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6)
- 2023(15132)
- 2022(13089)
- 2021(12275)
- 2020(10136)
- 2019(23260)
- 2018(23157)
- 2017(43591)
- 2016(24159)
- 2015(27503)
- 2014(27523)
- 2013(27173)
- 2012(25615)
- 2011(23356)
- 2010(23662)
- 2009(21937)
- 2008(21497)
- 2007(19368)
- 2006(17290)
- 2005(15630)
- 学科
- 济(110320)
- 经济(110196)
- 管理(68355)
- 业(61262)
- 企(52011)
- 企业(52011)
- 方法(43897)
- 数学(36965)
- 数学方法(36478)
- 学(27832)
- 中国(27358)
- 农(24571)
- 地方(24478)
- 财(23809)
- 业经(22846)
- 理论(19724)
- 制(18380)
- 和(17430)
- 农业(16704)
- 教育(16491)
- 贸(15924)
- 贸易(15910)
- 易(15301)
- 融(15264)
- 金融(15259)
- 环境(15244)
- 地方经济(14909)
- 银(14766)
- 银行(14701)
- 务(14549)
- 机构
- 大学(359003)
- 学院(353810)
- 济(139262)
- 经济(136055)
- 管理(130967)
- 研究(125270)
- 理学(111847)
- 理学院(110496)
- 管理学(108313)
- 管理学院(107712)
- 中国(92209)
- 科学(80966)
- 京(78150)
- 所(65290)
- 财(64018)
- 农(60774)
- 研究所(59422)
- 中心(55109)
- 江(54245)
- 业大(54164)
- 财经(50702)
- 北京(50058)
- 范(49334)
- 师范(48769)
- 农业(47686)
- 经(45847)
- 院(44924)
- 州(43822)
- 经济学(42338)
- 师范大学(39387)
- 基金
- 项目(233730)
- 科学(180692)
- 研究(168542)
- 基金(166652)
- 家(146603)
- 国家(145336)
- 科学基金(122465)
- 社会(103526)
- 社会科(97710)
- 社会科学(97678)
- 省(91469)
- 基金项目(87503)
- 自然(80240)
- 教育(78423)
- 自然科(78265)
- 自然科学(78243)
- 划(77384)
- 自然科学基金(76842)
- 资助(69642)
- 编号(68262)
- 成果(57778)
- 重点(52912)
- 部(50736)
- 发(49805)
- 课题(48588)
- 创(47471)
- 科研(44590)
- 创新(44284)
- 大学(43865)
- 教育部(43097)
- 期刊
- 济(164333)
- 经济(164333)
- 研究(110718)
- 中国(72226)
- 学报(64902)
- 科学(56675)
- 农(55696)
- 管理(51291)
- 财(49369)
- 大学(48429)
- 教育(46444)
- 学学(45262)
- 农业(38190)
- 技术(32230)
- 融(29812)
- 金融(29812)
- 财经(27126)
- 经济研究(25887)
- 业经(23469)
- 经(23347)
- 图书(21356)
- 问题(20893)
- 业(19634)
- 版(18131)
- 技术经济(18073)
- 理论(17265)
- 科技(17103)
- 业大(16211)
- 现代(15685)
- 实践(15551)
共检索到541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干强
维护和坚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理应在经济研究和实践中确立唯一科学的唯物史观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经济学原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后者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经济发展方面,揭示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运行方面,揭示出社会经济运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基本环节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资本论》阐述的所有经济学原理都渗透唯物史观,为了便于由点带面、全面系统地理解体现唯物史观经济学原理,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炼出如下要点并作简要阐述:新经济系统是在与原有经济系统内部关系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时代的更替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流通可以与多种生产方式结合但是终将消亡,经济的社会形态存在多层面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社会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社会再生产必须保证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得到补偿;再生产同时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规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全部社会的基础,经济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人类真正的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共产主义必然王国的基础上,科学经济理论应反映现实经济的辩证运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史观 经济学方法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伟 胡璇 王帅
《资本论》确立了历史研究典范,提炼了两个基本的通史范畴: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的社会形态;关联二者的道路工具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系统工具是由矛盾过程支架的历史发生过程,对象形态是共同体—商品,此为唯物史观之原理与表达。《资本论》弘扬之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要旨在于确立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学科规范,拒绝逻辑解释学与历史现象学;研究线索为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工具)→元、亨、利、贞的统治原理→生产史观、阶级史观、经济史观、思想史观的结构原理→历史世界对象,叙述线索为共同体—商品→阶级线索→统治线索→道路和系统之统一→经济的社会形态。说到底,唯物史观是针对发生过程和矛盾过程之历史原理(对阶级剥削方式提供“逻辑说明”)及其工具原理(对阶级统治方式提供“逻辑证明”)的统一。如果忽视唯物史观原理,孤立地理解“经济决定论”,则必然导致经济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估这一命题,为着寻找走出财产的必然性统治及资本意识形态的途径。在当下语境中,突出“历史本位”,显得尤为关切!这也意味着“宗法”与“算法”是历史中层累的两条统治路线,其扬弃行动交织前行,进一步引出有关科学解析式机理探究的问题,定格社会主义范畴的理论性质和道路品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海蒂
<正>梳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现实指导。由徐文越撰著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一书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本,系统解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证化与哲学化解读模式及其问题,通过论证实证化经济学解读路径中辩证法的缺失、哲学化解读路径中批判性质的混淆,客观评述作为理论后果的“过时论”与“断裂论”,得出了只有在唯物史观境域内才可以保障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的正确性的结论,并在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关系解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深入两者内在关系探究的实践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勤 杨丽丽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阐述了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增强自身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并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相比,李斯特的理论存在很多局限,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历史上,李斯特的理论对于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有启发作用,并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李斯特经济理论也将为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李斯特 生产力 马克思 唯物史观 局限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华飞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进唯物史观的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一是满足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二是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三是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话语来宣传和解释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其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中,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统一;三是坚持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相统一。其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新成果,主要包括群众路线思想、中国革命道路思想、革命战争思想、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召鹏
