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8)
2023(3921)
2022(3151)
2021(3097)
2020(2303)
2019(4944)
2018(5086)
2017(8203)
2016(5018)
2015(5418)
2014(5294)
2013(5081)
2012(4772)
2011(4504)
2010(4860)
2009(4637)
2008(4675)
2007(4251)
2006(3954)
2005(3749)
作者
(15256)
(12680)
(12411)
(12120)
(8143)
(6173)
(5679)
(4910)
(4795)
(4614)
(4428)
(4344)
(4270)
(4237)
(4126)
(3953)
(3760)
(3726)
(3715)
(3528)
(3492)
(3247)
(3167)
(3060)
(2922)
(2920)
(2845)
(2760)
(2634)
(2559)
学科
(16082)
经济(16063)
管理(12644)
(11524)
(7698)
环境(7464)
理论(7408)
教育(6857)
(6666)
企业(6666)
中国(5448)
生态(5232)
(4917)
(4907)
教学(4699)
业经(4262)
经济学(3935)
(3867)
方法(3668)
资源(3634)
地方(3549)
(3527)
农业(3291)
学法(3223)
教学法(3223)
(3161)
(3111)
思想(2935)
(2885)
金融(2881)
机构
大学(74750)
学院(72813)
研究(27302)
(22301)
经济(21606)
管理(19963)
中国(19596)
科学(19258)
(16719)
理学(15678)
理学院(15362)
管理学(14949)
管理学院(14806)
(14571)
(14493)
师范(14341)
(13455)
研究所(13299)
(12817)
(11992)
中心(11737)
师范大学(11603)
北京(10966)
(10847)
教育(10393)
业大(10367)
技术(9905)
农业(9864)
(9534)
财经(9121)
基金
项目(43197)
研究(34073)
科学(32247)
基金(28080)
(24903)
国家(24640)
科学基金(19647)
社会(19173)
(18104)
社会科(17807)
社会科学(17802)
教育(17285)
(15389)
编号(14667)
基金项目(14150)
成果(13872)
课题(11567)
自然(11504)
自然科(11033)
自然科学(11031)
自然科学基金(10807)
重点(10770)
资助(10410)
(10168)
(9485)
(8847)
(8837)
(8611)
大学(8499)
项目编号(8460)
期刊
(33002)
经济(33002)
研究(24505)
中国(19180)
教育(19079)
学报(16054)
科学(12007)
(11858)
大学(11322)
(10309)
学学(9963)
农业(7940)
管理(7834)
图书(7544)
技术(7086)
财经(5932)
书馆(5809)
图书馆(5809)
职业(5330)
(5188)
(5001)
金融(5001)
(4956)
(4546)
业经(4461)
问题(4124)
(4065)
论坛(4065)
资源(4060)
经济研究(3780)
共检索到121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明确把实践概念表述为感性的活动,并认为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现实基础,也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生态哲学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应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与绝大部分政治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一和理论落点之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是继承和改造霍布斯、洛克以来的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的这一改造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与这两种改造相对应,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二是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一个既有不同侧重又密不可分的整体,总体上都是以"完整的人"为最终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晚年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这是因为他反对抽象谈论人道主义,而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来为"完整的人"的实现寻找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运动引领下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在得到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春静  于庆峰  
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路径、方向和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阐释。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深层逻辑;反映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向度;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当代回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吕峥  杜欢政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方向,其理论旨趣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立场与当代的生态思想加以结合,从而获得更为有效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危机的本质其实是资本主义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消费主义、工具理性,才能解决生态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与危机。而且,就文明未来的发展而言,需要超越那种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建构起面向人类未来,承载人类共同命运,乃至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成全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论"思想所蕴涵的评判"万物"的两个维度——客体与主体、科学与人文、功利与超功利、利与义的关系;其次,以此为依据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进行了解读。认为,马克思当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为指导,通过经济学这一科学途径,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从而设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还论述了马克思"两个维度"的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以及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银东  
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异地搬迁试点工程。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生存和脱贫致富问题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更为生态移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生态移民建设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思想;生态移民建设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思想;生态移民建设可以转变移民的观念,解决贫困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维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态等发生着重大变革,此种社会层面的变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社会化实践与本土化发展,凸显着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建设与思想体系健全的深远影响。马哲涵盖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等理论基础,涉及人道主义精神、本体论、实践观等诸多内容,已成为研究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手段,透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大体了解我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变迁走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闪闪  郭春喜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交互及对立关系的产生与消解的伟大创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生态问题的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协同、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出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理论维度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从实践维度上看,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化发展,探索构建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从时代价值维度看,是我国对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责任的积极关切和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全球生态安全共治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方案,也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新智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闪闪  郭春喜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交互及对立关系的产生与消解的伟大创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生态问题的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协同、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出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理论维度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从实践维度上看,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化发展,探索构建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从时代价值维度看,是我国对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责任的积极关切和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全球生态安全共治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方案,也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新智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炎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的变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且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教育思想、教育精神与教学实践活动相互脱节,难以高效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进一步表明了理念变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由陈理宣、刘炎欣著的《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一书,系统性阐明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强化实践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改良,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探索,也是解决我国教育根本性问题的理论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霞  
生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生产力思想、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技术观等方面。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邵芳强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重塑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将对理想世界价值秩序的构建从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现实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凌新  
实践哲学古已有之,从德性伦理实践哲学到功利伦理实践哲学以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示了实践哲学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画卷。但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决定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局限,功利主义实践观矫正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思辨和片面,强调人们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强调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旨归,但是它的理论立足点和资本逻辑使其带有严重的负面效应。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式,通过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才使德性伦理的实践观获得现实基础,才使功利主义的实践观得到矫正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青卫  
通常人们多将学习视为一种痛苦的活动。这一现象是对学习本质的误解,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学习是人类求知获能,进而创新的基本手段。从学习的终极目的来看,它不仅表现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认知活动,也体现为人类改造世界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这种具有自发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相揖别的关键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由于社会再生产领域评价标准存在扭曲、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以及工具主义的影响,片面的学习观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异化的谋生方式。人要走向自由王国、实现学习活动向其"好玩"本质的回归,需要转变学习观念、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打牢学习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及制度基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邵芳强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重塑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将对理想世界价值秩序的构建从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现实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