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58)
- 2023(6064)
- 2022(4953)
- 2021(4484)
- 2020(3833)
- 2019(8511)
- 2018(7976)
- 2017(15535)
- 2016(8263)
- 2015(9225)
- 2014(8868)
- 2013(8939)
- 2012(8493)
- 2011(7788)
- 2010(8224)
- 2009(8297)
- 2008(7324)
- 2007(6955)
- 2006(6579)
- 2005(6366)
- 学科
- 济(30716)
- 经济(30675)
- 融(25971)
- 金融(25970)
- 业(23975)
- 银(23079)
- 银行(23057)
- 行(22428)
- 管理(22413)
- 企(20489)
- 企业(20489)
- 中国(17765)
- 财(12699)
- 制(11505)
- 方法(11389)
- 中国金融(11022)
- 数学(9357)
- 数学方法(9249)
- 税(8715)
- 学(8554)
- 农(8381)
- 务(8285)
- 财务(8263)
- 业经(8250)
- 财务管理(8245)
- 地方(8116)
- 税收(8103)
- 收(8067)
- 企业财务(7963)
- 理论(7260)
- 机构
- 大学(121048)
- 学院(118592)
- 济(49044)
- 经济(47873)
- 研究(44066)
- 中国(42460)
- 管理(38283)
- 理学(31192)
- 理学院(30827)
- 管理学(30232)
- 管理学院(30035)
- 财(28639)
- 科学(26317)
- 京(26061)
- 所(23550)
- 农(22784)
- 中心(22296)
- 财经(21701)
- 研究所(20983)
- 江(19932)
- 银(19739)
- 经(19555)
- 银行(19069)
- 行(17941)
- 农业(17938)
- 融(17839)
- 金融(17519)
- 北京(16948)
- 经济学(16847)
- 业大(16821)
- 基金
- 项目(71381)
- 科学(54935)
- 基金(51571)
- 研究(51362)
- 家(45901)
- 国家(45489)
- 科学基金(37526)
- 社会(32508)
- 社会科(30851)
- 社会科学(30839)
- 省(27679)
- 基金项目(25888)
- 划(23938)
- 自然(23668)
- 自然科(23122)
- 自然科学(23112)
- 教育(22977)
- 自然科学基金(22734)
- 资助(22175)
- 编号(19903)
- 成果(18245)
- 重点(16950)
- 发(16067)
- 部(15777)
- 创(15266)
- 课题(14855)
- 性(14507)
- 创新(14382)
- 科研(13958)
- 国家社会(13729)
共检索到204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媛媛
我国刑法第176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实践中,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常常以民间融资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各种各样的资金互助会、基金会、企业集资等。近年来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媛媛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沿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业是国家进行计划调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公民手头现金、存款甚少,机关、社团也没有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因此就不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制度环境和客观条件。所以,我国在制定第一部刑法时没有规定这个罪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来明 毛海龙
本文认为判断是一项民间融资活动是合法民间借贷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概括性标准应当是金融业务标准,具体而言应当从借款数额、融资方式、持续性等方面认定其行为是否具有封闭性,从而界定相应行为的性质以及效力。
关键词:
民间借贷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区分 效力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媛媛
名目繁多的非法集资行为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危及经济和社会稳定。对于某些危害严重的非法集资行为,仅依靠民事和行政手段来规制是不够的,而必须用刑事的手段来予以打击。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非法集资类的犯罪,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向锋 杨子博 杨范荟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蓝虹 穆争社
吸收互助资金和股本金行为演变为非法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实践中严重损害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健发展的重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互助资金和股本金来源于社员的非自有资金;二是随意扩大社员范围导致社员稳定性差;三是互助资金和股本金获得高额收益导致较大套利空间。防范措施:一是规定单个社员缴纳互助资金和股本金的最高额度;二是明确保持社员稳定的具体要求;三是减小互助资金和股本金产生的套利空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蓝虹 穆争社
吸收互助资金和股本金行为演变为非法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实践中严重损害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健发展的重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互助资金和股本金来源于社员的非自有资金;二是随意扩大社员范围导致社员稳定性差;三是互助资金和股本金获得高额收益导致较大套利空间。防范措施:一是规定单个社员缴纳互助资金和股本金的最高额度;二是明确保持社员稳定的具体要求;三是减小互助资金和股本金产生的套利空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武志
根据是否吸收公众存款,信贷市场放贷机构一般划分为两类:吸收存款类和非吸收存款类。非吸收存款类放贷机构(Non-Deposit-Taking Lenders,NDTL),顾名思义,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而发放贷款的机构。非吸存类放贷机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整个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吸存类放贷机构有效填补了银行体系的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山 郑玉坤
本文分析了县域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投放当地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金融机构将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各种因素,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后的相关影响和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明确的比例及政策框架设计。
关键词:
县域金融 存贷比 当地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丛红日
信息是无限丰富和无限复杂的。大体上讲,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主观信息(即存在于人脑中的信息)和知识(即人类创造出来的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也就是波普尔所谓的世界三)。但我们最为关注的恐怕还是能为人所利用的信息。而信息能为我们所利用,首先需要我们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萍 张韶华
本文回顾了南非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以及消费信贷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着重介绍了南非2005年《国家信贷法》、2006年《国家信贷规定》的立法背景和主要内容,指出我国应加快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规范进程,积极促进信贷市场创新与发展,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形成"金融机构+贷款零售商"的新型信贷市场格局。
关键词:
金融监管 放贷人 消费信贷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贵桥
在"非法吸存"认定中,"亲友"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是,现有"亲友"标准仅以"未公开宣传"和"特定对象"为条件,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区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特别是在民间借贷活跃时期,不但给"非法吸存"的司法认定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亲友间借贷乱象的有效规制。这源于"亲友"标准以身份性因素考量市场行为,以亲友关系掩盖市场关系,从而忽略了亲友间转贷行为的公开性。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亲友"的内涵与外延,凸显"亲友"标准的"民间性",从而更准确地认定"非法吸存"。
关键词:
非法吸存 “亲友”标准界定 转贷 民间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基础 潜在吸收能力 现实吸收能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自东南亚金融 危机以来,外资流入发展中国家明显减少,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在 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我国吸收FDI出现了新的问题应予重视,应考虑新的对策。
关键词: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WTO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元才
引进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进行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本文通过对三家企业的案例分析,初步概括出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总体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