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0)
- 2023(11686)
- 2022(9914)
- 2021(9053)
- 2020(7529)
- 2019(16812)
- 2018(16414)
- 2017(31440)
- 2016(17127)
- 2015(18880)
- 2014(18820)
- 2013(18414)
- 2012(17130)
- 2011(15473)
- 2010(15286)
- 2009(14339)
- 2008(14133)
- 2007(12633)
- 2006(11100)
- 2005(10132)
- 学科
- 济(67705)
- 经济(67600)
- 管理(53318)
- 业(46483)
- 企(38797)
- 企业(38797)
- 方法(23830)
- 财(20106)
- 数学(19765)
- 数学方法(19544)
- 地方(19461)
- 农(18759)
- 制(18102)
- 中国(17864)
- 学(16327)
- 业经(16187)
- 体(12619)
- 农业(12564)
- 融(12349)
- 金融(12344)
- 环境(12134)
- 务(12101)
- 财务(12075)
- 财务管理(12046)
- 银(11778)
- 银行(11760)
- 企业财务(11404)
- 理论(11277)
- 行(11246)
- 技术(11003)
- 机构
- 大学(244431)
- 学院(243944)
- 济(95247)
- 经济(93119)
- 管理(87944)
- 研究(84095)
- 理学(75131)
- 理学院(74125)
- 管理学(72920)
- 管理学院(72432)
- 中国(62938)
- 科学(52544)
- 京(51684)
- 财(49196)
- 江(43141)
- 所(42485)
- 农(40083)
- 中心(38702)
- 财经(38445)
- 研究所(38365)
- 业大(35387)
- 范(34759)
- 经(34624)
- 师范(34400)
- 农业(31274)
- 州(31046)
- 院(30975)
- 北京(30970)
- 经济学(29911)
- 财经大学(28477)
- 基金
- 项目(165465)
- 科学(131220)
- 研究(122300)
- 基金(120189)
- 家(105199)
- 国家(104310)
- 科学基金(89292)
- 社会(78910)
- 社会科(74736)
- 社会科学(74717)
- 省(66267)
- 基金项目(63918)
- 自然(56778)
- 教育(55707)
- 自然科(55326)
- 自然科学(55307)
- 划(55196)
- 自然科学基金(54320)
- 编号(48575)
- 资助(46946)
- 成果(40569)
- 重点(38222)
- 部(36678)
- 发(36451)
- 制(35296)
- 课题(34839)
- 创(34811)
- 国家社会(32956)
- 创新(32677)
- 性(32559)
共检索到368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传举 赵镔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心地位。但多种因素,尤其是法律规制的长期空位和缺失,导致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为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长江保护法》在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注重目标导向,并就搭建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物资源监测以及深入推进禁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系统部署,为我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需指出的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旧存在配套制度迟滞影响实效、迁地保护作用发挥不突出、多重执法主体造成状态混乱、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缺位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快配套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重视迁地与就地双重保护作用、完善长江流域综合执法体系、填补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漏洞等完善建议,以期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吕志祥 成小江
全面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长江沿线绿色生态廊道,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根本要求。文章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之自然、社会以及政策境遇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方面的法治障碍,以探求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法治对策。文章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路径的实现,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划司法审判专门管辖制度以及强化环保督察推进环境守法新常态。
关键词: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法治障碍 法治路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舒国成 何忠萍 郭鹏 贺锦锌 杜文宇 胡琳 李成 谢锋
为了解长江区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受胁及保护现状,本研究以长江水系自然分区为主将长江流域分为11个地理单元,采用编目法揭示区域内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使用G-F指数方法测度区域物种多样性;运用权重赋值法评估区域内物种的受胁现状及各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显示,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共281种,其中两栖类225种,隶属2目9科37属;爬行类56种,隶属3目9科22属。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种及其比例分别为119种和42.35%;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及比例分别为60种和22.06%;受胁物种数和比例分别为102种和36.30%。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出“上游高下游低和右岸高左岸低”的分布格局;对于水生两栖动物,金沙江-雅砻江流域(JSYL)、岷江-沱江流域(MJTJ)和乌江-赤水河-清江流域(WCQ)保护优先性更高;对于水生爬行动物,江源区(JY)、太湖流域(TH)和中下游干流区间(ZXG)保护优先性更高。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不可替代性强,保护关注度大,保护紧迫性高,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域内本底资源调查,建立科学高效的联防、联控一体化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域物种多样性监测及评价机制,以及注重增加科研投入与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本研究为长江流域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路 欧阳志云 徐卫华 李智琦 朱春全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致力于讨论保护规划中整合保护效益和经济成本的重要性。为丰富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从系统保护规划理念出发,应用MARXAN模型软件对长江流域两栖爬行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进行了选择和评价。研究中共选择两栖物种54个,爬行物种73个作为指示物种,并按濒危性和特有性划分为5个类型。综合考虑每个类型的特定保护目标,以县域人均GDP为相对保护成本,探讨如何选择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低经济成本区域。通过运算每个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共选定保护优先区9个,包括121个县(市、民族自治县)。建议以9个保护热点区为基础,率先建立各区域内保护网络,同时在已建保护区日常巡护中加入两栖爬行动物巡护内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融
流域保护立法是实现我国流域空间法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长江保护法》是我国对大型流域保护综合性立法的首次尝试。以《长江保护法》为分析对象,运用法律规范相互关联的秩序思维和规范分析方法,探析该法通过立法目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等法律规范的设计,将国家战略和政治层面抽象价值转化为法律层面的价值表达与功能定位。该法"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3个功能专章和"绿色发展"专章构成了"3+1"的结构模式,立法价值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融贯为各功能之间建立网状式的链接提供了可能。《长江保护法》是基于流域自然属性、生态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战略需求和法学理论一般运用的基础上,聚焦流域根本性问题,凸显法律价值与功能定位在整部法律的聚合性与布局性,能够为我国大流域保护立法提供借鉴和参考。《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是实现立法价值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也是实现其应然效力和实然效力的统一,这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过程,需要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司法机关对法律的适用和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得以贯彻落实。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石睿杰 唐莉华 高广东 杨大文 徐翔宇