在唯物史观视角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作为"法律用语"的所有权和其他权利,是建立在作为经济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不是孤立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关系,还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社会方式紧密联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由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社会方式决定。根据所有制理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要求,使劳动者真正作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与归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同时,应当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出发,认清"取消所有制分类"等错误观点的本质,厘清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使国有企业真正做强做优做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坚实根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何自力
本文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为线索,在系统评述该理论的建模特点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的对比辨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化的基本原则与建模思路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排斥数学方法,但是对其进行数学化建模的过程必须要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原则,即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及其运动来对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包含工人与资本家两种行为主体,区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并且纳入剥削关系与迂回生产特点的动态模型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建模思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数学化 唯物史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何自力
本文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为线索,在系统评述该理论的建模特点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的对比辨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化的基本原则与建模思路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排斥数学方法,但是对其进行数学化建模的过程必须要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原则,即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及其运动来对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包含工人与资本家两种行为主体,区分生产资料与消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数学化 唯物史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郝继松
经济决定论是部分第二国际理论家曲解唯物史观而呈现的一种理论形态。但从方法论及其理论实质讲,经济决定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隐含前提"。古典政治经济学构成唯物史观与经济决定论共同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因而也为我们界分唯物史观与经济决定论本质差异提供了重要理论视域。经济决定论囿于经济范畴和旧哲学逻辑的传统框架,同样没能超脱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实证化的泥潭。马克思唯物史观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可逾越的界限,透过社会经济事实的幻象而深入到人与人真实社会生活关系的本质中,在深层的存在论意义上超越了经济决定论。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决定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昱
文章指出,经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始终关注的历史话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发展思想,认为经济发展具有历史过程性,经济应按比例发展,经济发展应注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具有价值目的性。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以其透彻的辩证性和鲜明的前瞻性实现了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革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对促进当今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发展 《资本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唯物史观 资源经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屈炳祥
论《资本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屈炳祥经济增长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专门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的产物。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固定观念,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明权应当归马克思,至少有马克思的一份。我们看到,在《资本论》中,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屈炳祥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董平均 李银
唯物史观是李大钊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认识,李大钊不仅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历史性和可变性,而且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又具有"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在改造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普及国民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用民主精神、科学知识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现状。李大钊的教育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为现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李大钊 教育经济思想 唯物史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