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7)
2023(9032)
2022(7638)
2021(6892)
2020(5937)
2019(12887)
2018(12773)
2017(24162)
2016(13379)
2015(14761)
2014(14920)
2013(14632)
2012(13773)
2011(12634)
2010(12953)
2009(12266)
2008(12488)
2007(11480)
2006(10227)
2005(9636)
作者
(41214)
(34660)
(34339)
(32941)
(22340)
(16558)
(15463)
(13101)
(13039)
(12693)
(12188)
(11718)
(11665)
(11237)
(11232)
(10606)
(10229)
(10165)
(10084)
(10029)
(8956)
(8627)
(8483)
(8127)
(8035)
(7737)
(7652)
(7578)
(6984)
(6952)
学科
(52038)
经济(51944)
管理(47150)
(44579)
(38767)
企业(38767)
方法(21175)
(17418)
数学(17282)
数学方法(17031)
(16349)
技术(15506)
中国(14081)
(14005)
(13512)
业经(12844)
(11310)
(10864)
银行(10836)
(10794)
财务(10761)
财务管理(10733)
(10502)
金融(10499)
(10368)
企业财务(10278)
理论(10223)
体制(9545)
(9297)
贸易(9294)
机构
大学(207754)
学院(204217)
(81857)
经济(80048)
管理(73038)
研究(72933)
理学(62120)
理学院(61333)
管理学(60217)
管理学院(59812)
中国(53905)
科学(44929)
(44109)
(42802)
(38343)
(34993)
研究所(34601)
财经(33221)
(32802)
中心(31783)
(30031)
业大(29651)
(28123)
师范(27825)
北京(27557)
农业(27464)
经济学(26114)
(25884)
(25502)
财经大学(24631)
基金
项目(132051)
科学(104531)
基金(97230)
研究(95516)
(86266)
国家(85587)
科学基金(72226)
社会(61614)
社会科(58467)
社会科学(58448)
基金项目(50628)
(50544)
自然(46263)
自然科(45230)
自然科学(45213)
教育(44693)
自然科学基金(44457)
(43529)
资助(39160)
编号(36670)
成果(32143)
重点(30779)
(30464)
(29242)
(28434)
(27473)
课题(26838)
创新(26824)
(26609)
国家社会(26370)
期刊
(94463)
经济(94463)
研究(63994)
中国(44149)
学报(36729)
(35791)
科学(33242)
(32270)
管理(29411)
大学(27762)
学学(26167)
教育(24931)
农业(21311)
(20146)
金融(20146)
技术(18668)
财经(18510)
(15921)
经济研究(14321)
业经(13082)
问题(12332)
(11471)
(11080)
技术经济(11011)
科技(10834)
(10509)
(9545)
论坛(9545)
国际(9203)
业大(9117)
共检索到315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闫海  王天依  
颠覆性技术能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但也产生新的风险,并带来创新异化、规制崩溃、过度遵从、信息赤字等挑战。目前中国对颠覆性技术在宏观上采取多种类激励型制度安排促进其发展,中观上尝试展开风险预防导向的立法,但微观上以约谈为措施的规制行动无法有效预判颠覆性技术的风险,亟待与之适应的规制体系。应对颠覆性技术挑战,中国应当贯彻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搭建公私主体合作规制、主动推进规制时序演进,进而依据问题、规制任务将颠覆性技术规制划分早期阶段、实验阶段、准立法阶段、正式立法阶段,并在每个阶段适用特性各异的规制工具,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保障颠覆性技术的健康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薛桂波   燕茹  
人们对颠覆性技术的认识往往主要局限于经济、商业和科学学等领域,无法全面把握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技伦理治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仅在特定行业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日益深度嵌入社会系统,在人的自主性、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秩序等层面均带来颠覆性伦理挑战及治理难题。然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和伦理规范制定、伦理治理框架变革速度之间有时存在不对称性,治理效益与风险的权衡极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冲突,难以达成一致性和共识从而导致决策困境。在推进颠覆性技术伦理治理中,应注重伦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加强伦理预见优化风险与效益权衡,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和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颠覆性技术伦理标准和治理框架,促进颠覆性技术向善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志  张亮亮  
颠覆性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问题,文章在对颠覆性创新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规制颠覆性创新的必要性以及规制者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外规制颠覆性创新的经验教训,提出应对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一鸣   孙运涛   孙晓蕾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作为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可以迅速颠覆现有技术的发展轨迹,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实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可以帮助企业和国家尽早实施战略布局,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方法/过程]综合多源异构数据,从新颖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关注度4个维度,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模型,并在氢能源领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物理吸附储氢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具颠覆性潜力的氢能源领域技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阳春  张静  张光宇  欧春尧  
以美国电子复兴计划与高超声速项目为例,从投入主体、投入客体、运作机制与保障手段等视角探讨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驱动是引导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主体的重要方式;科学配置是选择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客体的主要原则;运作高效是提升颠覆性技术多元化转化流程的关键渠道;生态优化是保障颠覆性技术多元化创新产出的有力手段。进一步地,在此基础上从投入渠道的开源扩容、投入动力的激励风控、投入效率的流程优化与投入保障的生态构建四大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的理论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光宇   陈嘉颖   胡仁杰   张瑶  
我国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平台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需深入研究适用于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以及政府补贴机制。其中,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合理化的激励机制是促使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利益分配以及激励机制设计等问题,采取合作-非合作博弈分析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的各个参与主体行为,引入风险因子探讨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政府补贴对各主体投入积极性的影响,进而以明晰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方案选择。研究发现:在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的过程中会存在创新投入积极性不足的情况,这是由于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由政府牵头时,整个颠覆性技术投入合作较由其他主体主导下的合作收益高;在政府主导下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可以有效激励其他各个颠覆性创新投入主体的积极性。为此,促进颠覆性创新的投入多元化,政府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并在参与合作时设定恰当的成本补贴额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曼迪  赵筱媛  刘晓娟  
