革中更好地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博  胡涵锦  
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是资本逻辑的深刻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按照资本逻辑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生态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危机以及人自身的人类生态危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三重维度的全面审视,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生态危机,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博  胡涵锦  
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是资本逻辑的深刻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按照资本逻辑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生态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危机以及人自身的人类生态危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三重维度的全面审视,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生态危机,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乔晓昱  
从技术进入到人类视野开始,人们对技术的探索便在持续进行。人工智能代表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提高了劳动效率,部分机械性操作可由机器来替代。另一方面,这项新技术的产生给部分劳动者带来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具有两面性,在体验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这种技术带给人们的影响。因此,需要挖掘马克思技术思想内容在现阶段更好地处理技术所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立柱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基于实践人学的历史生成性存在,具有独特的致思逻辑、理解向度与内在规定。在唯物史观的视域内,主体需求的满足及其程度、资源的基础支撑与社会时空的延展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三个关键词。当代中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恰当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积极拓展广大人民群众完整性生成的社会时空,有效推动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融共生性,真正走出了一条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人的全面发展道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久富  周竹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完善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的目的、生活中最高的善以及衡量社会进步尺度的看法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有两种目的,即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其中实现本质力量是高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超功利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最高的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善是完善论意义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思想也包含这种善的观念。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完善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各个社会的善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某种正义论,而是追求人的发展的完善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产权的含义和本质 :认为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或权利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 ;产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 ;产权的权能结构既可以是统一的 ,也可以是分离的 ;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的保障功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艳  李爱华  
马克思生态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首要启示是,中国生态文明观教育不应该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外在灌输,而是必须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可能实现其改造经济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具体而言,中国当前生态文明观教育应当着力于"四化",即理念化、体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1.创新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引导民众树立内在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生态教育思想对于这一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至少包括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生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千猷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立场、观点和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习近平兼具理论品质和实践效果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地位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这些观点构成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和总体架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武建奇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适合这种人性假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意蕴。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有三个维度:哲学层面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层面上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经济层面上人是阶级人。从方法论上看,阶级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的不同导致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根本观点的不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亮  
文章在分析梳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观点、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