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0)
- 2023(10244)
- 2022(8505)
- 2021(8423)
- 2020(6896)
- 2019(15588)
- 2018(15480)
- 2017(27097)
- 2016(15487)
- 2015(17657)
- 2014(17107)
- 2013(16076)
- 2012(15447)
- 2011(14336)
- 2010(14672)
- 2009(13591)
- 2008(13695)
- 2007(12635)
- 2006(11341)
- 2005(10589)
- 学科
- 济(56432)
- 经济(56369)
- 管理(42632)
- 业(39980)
- 企(34614)
- 企业(34614)
- 中国(25685)
- 方法(22530)
- 教育(22380)
- 数学(18477)
- 数学方法(18203)
- 技术(17804)
- 学(16450)
- 理论(14456)
- 农(13731)
- 财(13355)
- 贸(12934)
- 贸易(12921)
- 易(12670)
- 业经(12358)
- 制(12198)
- 技术管理(12057)
- 银(10537)
- 银行(10520)
- 行(10210)
- 融(9695)
- 金融(9694)
- 发(9429)
- 教学(9373)
- 策(9071)
- 机构
- 大学(225461)
- 学院(215583)
- 济(88995)
- 经济(87257)
- 研究(81674)
- 管理(73722)
- 理学(62251)
- 理学院(61403)
- 管理学(60302)
- 管理学院(59831)
- 中国(57862)
- 京(50193)
- 科学(46012)
- 财(41605)
- 所(40490)
- 范(39829)
- 师范(39601)
- 研究所(36574)
- 教育(35334)
- 中心(34731)
- 江(33586)
- 北京(33510)
- 财经(32809)
- 师范大学(32628)
- 经(29990)
- 经济学(29330)
- 院(28610)
- 农(27554)
- 州(26616)
- 经济学院(26071)
- 基金
- 项目(132356)
- 科学(107252)
- 研究(106456)
- 基金(94868)
- 家(81684)
- 国家(80843)
- 科学基金(68528)
- 社会(68108)
- 社会科(64288)
- 社会科学(64275)
- 教育(56913)
- 省(49940)
- 基金项目(47834)
- 划(44896)
- 编号(43010)
- 自然(39802)
- 成果(39682)
- 自然科(38998)
- 自然科学(38989)
- 自然科学基金(38369)
- 资助(38237)
- 课题(34034)
- 创(32824)
- 部(32725)
- 重点(31558)
- 创新(29668)
- 发(29544)
- 教育部(29380)
- 国家社会(28346)
- 年(27975)
- 期刊
- 济(101603)
- 经济(101603)
- 研究(82250)
- 教育(60654)
- 中国(57190)
- 财(32511)
- 学报(31843)
- 管理(31390)
- 科学(30281)
- 大学(25960)
- 农(25208)
- 技术(22911)
- 学学(22328)
- 财经(18826)
- 融(18501)
- 金融(18501)
- 农业(17417)
- 经济研究(16902)
- 经(16554)
- 职业(14508)
- 贸(13566)
- 问题(12944)
- 坛(12874)
- 论坛(12874)
- 业经(12822)
- 图书(12559)
- 世界(11859)
- 国际(11856)
- 技术经济(11396)
- 科技(10989)
共检索到352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高静
德国教育哲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基于存在哲学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并非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偶然的、顿悟的、不规律的、非理性的,是一种非连续性变化,这与中国传统蒙学中的朴素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与观点不谋而合。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应用于德育实践以实现德育创新,一是在德育过程中要创生"顿悟现象"和"酝酿效应";二是在德育内容方面要积极利用"危机"、"遭遇"与挫折,化危机为转机与契机;三是在德育环境的营造上要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得益彰;四是在德育形式、方法和评价上要善于利用"告诫"和"唤醒"以及因材施教、榜样示范、情感激励和冲突缓解等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非连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但以往教育学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注重 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忽视了发展的非连续性。针对这一缺陷,本文论述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 原因以及它的教育形式,重点评述了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任杰慧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生活、文化、学习、身体和经济5个方面对中国小留学生海外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原有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上提出"前告诫"和"阈限期告诫和唤醒"的概念。研究发现,留学初期是小留学生适应性调整的"关键期",父母和教育者的关心和及时告诫,有助他们摆脱"阈限"状态。此外,个人性格、家庭关系等也对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贾荣国
现代德国教育哲学的首要人物、被誉为“德国教育学的世界权威”的波尔诺夫是位富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家,也是德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热心推动者.他对教育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和新见解.其中,“非连续性教育”就是教育史上由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教育新概念、新领域.这一教育理论,对于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现今中国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之.“非连续性教育”是波尔诺夫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考察和观照教育,针对传统的“连续性教育”的不足而开拓出的教育新领域.他首先分析和阐明了以往教育学的“立足点”、“可能性”和“自明的前提”.认为以往教育学都立足于两种教育观:工艺论模型和有机体论模型.工艺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邓向荣 汪小洁 曹红
传统的连续性技术创新理论在解释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方面经常遭遇困境。非连续性技术创新作为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与创新全球化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在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技术封锁、跨越式发展及国家间竞争等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越发明显,并深刻影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制定。本文在梳理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理论概念界定与表现形式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该理论的演进脉络与主要研究内容,并对其实际应用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评述与展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罗光晔
非连续性是生命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毕业生的管理教育一直备受关注,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的高校毕业生管理要求高校在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中,要考虑学生生命发展的非连续这一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先解读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和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两个重要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透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的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实现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新构建,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合理化。
