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7)
- 2023(3152)
- 2022(2564)
- 2021(2681)
- 2020(1956)
- 2019(4579)
- 2018(4744)
- 2017(6634)
- 2016(4995)
- 2015(5756)
- 2014(5898)
- 2013(5038)
- 2012(4775)
- 2011(4635)
- 2010(4959)
- 2009(4394)
- 2008(4355)
- 2007(4177)
- 2006(3898)
- 2005(3754)
- 学科
- 教育(20236)
- 中国(10319)
- 济(8862)
- 经济(8849)
- 理论(7670)
- 学(6961)
- 管理(6903)
- 教学(5884)
- 业(5386)
- 思想(4862)
- 企(4802)
- 企业(4802)
- 政治(4705)
- 思想政治(4238)
- 政治教育(4238)
- 治教(4238)
- 德育(4208)
- 发(3796)
- 革(3618)
- 发展(3605)
- 研究(3551)
- 展(3481)
- 高等(3254)
- 改革(3218)
- 财(2898)
- 学校(2812)
- 教育改革(2804)
- 学法(2700)
- 教学法(2700)
- 技术(2610)
- 机构
- 大学(70921)
- 学院(64180)
- 教育(27380)
- 研究(26142)
- 范(21644)
- 师范(21566)
- 师范大学(17884)
- 京(16987)
- 科学(15559)
- 济(15231)
- 经济(14564)
- 所(13506)
- 管理(13140)
- 中国(12882)
- 江(12291)
- 研究所(12182)
- 北京(11878)
- 职业(11783)
- 技术(11529)
- 教育学(10610)
- 理学(10339)
- 理学院(10026)
- 财(9845)
- 中心(9778)
- 管理学(9659)
- 州(9620)
- 管理学院(9493)
- 院(8792)
- 职业技术(8057)
- 教育学院(7838)
共检索到115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舒志定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
马克思教育思想 人的教育 教育本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吕峥 杜欢政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方向,其理论旨趣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立场与当代的生态思想加以结合,从而获得更为有效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危机的本质其实是资本主义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消费主义、工具理性,才能解决生态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与危机。而且,就文明未来的发展而言,需要超越那种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建构起面向人类未来,承载人类共同命运,乃至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蔡建东
学科理论知识性质的判断是学科研究方法问题讨论的逻辑起点。本文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结合实践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揭示出教育技术学要真正确立起"桥梁学科"的地位,必须着力发展"教育的技术知识"。对这种技术知识的理解,需要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划分的视角把握其直接面向实践的现实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和康德都对人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且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思想路径不一致。康德以理性人为假设,把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马克思坚持人是现实社会主体的理论立场,断言人是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生活、成长与发展的,人的生长、发展具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因而人的教育也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由此避免了对实践教育、自由教育等教育基本问题做出形而上的解释。以此为认识基础与思想前提来解读马克思与康德关于人的教育思想的异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马克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久富 周竹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完善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的目的、生活中最高的善以及衡量社会进步尺度的看法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有两种目的,即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其中实现本质力量是高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超功利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最高的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善是完善论意义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思想也包含这种善的观念。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完善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各个社会的善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某种正义论,而是追求人的发展的完善论。
关键词:
马克思 完善论 劳动 人的发展 自我实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代问题,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旨趣。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凸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制度性不公,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教育公平应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教育"与"实质性的公平"为两翼,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关键词:
教育平等 教育公平 新教育公平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建国 扈中平
在当今社会公平受到挑战的背景下,穷人教育学问题的提出迫使教育学研究者必须回答:"穷人教育学"究竟意味着什么?马克思作为"穷人"的哲学家,其穷人思想对于理解穷人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看来,穷人不仅仅是受苦受难的群体,还是能动的类存在。穷人教育学是以穷人的存在为前提并以穷人的精神解放为直接目的。在理论上,它是以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为对象的社会批判的教育学;在实践上,它是越出教育自身的界限而与广泛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联的社会实践的教育学。
关键词:
教育学 马克思 穷人教育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包先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具体的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个体成长的历史,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抽象出商品生产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的行为逻辑。他对经济活动中的人按研究的进程进行两次抽象,强调对人的分析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他规定了抽象的前提与范围,强调抽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他将个人行为的分析融合在社会利益结构的分析之中,并从社会经济的内在机制说明人的行为道德问题。马克思对人的分析方法是经济人假设或其他假设所不能替代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经济人假设 方法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义良
马克思教育思想与卢梭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又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提出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观点,但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超越;二是在教育理念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人的自然发展观,但又把卢梭的个人自然发展观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
关键词:
马克思 卢梭 教育思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洪华
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传播的客观要求,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工匠之师是传统"工匠"与"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角色,重塑了新时代教师形象。工匠之师代表了一种角色期待,是产教融合的统一体,内蕴了一种理想人格。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是工匠之师的时代使命,而且贯穿于自身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始终。工匠之师的培育过程也即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灿
西方产权理论风行中国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才开始马克思产权经济思想的研究,但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基本方法、"范畴口径"等的不同甚至对立,使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生活是由人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实践性。人也通过实践,在过生活中,促进自我的生成。作为自觉的成"人"活动,教育不是外在于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问题,不是脱离了生活,而是异化了生活。所以,教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把生活还给教育,赋予教育以生活的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过"一种教育生活。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实践 教育生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国荣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成为学术界研究并关注的热点,但如何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目前尚未涉猎。试从以中国化的理论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路,以时代化的实践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以大众化的方法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效等三个方面作深入的分析、探讨。以求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纵深发展的最新成果,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前沿性问题。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连福
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是马克思针对其所处时代"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遭际而提出的,体现着他对人的发展命运的现实关切和拳拳顾念。因此,领悟这一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归宗于自然对"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化育和成全,从三个方面即把自然解放出来以恢复自然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本性、把人解放出来以恢复人与自然内在的精神性联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以绽放自然的美的特性来把握。激活这一思想,有助于智慧性地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凸显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 精神食粮 时代价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产权的含义和本质 :认为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或权利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 ;产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 ;产权的权能结构既可以是统一的 ,也可以是分离的 ;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的保障功能
关键词:
马克思 产权 产权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