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855)
2022(815)
2019(1573)
2018(1531)
2017(2719)
2016(1609)
2015(1856)
2014(1917)
2013(1907)
2012(1896)
2011(1948)
2010(2155)
2009(2282)
2008(2479)
2007(2370)
2006(2227)
2005(2193)
2004(2060)
2003(2254)
2002(2221)
作者
(5478)
(4658)
(4494)
(4421)
(3029)
(2209)
(2111)
(1832)
(1716)
(1713)
(1691)
(1684)
(1631)
(1602)
(1495)
(1404)
(1376)
(1360)
(1358)
(1302)
(1193)
(1163)
(1128)
(1115)
(1082)
(1043)
(1023)
(962)
(941)
(919)
学科
(7595)
经济(7588)
管理(6424)
(5954)
(5575)
企业(5575)
(3106)
理论(2951)
中国(2821)
教育(2786)
方法(2296)
(2293)
(2012)
业经(1993)
(1769)
(1727)
金融(1726)
(1706)
银行(1702)
(1695)
(1693)
供销(1689)
(1645)
(1526)
(1416)
(1316)
(1275)
贸易(1274)
体制(1215)
(1205)
机构
大学(33788)
学院(31389)
(11280)
研究(11103)
经济(10987)
管理(9663)
中国(8490)
理学(7588)
(7556)
理学院(7449)
管理学(7320)
管理学院(7237)
(7007)
(6704)
师范(6691)
科学(6442)
(6163)
(5657)
师范大学(5423)
研究所(5390)
财经(5282)
北京(5132)
(4682)
(4623)
教育(4619)
(4435)
中心(4316)
财经大学(3710)
经济学(3499)
社会(3421)
基金
项目(13883)
研究(11716)
科学(10778)
基金(9680)
(8014)
国家(7898)
社会(7312)
社会科(6794)
社会科学(6791)
科学基金(6419)
教育(5870)
成果(5668)
编号(4994)
(4897)
基金项目(4659)
(4473)
资助(3977)
课题(3958)
(3367)
自然(3364)
(3360)
自然科(3268)
自然科学(3268)
自然科学基金(3229)
(3217)
重点(3162)
项目编号(3124)
(3057)
(3049)
阶段(3046)
期刊
(17457)
经济(17457)
研究(13910)
中国(7287)
教育(7231)
(6555)
学报(6186)
科学(4843)
大学(4721)
管理(4393)
财经(4241)
学学(4053)
(3671)
图书(3355)
(3282)
金融(3282)
(3214)
书馆(2809)
图书馆(2809)
问题(2501)
技术(2339)
经济研究(2201)
业经(2185)
(2180)
(2043)
(1951)
论坛(1951)
社会(1888)
农业(1838)
国际(1722)
共检索到55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铁生  姜爱喜  
在盛唐诗坛向中唐诗坛过渡中,顾况的意义一直被忽略。他本人身历这两个时期,其诗歌主要是歌行创作遗有盛唐风骨,成为后世诗人取法盛唐的"活化石"。顾况存世51首歌行题材丰富,其中题画诗和音乐诗成就颇为突出,其题画诗打破了杜甫确立的范式,扩展了题画诗的表现领域,并开创了题画诗的幽默风格;音乐诗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写,并对稍后白居易等人的音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顾况的歌行语言特色上兼具"俗"与"奇"的特点,俗的一面影响到了稍后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则被尚奇的韩孟诗派所继承。可以说,在大历诗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顾况肩负起了重任,并且成为了元和诗人直接效法的楷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宁慧  
我国以农立国、以诗闻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农业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咏农诗篇,同时传递着从古到今的农事、气候、农器、播种技术等丰富农业信息。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最美古典诗词:田园卷》一书经过编者刘凤珍的反复校勘和认真推敲,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宋元等4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田园诗词呈现给读者。田园派诗歌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田园诗人将自己在山水间得到的滋养和从田园中感受到的宁静释放到诗词中,淡远清新、质朴自然。作为与农业、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湘苏  
于鹄诗歌虽不见经传,但是细细品读其存诗,多了份清雅自然,多了些纵横清逸,与其他隐士相比确有其独特的价值。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清逸雅正,平淡自然;精于刻画,形神具备;体裁多样,诸体皆工。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焦健  
王维在诗歌的起结上颇有造诣。其诗歌开头有着包容、平雅的特点,其诗结尾则有着蕴藉、消纳的特点。在王维的诗歌中,这些特点有时交替出现,有时同时出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小植  
周作人曾翻译介绍过许多日本诗歌,他调动了现代口语丰富的表现功能,有力地传达出了日本小诗的神韵。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的用意是希望中国的诗歌能借鉴日本诗歌的精华,希望中国的新诗坛能够摆脱创作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含蓄而意境悠远的诗歌却始终没能在中国诗坛上出现。日本诗歌给予中国诗坛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借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子渝  顾梅珑  