鱼类多样性是反映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该文基于鱼类多样性分析了影响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识别了影响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鱼类多样性与流域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长江上游干支流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流域面积等自然因素,除了通天河、金沙江上段、雅砻江等海拔3 500m以上的流域之外,其他上游干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径流量。中下游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自然因素转变为土地利用类型,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增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袁希平 严莉 徐树英 汪登强 张燕 陈大庆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849和0.002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文宣
2007年11月29~30日,"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七次编委会"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当前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编委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到会听取了大会发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委会联合主办,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研究院和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主编许厚泽院士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先生分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并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光荣 郭笑撰
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 ,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更要保证增长率的质量。也就是说 ,生态城市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 ,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生态城市建设就是把环境发展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这也是协调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的具体步骤 :首先是以各大城市生态建设为主导把各个大城市建设成为全流域的生态城市中心 ,形成辐射基点 ,产生效应。各大城市在整个长江流域属于经济相对最发达、城市产业最集中、工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环境 保护 生态城市 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蕾 徐承红
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马林
一、发达的流域地区,更应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工作 流域经济,特别是大流域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美国的工业发达区主要集中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其以东的“制造工业带”内,该带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8%,却集中了美国1/2以上的制造工业;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是前苏联最重要的经济区域,面积仅占前苏联的5%,却集中了20%以上的人口,该地区经济部门齐全,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水平、工业技术和工艺水平都在前苏联居首要地位;此外,英国的泰晤士河流域、意大利的波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艳丽
流域水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丰富而多样,跨界流域带来的诸多效益更是超越了不同行政界限。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应该由流域内所有利益关联主体共享。利益共享内在地包涵了标准、责任、评价、共享和可持续性等要素,它们的关联与耦合需要一种结构性框架的支撑,而协调机制即是流域利益共享和治理责任分担的制度保障。《长江保护法》规定了流域协调机制的框架。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于流域协调机制的创新性落实。构建以流域资源为基础的网络型协调机制框架、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制度为基础的法律硬约束机制,能够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障碍,促进流域协调发展。溯源流域协调理论的历史,论证国际流域治理协调机制的客观理性,分析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的供给性约束和体制性约束,对长江流域协调机制落实的法律路径进行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协调机制 创新性落实 法律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红清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种类与群落类型繁多,已建立的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及自然遗迹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叠图法、数学统计等方法,对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类型、分布、管理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识别、整理、统计分析与制图,结合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分布特点,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制约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至2008年12月长江流域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827个,保护区总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流域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长江流域水力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区,...
关键词:
长江流域 自然保护区 生态保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起群 吕浩 逄娇慧 赵金良
为探讨长江流域大眼鳜(Sinipercakneri)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长江大眼鳜野生群体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支撑,本研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及控制区(D-loop)全序列,对4个群体(赤水河群体-CS、南京群体-NJ、岳阳群体-YY、宜昌群体-YC)共计79尾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获得了长1141 bp的Cyt b基因全序列,共检测到2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指数为0.685 (CS)~0.924 (YC),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指数为0.176%(CS)~0.285%(YY)。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在0.002~0.003。(2)获得了长度为834~840bp的D-loop全序列,在79尾个体中共检测到4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54 (CS)~0.990 (NJ),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548%(CS)~1.412%(YC)。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CS)~0.014(YC),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8~0.012,提示4个野生群体均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的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长江流域大眼鳜野生群体无显著遗传结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晓媚 粟维斌
本文讨论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及漓江源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与漓江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对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