颠覆性技术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格局的革命性力量,世界各国均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部署相关研究项目。目前,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遴选大多基于历史悠久但不乏争议的同行评议机制开展,如何能够在颠覆性技术项目遴选中充分发挥同行评议机制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对颠覆性技术项目的有效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场景,并基于颠覆性技术项目特点提出同行评议机制改进思路,介绍了部分科研资助机构在项目遴选过程中应用同行评议机制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颠覆性技术项目遴选中同行评议的开展过程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建锋   王克宇   房欲飞  
本文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力量何来、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何在以及引发教育变革何去的议题,提出教育领域的数字智能技术革命蕴含内在稳定性和现实再造性,基于“技术—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天平机制,倡导采取技术和教育互济原则,发挥人本取向下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人造规则的规范效用,积极应对数字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颠覆力量,创造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未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韩晟熙  刘晓燕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对技术和市场具有双重影响,无论是对科技发展还是市场结构调整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壁垒,对国家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技术主题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两个维度提出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利用LDA模型和基于全局和局部影响力的社区探测方法识别领域内的技术主题。其次,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变性”和“融合性”特征,引入技术主题时序共现网络和主题引用网络对主题间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进行判别,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研究识别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七项颠覆性技术,包括“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相关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主题”“仿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自动无人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和“机器人部件优化技术”这有利于我国抓住科技创新主动权,加快颠覆性技术布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莉  何光辉  张海鑫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采用实证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探讨领导风格如何通过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匹配、知识共享影响项目绩效。通过对339位颠覆性技术项目成员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伦理型领导能够直接影响领导-成员匹配和领导-成员交换,而服务型领导仅能通过领导-成员匹配间接影响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交换能够直接或通过知识共享间接正向影响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正向影响项目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施国良   吴静   陈挺   张笑笑  
为充分利用专利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实现准确有效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以中国专利奖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授权发明专利定义颠覆性技术,解决技术定义难的问题;接着使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异质有向图,存储专利多重关系数据和方向信息,解决关系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后使用关系图卷积神经网络(R-GCN)模型进行训练,实现颠覆性技术识别,解决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表明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技术直接定义颠覆性技术是合理且可靠的;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能充分利用专利数据信息和专利异质有向图中空间信息,识别出绝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丰富了图神经网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方面的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素平  寇翠翠  金金  袁红梅  
[目的/意义]以专利信息为基础基于全新视角提出一种预测颠覆性技术的方法,帮助企业提前作出战略布局,抓住市场机遇。[方法/过程]首先对收集的专利数据构建专利相似矩阵;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对专利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并筛选出离群专利;然后根据离群专利主分类号划分技术组合,并对各技术组合命名;最后从知识关联性、技术潜力和市场潜力三个维度评估技术组合,并运用孔多塞投票法预测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该方法运用于中药领域,以2008—2012年中药专利为预测区间,结果表明技术组合D代表的中药化学成分、含量、制剂的检测方法有望成为颠覆性技术,随后以2013—2017年专利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俊婉   庞博   徐硕  
基于专利的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领域弱信号探测,利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从领域专利内容中抽取主题,基于弱函数对主题进行过滤得到包含弱信号的主题集合,进一步通过预兆函数对弱信号主题包含的术语进行过滤,得到该研究领域弱信号术语集合及其对应的专利集合。基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包含弱信号术语的专利进行颠覆性潜力测度,最终得到目标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08—2019年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对该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进行早期识别,通过与基于关键词识别的弱信号结果对比,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上述颠覆性技术识别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亚莉   李辽辽   常楠  
颠覆性技术为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由于颠覆性技术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不确定性特征,盲目引入颠覆性技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失败。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构建颠覆性技术准备度模型,探讨企业如何做好颠覆性技术引入准备工作,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在组织中的扩散。通过对23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技术准备度、组织准备度和环境准备度对颠覆性技术扩散具有积极影响;(2)组织准备度能直接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技术准备度通过组织准备度的完全中介作用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环境准备度通过组织准备度的部分中介作用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3)不同类型准备度对颠覆性技术不同扩散阶段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组织引入颠覆性技术决策和相关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赵志耘  潘云涛  苏成  赵筱媛  
从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识别方法、评价方法等三方面出发,系统梳理了颠覆性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面向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操作性,按照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全链条布局原则,设计了包括"颠覆性技术识别理论方法与专家预判系统""地平线扫描系统""创新主体创新感知系统""颠覆性技术感知响应平台开发与决策支撑应用"等四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感知响应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可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主体、政策等感知响应,可提供颠覆性技术监测、识别、评估、响应等服务,能有效支撑国家颠覆性技术决策,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