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18)
- 2023(7806)
- 2022(5825)
- 2021(5168)
- 2020(4185)
- 2019(9016)
- 2018(8908)
- 2017(17579)
- 2016(9265)
- 2015(10476)
- 2014(10567)
- 2013(9915)
- 2012(8793)
- 2011(7911)
- 2010(8332)
- 2009(8407)
- 2008(7540)
- 2007(7367)
- 2006(6803)
- 2005(6411)
- 学科
- 济(39182)
- 经济(39031)
- 业(27717)
- 融(25417)
- 金融(25415)
- 管理(25224)
- 企(24022)
- 企业(24022)
- 中国(22892)
- 银(22688)
- 银行(22683)
- 行(22066)
- 业经(14091)
- 农(13396)
- 方法(12502)
- 制(12338)
- 财(12065)
- 地方(11213)
- 中国金融(11018)
- 理论(10977)
- 农业(9303)
- 体(8363)
- 务(8071)
- 财务(8040)
- 数学(8037)
- 财务管理(8026)
- 数学方法(7967)
- 学(7811)
- 企业财务(7758)
- 和(7431)
- 机构
- 学院(131490)
- 大学(131322)
- 济(54964)
- 经济(53732)
- 管理(44840)
- 研究(44051)
- 中国(40429)
- 理学(37118)
- 理学院(36712)
- 管理学(36065)
- 管理学院(35827)
- 财(29506)
- 京(27163)
- 科学(23920)
- 财经(22950)
- 中心(21950)
- 所(21436)
- 江(21228)
- 经(20589)
- 范(19584)
- 师范(19455)
- 研究所(18992)
- 经济学(18632)
- 农(18076)
- 州(17957)
- 银(17938)
- 银行(17340)
- 北京(17313)
- 融(17312)
- 金融(16979)
- 基金
- 项目(78591)
- 研究(63217)
- 科学(62511)
- 基金(56265)
- 家(46825)
- 国家(46316)
- 社会(43389)
- 科学基金(40230)
- 社会科(40044)
- 社会科学(40027)
- 省(31287)
- 教育(29113)
- 基金项目(28895)
- 编号(26679)
- 划(25343)
- 成果(23599)
- 资助(21797)
- 自然(21762)
- 自然科(21293)
- 自然科学(21291)
- 自然科学基金(20942)
- 课题(18982)
- 发(18078)
- 重点(18025)
- 国家社会(17673)
- 部(17347)
- 性(17246)
- 项目编号(16604)
- 创(16455)
- 年(16237)
共检索到218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岱松
现代市场经济是资本支持下的创新型经济,故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最核心组成部分,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它们均为国家经济的良好运行提供资金与货币"动力",系国家经济的睛雨表。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法治经济,故在健全、完善我国法制体系的前提下,必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规范资本融通行为,建成有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现代金融市场。当前,我国正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必定需要又好叉快的市场经济作支撑,需要规范高效、先进开放的金融市场作依托。因此,完善金融市场是关键,发展稳健型的创新性市场经济是基础,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是目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夏慧
金融业是现代化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一国在金融领域中的发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促进了全要素的生产力发展,从而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少由金融领域所引发,表现以不同的文化、法律、道德等诸多形式的社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顾光青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是在我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党中央首次提出的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构建这一目标的核心内涵。 理解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重要意义,需要深刻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特定的社会背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长军
权利调整、利益再配置的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市场经济中的经济问题不能道德化解决,关于生命、自由、权利的财产理论提供了一条学理路径:在财产权利的清晰界定与扩大财产性收入即既保障公平、又提供发展动力中,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橄榄球形现代社会阶层,实现社会风险治理、建构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
财产理论 社会风险 财产性收入 和谐社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定伴随着非常发达、运转良好的民间组织体系,民间组织的大力发展进而能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因此,加强培育和建构民间组织,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第一,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第二,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第三,降低准入“门槛”;第四,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民间组织 使命 建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白建东 李宝虹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复合概念,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社会交往等领域。按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逻辑进一步推理,经济基础的品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生态,而商业信用则构成了经济基础品质的内在要素与外在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提升经济基础的原有品质,本是应有之意。
关键词:
商业信用 和谐社会 经济品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聚集一堂,共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计。有心人注意到:一年前,也是这个时间,中央党校也举办过一个类似的研讨班,那次研讨的主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往前一年,这里则举行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研讨班。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之间,“三个代表”是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路径,“和谐社会”是目标。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路线。这一发展路线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精神。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世杰
“中消协”2007年的年主题是“消费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3月10日,湖南师大商学院和本刊编辑部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消费和谐”的理论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付乐 赖华林 徐迎新 陈忠彬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力量源泉。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了物质基础。因此,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但是,金融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又使金融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西麟
和谐社会理念是对社会范围内基于资源有限性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这个理念的提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组成社会细胞的企业都是适用的,现代营销理念被证明是能够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营销观念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之间的统一更加验证了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科学性依据,本文通过论述这两个理念的一致性,并试图通过和谐社会理念指导营销的发展,以此来深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现代营销 一致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刚 彭伟
和谐社会是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完善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是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行使利益表达权利,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平合理性,协调各阶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举。我国现阶段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各阶层利益表达机会的不均等,已影响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加剧了利益格局的失衡和部分群体对政治系统的抗拒,诱发了诸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高凤勤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克服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而建构绿色税收体系是政府克服经济发展外部性的良性选择。我国的税收制度离绿色税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应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资源税、开设环境税、完善流转税及所得税等方式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绿色税收 体系建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继辉 李彦龙
人与自然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掠夺自然;自然又加倍报复人类;人类与动物争夺生存环境;人类与动物相互伤害。要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及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等等。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对抗 和谐 重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