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25)
- 2023(12450)
- 2022(10559)
- 2021(9476)
- 2020(7781)
- 2019(17449)
- 2018(17192)
- 2017(32629)
- 2016(17691)
- 2015(20001)
- 2014(19801)
- 2013(19919)
- 2012(19339)
- 2011(17918)
- 2010(18150)
- 2009(16944)
- 2008(16552)
- 2007(15009)
- 2006(13780)
- 2005(12934)
- 学科
- 济(93851)
- 经济(93769)
- 管理(44120)
- 业(41345)
- 企(31658)
- 企业(31658)
- 地方(29539)
- 方法(27240)
- 中国(26051)
- 农(23815)
- 数学(21903)
- 数学方法(21682)
- 学(21212)
- 业经(20999)
- 农业(16767)
- 地方经济(16658)
- 财(15764)
- 制(14749)
- 环境(13726)
- 发(13684)
- 融(13658)
- 金融(13655)
- 理论(13489)
- 和(13236)
- 贸(12837)
- 银(12836)
- 贸易(12823)
- 银行(12797)
- 行(12433)
- 易(12190)
- 机构
- 学院(263150)
- 大学(262153)
- 济(110080)
- 经济(107590)
- 研究(103778)
- 管理(88243)
- 中国(77268)
- 理学(73311)
- 理学院(72240)
- 管理学(70912)
- 管理学院(70421)
- 科学(65286)
- 京(58624)
- 所(55473)
- 农(51210)
- 研究所(50129)
- 财(49871)
- 中心(45137)
- 江(44248)
- 农业(40052)
- 范(40045)
- 业大(40026)
- 师范(39638)
- 财经(37944)
- 北京(37729)
- 院(37177)
- 省(35912)
- 州(35348)
- 经济学(34120)
- 经(33989)
- 基金
- 项目(165519)
- 科学(127807)
- 研究(120997)
- 基金(115311)
- 家(102218)
- 国家(101244)
- 科学基金(83681)
- 社会(75546)
- 社会科(71254)
- 社会科学(71232)
- 省(68667)
- 基金项目(60292)
- 划(56732)
- 教育(54196)
- 自然(52704)
- 自然科(51284)
- 自然科学(51265)
- 自然科学基金(50299)
- 编号(48985)
- 资助(46955)
- 发(42725)
- 成果(41012)
- 重点(38697)
- 课题(36722)
- 部(35084)
- 发展(34133)
- 创(33772)
- 展(33566)
- 创新(31549)
- 科研(30789)
共检索到433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辛儒 吕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收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河北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天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各种不同的价值形式中,认真分析其经济价值的特点,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文化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屹立 冯海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应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还应有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上层建筑的体育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民族的、传统的、饱含体育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沿袭下的民族精华,其健身性、休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屹立 冯海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应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还应有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上层建筑的体育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民族的、传统的、饱含体育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沿袭下的民族精华,其健身性、休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形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旅游开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鹏鸣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首军
文章通过对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延览,提出深入开展全面普查整理、科学认定保护和继承研究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继而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基本价值,适度开发与努力创新,加强宣传和教育,从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非物质 文化遗产 民族精神 文化自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薇蕊 边世平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文章通过对青海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花儿"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关键词:
青海花儿 旅游 开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武光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保存文明多样性与弘扬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国家、社会各界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何种法律保护手段也受到广泛讨论,主要观点有新型民事权利说与知识产权保护说,但在现实中均不具有操作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唯有立足现实、具体分析,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其衍生品,既注重积极保护也重视防御性保护,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开发、利用与保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产权 河南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平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性质的研究脉络,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在开发利用上的外部性,通过对这两个准公共品必要条件的分析析,深入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并针对其开发利用上的外部不经济性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