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69)
- 2023(5091)
- 2022(4161)
- 2021(3906)
- 2020(3257)
- 2019(7261)
- 2018(6642)
- 2017(13400)
- 2016(6957)
- 2015(7937)
- 2014(7874)
- 2013(8004)
- 2012(7591)
- 2011(6942)
- 2010(7520)
- 2009(7560)
- 2008(6846)
- 2007(6434)
- 2006(6069)
- 2005(5977)
- 学科
- 银(32971)
- 银行(32826)
- 行(31290)
- 融(29563)
- 金融(29562)
- 济(25345)
- 经济(25319)
- 业(19897)
- 制(19460)
- 管理(18142)
- 企(17951)
- 企业(17951)
- 中国(16315)
- 度(12570)
- 制度(12567)
- 中国金融(11704)
- 业务(11436)
- 财(10268)
- 银行制(9973)
- 方法(9971)
- 数学(8285)
- 数学方法(8236)
- 务(7656)
- 财务(7628)
- 财务管理(7617)
- 体(7598)
- 企业财务(7385)
- 地方(7027)
- 教育(7007)
- 体制(6913)
- 机构
- 大学(103471)
- 学院(99354)
- 济(42912)
- 经济(41626)
- 中国(40273)
- 研究(34946)
- 管理(33648)
- 银(28900)
- 银行(27826)
- 理学(26641)
- 理学院(26336)
- 管理学(25971)
- 行(25920)
- 管理学院(25762)
- 财(25366)
- 京(21835)
- 融(20597)
- 金融(20258)
- 财经(19504)
- 中心(18893)
- 经(17604)
- 江(17316)
- 人民(17184)
- 所(17181)
- 科学(16804)
- 国人(15414)
- 农(15397)
- 中国人(15357)
- 州(15296)
- 中国人民(15152)
- 基金
- 项目(54427)
- 研究(42840)
- 科学(42231)
- 基金(39364)
- 家(32559)
- 国家(32226)
- 科学基金(27695)
- 社会(27148)
- 社会科(25915)
- 社会科学(25906)
- 省(21048)
- 教育(20416)
- 基金项目(19791)
- 划(17467)
- 编号(17442)
- 资助(17004)
- 自然(16016)
- 成果(15976)
- 自然科(15649)
- 自然科学(15645)
- 自然科学基金(15410)
- 课题(12956)
- 重点(12569)
- 部(12534)
- 性(12429)
- 融(12053)
- 发(11903)
- 创(11812)
- 教育部(11393)
- 国家社会(11181)
共检索到182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胡怀邦
80年代以来,金融工程技术所带来的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衍生工具创新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融资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而且也诱发了过度投机和巨额亏损事件。参与金融及其它衍生产品交易的主体主要有普通工商企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三大类。普通工商企业由于其经营行为的外部性小,因而源于衍生产品交易失败的巨大损失往往直接由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承担,他们既可以按所在国的破产法申请庭内破产程序,也可以采取自助性的重组计划,实现企业更生。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若发行衍生产品交易的巨额损失,就不会象普遍工商企业那么简单——要么破产、要么自救。对这些经营行为有着极大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往往会竭尽全力,实施行为重组与救助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黎 张羽
利用18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2005年第2季度~2008年第3季度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在对银行持有衍生品头寸目的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整体上、分类样本以及次贷危机前后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为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上非交易衍生品面值规模越大,银行的收益越大,但增加了银行的整体风险;相对于主导型银行,参与型银行可能持有更多的衍生品投机头寸,从而增大了自身的系统风险;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在次贷危机前相对于危机后持有更多的衍生品投机头寸,从而增大了自身的系统风险;商业银行使用金融衍生品行为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商...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应贵
自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以来,银行衍生品交易重大损失案多有发生。本文以法国兴业银行为主线,兼论巴林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爱尔兰联合银行巴尔迪摩分行衍生品交易亏损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涉案交易人员的欺诈手法基础上,本文发现巨亏的原因不仅来自市场风险,更主要来自操作风险,对两种风险的联合监控方能治标又治本。本文最后提出了4条风险管理对策:(1)加强国内外宏观经济研究,准确判断市场走势;(2)倡导诚实为本的企业文化,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3)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完善的交易确认、清算和结算制度;(4)根据市场变化,随时检验和调整计量模型。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品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海霞 石屹
风险管理及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随着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和银行业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也随之复杂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琰 封思贤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从总体和结构层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其绩效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传导路径。研究发现:金融衍生品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尤其对非国有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更显著;外汇类和利率类衍生品均能显著促进银行绩效的提高,但利率类衍生品对银行绩效的正效应弱于外汇类衍生品;银行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品可以调控现金流波动进而提升绩效。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差别化管理金融衍生品的相关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徐龙炳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银行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孝先 郑萍 公伟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绩效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率和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且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强度,对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中国银行业应更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配置比重,改善非传统业务利润的构成。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都红雯 杨晓敏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金石
衍生品业务是商业银行管理自身经营风险和满足客户风险管理需求的重要业务。美国商业银行的衍生品业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舆论普遍认为,缺少监管、过度繁荣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对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危机过后,美国及全球的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衍生品业务,特别是场外互换类业务(Swap)的监管,以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减少投机交易、降低系统性风险。在更加完备的监管体系下,美国商业银行的衍生品业务缩减规模、调整结构,风险持续降低,整体呈现较为健康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美国商业银行 全球金融危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百胜 霍学喜 刘新生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避险和投机两大功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行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是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有效措施。独立审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外部监管之一 ,有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运作。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戈建国 周继忠
本文使用截尾回归模型和LOGIT模型,针对全球45个经济体436个商业银行从事的汇率、利率、权益、信用和商品等类别的衍生品,分析银行衍生品交易的决定因素,并对监管变量、其他未控制的国家层面的因素、银行盈利能力和财务结构变量、管理层变量等因素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和银行监管没有导致银行出现道德风险,而是促使银行更加积极地管理风险;总资产和ISDA成员身份对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个经济体在交易、投资和货币方面的市场化指数促进了该经济体衍生品交易的发展;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降低了银行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衍生品 金融监管 风险控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涛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市场风险通过衍生产品交易向信用风险转化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衍生交易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及特点,以及衍生交易业务信用风险敞口的测算模型及授信额度的核定方法,如固定系数法、CE法、PFE法等,提出商业银行办理衍生交易业务应深入了解银行客户的目的和动机、客观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核定衍生交易授信额度、尽可能采用风险缓释技术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衍生交易 授信管理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涛
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性不仅体现在交易过程,而且体现在交易后。对交易后风险监管不足会导致风险的产生、积聚和蔓延,甚至可能引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不足的结果。及时修正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进行专门立法,明确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的新型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监管 系统性风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波 吴益兵
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舞弊事件让全球再一次面对金融系统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产生的危机。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了法国兴业银行内部舞弊产生的根源,并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框架,以期为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
法国兴业银行 内部控制 衍生金融工具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周连超 郑萍
基于面板数据效应模型,本文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驱动效应。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套利工具效应与节税工具效应是显著的;而国内商业银行套期保值效应与衍生金融市场参与能力效应是显著的。这说明体制环境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的中美商业银行,其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也不同。最后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