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2)
2023(7496)
2022(5853)
2021(5640)
2020(4562)
2019(10278)
2018(10536)
2017(17664)
2016(11148)
2015(12659)
2014(13089)
2013(11858)
2012(11276)
2011(10571)
2010(11146)
2009(10242)
2008(10520)
2007(9797)
2006(8851)
2005(8270)
作者
(32305)
(26688)
(26609)
(25476)
(17201)
(12682)
(12319)
(10549)
(10278)
(9945)
(9328)
(9284)
(8950)
(8761)
(8747)
(8297)
(8034)
(7924)
(7832)
(7685)
(7267)
(6850)
(6453)
(6430)
(6226)
(6090)
(6044)
(5924)
(5629)
(5385)
学科
(34517)
经济(34466)
管理(26935)
(22544)
教育(21073)
(18699)
企业(18699)
中国(16775)
(14528)
理论(13208)
方法(11509)
(10821)
(9947)
(9476)
业经(8634)
数学(8362)
教学(8187)
数学方法(8157)
(8060)
农业(7071)
(6940)
银行(6915)
(6866)
金融(6858)
(6819)
(6661)
(6494)
地方(6395)
(5881)
技术(5833)
机构
大学(163601)
学院(157754)
研究(61876)
(50803)
经济(49254)
管理(47022)
中国(39768)
理学(39045)
科学(38556)
理学院(38343)
(38092)
管理学(37307)
管理学院(36957)
(33912)
师范(33646)
教育(33172)
(32604)
研究所(29727)
(27623)
师范大学(27525)
(27437)
(27128)
中心(25333)
北京(24977)
业大(22259)
技术(22141)
(22026)
(21357)
农业(21251)
财经(20956)
基金
项目(96222)
研究(77207)
科学(75676)
基金(64739)
(56870)
国家(56215)
科学基金(45644)
社会(44600)
教育(43733)
社会科(41663)
社会科学(41651)
(39077)
(35540)
编号(34259)
成果(32576)
基金项目(32521)
课题(28177)
自然(27678)
自然科(26982)
自然科学(26969)
自然科学基金(26473)
资助(26064)
重点(23924)
(23531)
(22564)
(21739)
(20609)
规划(20444)
项目编号(20428)
教育部(19485)
期刊
(64460)
经济(64460)
研究(60697)
教育(55794)
中国(43776)
学报(29451)
(25101)
科学(24442)
大学(22870)
(22776)
学学(19757)
管理(17828)
技术(16950)
农业(16889)
职业(14090)
财经(12020)
(11930)
金融(11930)
(10436)
业经(9863)
图书(9863)
经济研究(9862)
(9604)
论坛(9604)
(9351)
技术教育(9103)
职业技术(9103)
职业技术教育(9103)
(8638)
问题(8378)
共检索到259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晓华   胡惠贞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针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虚悬空疏的弊端,批判理学的人性二元论,从“性”和“形”融通为一的人性一元论出发,在理气之辩的基础上提出身体即为气质的原型,身体是作圣成圣之具,身体通过习行实践完善人性的身体观。以其身体观为基石,颜元形成了围绕身体的“践形尽性”的身体教育观,包括培养身心兼顾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与实践联结的立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讲习辩相结合的注重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在当今身体“缺席”的教育态势中,颜元的身体教育观对复归与时代相契合的身心融合的教育宗旨、构建凸显实践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回归互动交往的教育方法具有现代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晓华  钱丽欣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绘锋  
颜元是中国十七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以独创的"实学"闻名天下,其"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思想,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点。颜元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培养"百职"为教育目标,以"实学"为教育内容,以"习行"为教育方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或"容器"。学习被视为一种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教育观念。具身认知的中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挑战了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教育与教学观,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形成挑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天佑  邓力  
颜元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实学教育思想抨击了在当时社会虚浮功利的学习观念,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新风,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倡导"习动习行"的教学方法。他的实学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技术本科教育的启示是:技术本科应大胆走出"象牙塔",面向区域社会特色办学;既"通"又"专",优化人才智能结构;理论联系实践,改良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培养模式,产学研用一体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晓云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救亡、思想解放与启蒙和教育救国的环境中萌发,在中西方文化的浸染、熏陶乃至碰撞、渗透、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他批判继承了明末清初颜元的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然而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又有所发展,所以青年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颜元实学思想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同也有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笑野  马艳  
文章从现代经济的视角,挖掘、归纳了《周易》的风险意识、规避风险的理念以及它的现代价值。阐释了《周易》中作为风险理论的精华思想———关于应对风险的人格准备理念,在我国风险理论研究和风险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阮朝辉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育的价值也可分为教育感官价值、教育活力价值、教育实用价值和教育神圣价值;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一较低的层级,因为人是生命和精神的同构的在者,因此,教育评价应基于人和教育本身,对教育进行生命和精神同构的价值判断。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俊  
习俗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理性转换,司马迁提出了因俗变迁的经济观,反对政府干预和与民争利,这是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创举。研究司马迁的经济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骞  
笔者在拙文中建构了一个“课堂教学规范——本体教学模式——学科教学方法——分类教学策略”四维相协调的高效多能的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体系。本文就这个综合教学模式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本体教学模式,做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本体教学模式,既为一般意义下教学的模式,又为所有各学科教学的共有模式(各学科教学方法之抽象),因而它的构建必须从教学的本质出发,而教学又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归根结蒂还必须从教学意义下的教与学着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震  
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是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经济的腾飞、东亚经济的崛起 ,儒家管理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其企业经营管理以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企业在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时 ,怎样处理好儒家管理思想这一人文资源 ,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 ,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军伟  
墨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益的伟大代表,被尊称为"平民圣人"。墨子的劳动观内在地蕴涵着三个价值判断:尊重劳动;保护劳动人权;珍惜劳动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墨子劳动观的合理思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尊重劳动,大力彰显劳动价值;尊重劳动者,努力使其实现体面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共圆中国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隋金波  
民族及民族问题是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重要理论主题,他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族观。作为对艾思奇民族观的首次系统探讨,其理论渊源、主要内容、时代价值是我们论述的着力点。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民族论述的阐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族论述的理解运用,艾思奇集中讨论了民族的形成、特点及发展趋势、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民族统一战线、哲学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民族自决与民族国家等问题,回答了民族是什么、怎么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国家未来如何发展等时代之问。其中贯穿着的思维方法及价值原则等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郭秉文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杰出的育人成就享誉海内外,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个体参与日常生活之准备",而非"为官员生活预备";学校教育变革应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传承本民族教育精华,更新道德教育内涵;大学教育是双向的国际文化教育,而非单一的西方或中国文化教育。其教育实践表明:通识教育是学习者通向成功之路;推进通识教育需融合中西教育之长;大学教育应通专结合;教学课程需保持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