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1)
- 2023(4223)
- 2022(3632)
- 2021(3433)
- 2020(2980)
- 2019(6579)
- 2018(6460)
- 2017(13148)
- 2016(7206)
- 2015(7633)
- 2014(7521)
- 2013(7589)
- 2012(7034)
- 2011(6404)
- 2010(6414)
- 2009(6070)
- 2008(6345)
- 2007(5885)
- 2006(5245)
- 2005(4909)
- 学科
- 济(25106)
- 经济(25062)
- 管理(22589)
- 税(21573)
- 业(21544)
- 税收(20137)
- 收(19970)
- 企(18759)
- 企业(18759)
- 财(13226)
- 方法(11658)
- 数学(9489)
- 数学方法(9384)
- 学(7413)
- 务(7272)
- 财务(7260)
- 财务管理(7248)
- 企业财务(7011)
- 制(6441)
- 中国(6282)
- 农(5997)
- 理论(5660)
- 业经(5430)
- 财政(5256)
- 银(4984)
- 银行(4978)
- 和(4840)
- 融(4756)
- 金融(4755)
- 行(4691)
- 机构
- 大学(106526)
- 学院(104364)
- 济(40931)
- 经济(40121)
- 管理(37603)
- 研究(33882)
- 理学(32450)
- 理学院(32067)
- 管理学(31549)
- 管理学院(31338)
- 财(28447)
- 中国(25569)
- 京(21573)
- 财经(21233)
- 科学(21010)
- 经(19185)
- 所(17787)
- 江(16494)
- 农(16221)
- 财经大学(15737)
- 研究所(15696)
- 中心(14481)
- 业大(13837)
- 范(13556)
- 北京(13438)
- 师范(13414)
- 经济学(13288)
- 州(13112)
- 农业(12656)
- 省(12100)
- 基金
- 项目(64760)
- 科学(51597)
- 基金(49437)
- 研究(45959)
- 家(43783)
- 国家(43440)
- 科学基金(37155)
- 社会(30481)
- 社会科(28980)
- 社会科学(28970)
- 基金项目(25910)
- 自然(24273)
- 自然科(23807)
- 自然科学(23799)
- 自然科学基金(23431)
- 省(23424)
- 教育(20901)
- 划(20520)
- 资助(20298)
- 编号(17889)
- 成果(16207)
- 性(15024)
- 部(14910)
- 重点(14322)
- 国家社会(13281)
- 创(13278)
- 教育部(12974)
- 人文(12523)
- 科研(12514)
- 创新(12458)
共检索到160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龙英锋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避税行为概念及性质的模糊认识与错误观念,严重阻碍了反避税工作的开展。事实上,避税是通过异常的行为安排导致国家税收落空,避税行为是违反了民法有关规定的、虚假的、不能导致预期后果发生的无效行为。这一论断能从国外反避税立法与实践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得到充分的支持。
关键词:
避税 反避税 虚假行为 无效行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少英 谢徽
通过对避税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指出现行税法予以规制的一系列所谓“避税”行为,不宜再称其为避税。而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避税行为,其非法性也值得质疑。从避税产生的原因、以避税有违税法宗旨和税法基本原则来认定避税非法性观点的不合理及避税非法性界定在实践中的困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避税 非法 税法漏洞 税法宗旨 税法原则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韩灵丽
避税是纳税人利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的税负差异和税收管理部门在纳税信息上的不对称,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商业安排所进行的以节税为目的的税务筹划。避税分为合法避税与违法避税,违法避税不是偷税但可转化为偷税。只有违法避税才是税法规制的对象,由于违法避税与偷税在主观恶性、行为性质、违法程度上存在差异,故法律规制也有区别。
关键词:
避税 违法避税 偷税 法律规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焰 聂桂平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肖太寿
避税是指企业或跨国企业人为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异常安排以达到少缴纳税收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避税法律属性的定位既是治理国际避税的基石又是难点。本文在对避税法律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避税具有形式上合法、实质上违法的特性,因此,应对其加以规制。
关键词:
避税 法律属性 违法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颖
文章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避税行为与审计治理效应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避税行为的程度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企业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越高,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越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能够显著弱化避税行为对审计治理效应的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颜敏 王佳欣