关键词:
生命发展 非连续性 高校毕业生 教育管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梦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隐性教育独特的理论视角、多元的教育载体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主体,拓展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丰富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内容,形成二者结合的高职院校有效德育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德育 传统文化 隐性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蔡志良
农村学校撤并是一次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主要因时间、地点及人物变换而引起的非连续性事件,对学生道德成长具有双向影响。这一非连续性事件给学生道德成长带来的阻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造成了学生道德服从的发生条件缺失、道德宽容的实现机制低效、道德移情的物质对象匮乏以及道德迁移的社会基础复杂等。为了护卫学生道德良性成长,将危机化为生机,必须凝聚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的力量,反思学校撤并的德育效益,创造优质的道德教育环境、适宜的道德教育内容和适度的道德规范压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新桂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法,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互补、育人、示范、导向等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隐性教育与高校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结合,通过加强校园建设、教职工自身建设、把握好网络阵地和打造优质社团等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詹坤 邵云飞
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进行理论溯源,提炼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轨迹和价值实现路径。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谷歌与丰田为案例对象,以智能驾驶汽车作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例子,从技术维度与市场维度剖析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起步于新技术和新市场,能为客户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科学问题解决方案;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的发展特征,突破性技术创新并不是某一特定节点的技术或产品,而是时间维度上技术或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及演进的结果;企业在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基础、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市场反馈建立与在位企业迥异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技术轨迹 价值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詹坤 邵云飞
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进行理论溯源,提炼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轨迹和价值实现路径。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谷歌与丰田为案例对象,以智能驾驶汽车作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例子,从技术维度与市场维度剖析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起步于新技术和新市场,能为客户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科学问题解决方案;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的发展特征,突破性技术创新并不是某一特定节点的技术或产品,而是时间维度上技术或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及演进的结果;企业在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基础、产业链中的竞争地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技术轨迹 价值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詹坤 邵云飞
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进行理论溯源,提炼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轨迹和价值实现路径。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谷歌与丰田为案例对象,以智能驾驶汽车作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例子,从技术维度与市场维度剖析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起步于新技术和新市场,能为客户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科学问题解决方案;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的发展特征,突破性技术创新并不是某一特定节点的技术或产品,而是时间维度上技术或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及演进的结果;企业在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基础、产业链中的竞争地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技术轨迹 价值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陈港
话语创新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中国传统“功夫”积淀了丰富的修身智慧和教育意蕴,是推动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的标识性概念“。功夫”围绕修身而展开,是古人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己之道。其包含着基于自觉意志、身心交互和事上磨炼的三重修身进路,蕴含着生成与转化的主体论导向、身心协调的生命论导向、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导向等内向超越的教育智慧。但由于“功夫”内含精英主义倾向、过于强调个体层面的“自我技术”,以及西方教育的全面移植、现代教育的效率取向等内外原因,“功夫”失落于教育的现代性工程中“。功夫”是一个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概念,蕴藏着化解教育现代性危机的中国智慧。以中国传统“功夫”的回归与转化为生发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通,是中国教育学实现话语创新、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种可能取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建军
信息时代,随着审计理论和审计手段的不断丰富,连续性审计作为一种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预防审计风险的审计工具和理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连续性审计作为一种动态适应、面向战略的审计模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文章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具体背景,试图对连续性审计内涵和外延进行再拓展,从而构建连续性审计应用性框架,提高连续性审计的实用性。针对连续性审计进行探索性研究,对于丰富现代审计理念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武向荣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里上学,容易发生无学可上、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辍学、升学困难和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不适应等教育不连续性的问题。流动儿童教育的不连续性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学习及其教育质量,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需要尽快提供治理措施,以提高教育的连续性。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教育不连续 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