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62)
2023(11091)
2022(9280)
2021(8595)
2020(6746)
2019(15437)
2018(15451)
2017(27527)
2016(16109)
2015(18323)
2014(18584)
2013(17682)
2012(16975)
2011(15685)
2010(16337)
2009(15188)
2008(15310)
2007(14297)
2006(13077)
2005(12496)
作者
(45525)
(37987)
(37915)
(36035)
(24357)
(18333)
(17299)
(14711)
(14613)
(13994)
(12973)
(12905)
(12413)
(12313)
(12146)
(11831)
(11415)
(11286)
(11113)
(11010)
(10096)
(9487)
(9241)
(9001)
(8788)
(8629)
(8512)
(8466)
(7752)
(7652)
学科
(62464)
经济(62365)
管理(45373)
(40817)
(32749)
企业(32749)
中国(26001)
教育(20873)
地方(19004)
(18752)
(17602)
方法(17259)
(16854)
业经(16367)
(14245)
数学(13793)
数学方法(13528)
(13185)
银行(13166)
(12971)
理论(12964)
(12822)
金融(12820)
(12761)
农业(12350)
(11998)
技术(11245)
(10800)
贸易(10787)
环境(10719)
机构
大学(229481)
学院(227203)
(86889)
研究(85973)
经济(84607)
管理(75891)
理学(62710)
中国(62148)
理学院(61829)
管理学(60582)
管理学院(60126)
(51980)
科学(50024)
(45254)
(44074)
(40442)
师范(40136)
(39300)
研究所(39025)
中心(37992)
教育(35420)
(35411)
北京(34277)
财经(33457)
师范大学(32542)
(31128)
(30805)
(29962)
业大(29096)
技术(27935)
基金
项目(135619)
研究(108661)
科学(107452)
基金(92998)
(79251)
国家(78348)
社会(66856)
科学基金(66184)
社会科(62968)
社会科学(62956)
教育(56465)
(55486)
(47508)
基金项目(47387)
编号(46793)
成果(42399)
自然(38721)
资助(37851)
自然科(37770)
自然科学(37762)
自然科学基金(37065)
课题(36830)
(34993)
重点(32173)
(31222)
(30603)
(30280)
(28942)
发展(28707)
(28353)
期刊
(113406)
经济(113406)
研究(84249)
中国(64921)
教育(58689)
(35953)
(35429)
学报(32695)
管理(32084)
科学(30399)
大学(26610)
(25150)
金融(25150)
农业(23836)
技术(23424)
学学(23351)
业经(18922)
财经(17479)
经济研究(16864)
(15150)
职业(14851)
问题(14057)
(12333)
论坛(12333)
(11986)
(11443)
(11382)
图书(11009)
世界(10493)
(10489)
共检索到386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期望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校德育重新回归德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汉卫  
本文旨在对道德教育中的悖论或类似于悖论性质的矛盾进行阐释 ,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 ,并揭示这些悖论对道德教育应有的启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任丑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娟红  
在一般人看来,道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人的身体,但这却受到了选择性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反思,还是对现实道德异化的理性回应,也是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转向的实现需要三个转变:其一,注重离身思维向具身思维的转变;其二,注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其三,注重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道德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确实,就学校中道德教育的设计而言,课时不可谓不多——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政治课、德育课;人员不可谓不众——从专业的德育课教师到庞大的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政工干部队伍;方法不可谓不广——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专门开设的德育课)到间接的道德教学(团队、课外活动等),内容不可谓不全——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到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品质的培养。然而,现实中出现的道德困惑、道德迷茫乃至道德失范、道德沦丧的现象却使人们对现行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怀疑。造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魏则胜  李萍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责任主体之外,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因素是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文化也因此而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文化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粗放模式",二是"集约模式"。在当代社会,集二者于一体的"混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机制,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和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大趋势。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正江  
道德有两种类型:一是各种具体的道德(各种美德或道德规范),二是根本的道德(道德本质、道德理想、道德智慧等)。道德教育也有两类:一是道德规范教育、品(美)德教育、"德"的教育,即道德价值教育;二是认知发展德育、理性德育、知识德育、"道"的教育,即道德事实教育、道德科学德育。前者是培养守道德的人,后者是培养懂道德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既是守道德又是懂道德的人。道德价值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是间接道德教育,是"授人以鱼";道德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直接道德教学,是"授人以渔"。目前我国的道德科学教育主要体现为知识德育,且被异化为道德信息教育、道德教条教育等。道德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科学伦理学的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执着于"道德态度"的道德教育只能浮于学生生活的浅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道德能力是链接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践行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分别为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田家官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道德风险对于社会保险发挥其正常功能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本文针对国内外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道德风险,探讨了社会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分析了社会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社会保险道德风险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五四"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儒家德育向现代性德育的转型;第二次是革命伦理教育取代了现代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第三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摆脱了革命伦理教育的窠臼,重新走上了现代性德育之路。历次转型中,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儒家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被遗忘"了。这种"遗忘"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道德哲学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文从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命、作用及作用范围等几方面,阐述了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范向前  
高校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教化与内化呈现三种关系状态:契合状态、相斥状态、学生选择性接受状态。在现实的高校环境中,以教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正在向以学生内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转变。道德知识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道德内化的信息环境、学生宿舍区的道德氛围、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共同构建了以学生内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鹏   徐思妍  
道德学习既是道德教育的根基,也是道德教育的超越。《中庸》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理论渊薮,高度凝练了儒家对于个体学习过程的研究思想并提出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观,内外并存,贯通道德认知学习;情理共融,整合道德情意学习;知行合一,融通道德行为学习。构建成人道德学习机制,可以基于《中庸》的学习过程观,“博学”以获道德“新”知,“审问”以解道德“遗”惑,“慎思”以通道德“至”理,“明辨”以精道德“暗”察,“笃行”以履道德“贞”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涛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