姚风的诗歌有着清晰可感的重量。从其已经出版的《绝句》《枯枝上的敌人》《大海上的柠檬》等诗集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转折的结构,传递出巨大的张力;其语言简明和准确的特征凸显文明、人类、世界等材料之"重",显示了举重若轻的创作能力。他的诗歌因深重的爱与责任意识,在当代诗歌作品中表现出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卫俏嫔  
干注册会计师这行已经大约十年了,每年的冬春季节都是在无比繁忙中度过,只有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能够理理思绪,想想审计以外的事情。上大学时,曾经和几个好友疯狂地迷恋上诗歌,到处搜罗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还喜好现代诗。记得汪国真来学校讲演时,我们几个人晚饭没吃,跑到阶梯教室占座位。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汪国真的亲笔签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存  刘常飞  
文章通过对史料和穆旦前期诗歌的深入分析,提出穆旦前期诗歌创作不仅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穆旦创作在回归自然、追求理想、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创作技巧和语言运用上与浪漫主义诗歌之间内在的联系。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诗歌精神始终交织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正是由于穆旦的诗歌中贯穿着浪漫抒情诗歌的影响,他的创作才呈现出复杂而独特的魅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江少英  叶诗婕  
文章从城乡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对《陈黎诗选》中的生态书写进行了梳理。陈黎批判异化的城市环境,流露出对理想的乡村环境的挚爱;诗作对各种地域的观照、对人性自然诉求、对被殖民地的记录,探求文化生态的包容性;艺术通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虚实间的转换,诗作把我们带入引人入胜的生态写作风格试验中心。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哈嘉莹  
杨维桢的诗歌思想体系是以“诗本性情”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了对诗歌创作、诗歌风格以及诗歌形式的论述,并有与其诗歌思想相辅相成的诗歌实践。将“诗本情性”这一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诗歌创作规范,扭转了元代以政教为中心的诗学观念,并对后世的“性灵”文学思想有不容抹杀的开启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平安  
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是李梦阳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主要有四点:(1)重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认为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感情产生的前提;(3)主张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相交往的产物;(4)重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李梦阳既把情感与生活实践确定为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把它确定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法则,而且由此建立了"情会说"之创作心理论。李梦阳不仅重视诗歌主题思想产生途径之生活实践,还重视传统的诗歌主题思想表现之比兴手法。李梦阳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意义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平乔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蕾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为西方文坛留下以《变形记》为代表的众多诗歌佳作。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以史诗的文学形式承载伟大的基督教命题——"人类的堕落"。对奥维德诗歌和《失乐园》进行互文性研究,从文本细读入手,比较分析奥维德诗歌和《失乐园》的中英文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意象和创世纪传说。《失乐园》中,弥尔顿兼收博采文艺复兴时代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方法,将奥维德诗歌纳入以基督教教义为准绳的评判体系中,强调他所坚信的基督教文学对古典文学的完美超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倩  
对"柳腰"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关联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唐代诗歌中大量出现"柳腰"意象的原因。认为唐代女子的服装和舞蹈容易展现细腰,而与文人交往密切的歌舞妓更是能展现细腰。柳树在唐代的公共场所和私家园林多有种植。细腰的常见和柳树的广泛种植,是产生"柳腰"意义模式的必要条件;而唐代送别场合、宫廷和文人集宴上,"柳"和"腰"的同时在场,娼家门前普遍的柳树种植,这些是产生"柳腰"的充分条件。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这些条件刚好同时成立,这便促使"柳"和"腰"这两种事物在唐代诗歌中被频频联系在一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