通过测度2008~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实证考察会计信息可比性是否会对企业的避税行为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在企业信息环境不同的条件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是否会发生改变。结果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与企业避税行为显著负相关,即较高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更能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在避税行为的分位数回归中,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企业激进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相比于信息环境较好的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在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加显著。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向景
本文认为把避税行为认定为有效或无效的传统观点是私人权力本位至上和国家权力本位至上在法律上的体现 ,也是由谁来承担法律和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在法律上的表现。根据社会权力本位和税收法规以及反避税实务 ,笔者认为应把避税行为认定为可撤销性法律行为才与现实相符 ,也才能具有理论上的解释力。
关键词:
有效说 无效说 可撤销性法律行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陆进
一、逆向避税的概念一、逆向避税的概念一般认为,避税是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那么,何为逆向避税?逆向避税是对国际税收领域里客观存在的一种避税现象的形象描述。在国际税收领域里,跨国纳税人常常是尽可能避免高税管辖权,而进入低税管辖权,以进行国际避税。但也客观存在着这样一种避税现象,这就是跨国纳税人避免低税管辖权,而进入高税管辖权。由于避免高税管辖权而进入低税管辖权所进行的国际避税是顺向的,这里所讲的避免低税管辖权而进入高税管辖权则刚好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国际避税问题也日趋严重。如何防范国际避税已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重视 ,并成为国际税法中的一项核心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将探讨逆向避税———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国国内涉外企业中的国际避税行为。本文首先界定逆向避税的概念 ;其次分析逆向避税的动机和手段 ,并指出逆向避税造成的严重危害 ;最后结合我国税法实际构思相应对策税制及其它措施。
关键词:
逆向避税 利润 避税动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贺 王曙光
本文以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柔性税收征管在民营企业避税行为中的治理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从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两个层面刻画财政分权,进一步探究财政分权视角下柔性税收征管与民营企业避税行为间的关系。经实证检验发现:柔性税收征管显著抑制民营企业的避税行为;财政分权对民营企业避税行为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为财政支出分权对民营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财政收入分权则显著加剧民营企业的避税行为;财政分权显著增强柔性税收征管对民营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凤羽 黄晶
股权式资产转让是以股权交易形式进行的资产转让。对于房地产和无形资产,两种交易方式的税收负担存在较大差异,以股权方式交易可以实现显著的避税效果。股权式资产转让的避税行为中,企业的资产结构一般比较单一,业务相对简单,股权转让价格取决于资产价格,且股权通常全部转让。这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还使土地管理相关法规虚化。我国的相关税法历经多次变化,但仍需改进。首先应从立法层面明确股权式资产转让的界定;其次应构建反避税的多部门联动机制。
关键词:
股权转让 资产转让 避税 反避税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铭洪 张海峰 张睿
本文使用我国上市公司2008-2016年数据,对融资约束和企业避税程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证明:融资约束企业的避税程度显著高于融资不受约束的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避税情况的影响更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国有企业以及新兴行业中。
关键词:
融资约束 避税 异质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尹承政
跨国公司利用内部转移定价逃避税收的策略包括两种:高价和低价策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法有:商品转移、财产转移、无形资产转移、资金转移和劳务转移。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协调财政措施,缩小税率差异;加强会计监督;实行税收一体化政策;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建立国家反避税信息系统;加强海关对跨国公司内部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提高外经人员素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冬
复杂不透明的避税交易为公司高管的自利行为提供了机会。国企高管薪酬激励扭曲程度较大,所握权力缺乏监督,当他们从显性薪酬契约中获得的货币性私有收益较低时,可以通过避税交易寻租,此时国有上市公司避税程度较大;国有上市公司与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公司发生的异常关联交易、以及对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操纵是国企高管避税寻租的实现途径。但是,"四大"审计并不能对高管避税寻租产生治理作用。
关键词:
货币性私有收益 避税 寻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