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0)
- 2023(345)
- 2022(264)
- 2021(276)
- 2020(247)
- 2019(575)
- 2018(460)
- 2017(879)
- 2016(596)
- 2015(744)
- 2014(727)
- 2013(645)
- 2012(610)
- 2011(659)
- 2010(710)
- 2009(569)
- 2008(538)
- 2007(526)
- 2006(528)
- 2005(523)
- 学科
- 教育(2025)
- 企(1818)
- 企业(1818)
- 业(1745)
- 管理(1467)
- 制(1158)
- 体(1121)
- 体制(1062)
- 政治(1023)
- 思想(1018)
- 思想政治(945)
- 政治教育(945)
- 治教(945)
- 德育(924)
- 济(897)
- 经济(893)
- 中国(749)
- 学校(627)
- 财(616)
- 理论(546)
- 方法(536)
- 公司(515)
- 务(502)
- 财务(502)
- 财务管理(502)
- 企业财务(492)
- 数学(411)
- 数学方法(405)
- 教学(357)
- 学(324)
- 机构
- 大学(8222)
- 学院(7002)
- 教育(3591)
- 范(3006)
- 师范(3005)
- 研究(2684)
- 师范大学(2616)
- 管理(2143)
- 京(1953)
- 理学(1851)
- 理学院(1778)
- 管理学(1759)
- 管理学院(1713)
- 科学(1544)
- 济(1509)
- 经济(1432)
- 教育学(1419)
- 北京(1358)
- 江(1299)
- 所(1289)
- 财(1211)
- 中国(1173)
- 研究所(1173)
- 中心(1085)
- 职业(1034)
- 州(1015)
- 教育学院(1011)
- 技术(931)
- 财经(882)
- 院(857)
共检索到13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洪明 龙宝新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檀传宝
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 ,应有一个与 1978年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相联系的重点转移。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和教育的根本。奠基在道德教育基础之上的学校德育、学校教育是中国大陆改进基础教育品质 ,迎接 2 1世纪必将出现的新的开放、新的挑战的必然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向阳
在价值多元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本文对激进的道德主义进行批判和分析 ,并基于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观点提出学校德育改革若干建议 :从求同转向求同存异 ,从规范转向规范和描述相兼顾 ,从对抗转向对话 ,从德目教学转向道德判断力、敏感性、行动能力的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德育叙事过程之前已经存在于师生心灵秩序之中的先在性的价值准备状态,即为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前视域"具备三种基本属性:兼具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功能的相反相成性、故事性以及知情意行的统和性。在"前视域"的结构中,终极价值观指涉人生终极意义,而工具价值观则为实现终极价值观提供做事原则及行为方式。在学校德育叙事的实际样态中,学生之"前视域"保证了德育叙事完整的本体性存在,教师之"前视域"直接影响着在学生的心灵之幕上所映射的叙事色彩及状态。研究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是德育叙事相关研究的前研究,具有前提性及奠基性。
关键词:
德育叙事 价值秩序 前视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把德育叙事局限地理解为"讲述道德故事"容易在概念理解的源头窄化、浅化其内涵实质,从而导致学校德育叙事的许多理论及实践困境。德育叙事实为一种师生共在式的深层道德意义建构活动:师生在学校道德生活共同体内,以道德故事、生命故事为载体,通过叙述、聆听、反思、扮演、实践等方式,栖居于叙事内部的共通世界,敬畏道德法则,体悟生命意义,实现自我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自由与规则、历史与当下、现在与未来的价值思考与伦理体验。据之,德育叙事可以划分为能指叙事与所指叙事、外在叙事与内在叙事、单薄叙事与丰厚叙事、单向叙事与互动叙事等
关键词:
德育叙事 道德教育 分类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薛晓阳
贴近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流行话语,但生命不仅有感性的体验,仍有精神的高度。在道德教育的古典传统中,我们感受到超越生命直观的命运意识。今天,我们的德育普遍缺少这种追索命运的精神气质,强烈的生存理性瓦解了古典德育的命运感。在这种生存理性的驱使下,学校德育变成解决社会问题、维护学校秩序的实用工具。道德教育必须为自己建构一种精神的境界———站在历史与命运的中心,占有终极性的道德资源,并回到精神生活的内在性上。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道德根基和存在理由。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伦理目的 伦理位置 伦理资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晓东
道德叙事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以改变过去道德教育的简单说教,并且初步探索出一些道德叙事的实施途径与基本策略。传媒领域关注较多的框架理论可以为道德叙事提供许多借鉴,帮助道德叙事在叙事主体多元、意义建构、积极重组、超越质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框架理论 启示 道德叙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夫艳 高义吉
道德认同是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向度,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实践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内在要素。从品格视角看,道德认同是道德与教师自我的融合;从社会认知视角看,道德认同是教师的道德图式。教师的道德认同在经验的理解与叙事中被建构。教师道德认同的叙事建构可从如下三方面展开:叙事形式上,呈现何种故事主线;叙事方向上,利用何种叙事资源;叙事路径上,运用何种反思方式。
关键词:
教师 道德认同 叙事建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次林
青少年道德风貌既是我国道德发展现状的映照,也是我国未来道德主流的决定性力量。学校德育要体现针对性,就要认真了解青少年的道德风貌,并在德育要求与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之间保持一种适应性关系。尤其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及时对青少年道德风貌做调查研究更有利于"记载"这个群体的道德发展历程,研判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规律,并对青少年道德风貌予以客观评判。而学校德育测评正是对青少年学生道德风貌进行的测查和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所谓叙事德育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我建构的一种学校德育模式。叙事德育模式不仅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其内心自主建构起道德的美好世界,而且致力于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建构美德,收获幸福。"师生幸福"是叙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叙事德育模式的建构为实质性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实效低下"问题提供了好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叙事德育模式 叙事化改造 德育实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何蓉 朱小蔓
本研究从全人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提出基础、意义和内涵、并对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做了具体区分,在对其意义、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对于学校德育改善的促进。教师道德敏感性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需求(外显的或内隐的)做出必要反应的一种重要特质或能力,是学生生命和教师生命成长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石。在以师生关系为依托的、以教师行为的自我调控为依托的德育中,教师需要通过道德敏感性了解学生需求、把握教学进程并给予及时的适切的反应,以抓住教育契机、促进教学民主,超越德育或教育的表面效果,以抵达真实的德育对于学生心灵的触及,从而达到对于学校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回顾文化以及组织文化的理论探索,可以发现,只有在组织的活动事实中寻找文化,理解组织活动的精神动力,才可以避免文化定义争论所产生的无从把握组织文化的尴尬状况,由此,通过教育叙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便成了学校工作者实施文化建构的合适途径。与此同时,这一途径还可以深化校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增强学校的精神凝聚力创设探作平台。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紫薇 方维保
作家魏微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叙述特征和伦理表达方式。在她的小说中常有固定的关系模式——老夫少妻或姐弟模式,而透过这两种不对称的两性关系,作家细致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和消费社会对浪漫主义时代之良善的道德品质的侵蚀和消磨。在情节营构上,魏微总是习惯于在叙述中设置“重逢”的桥段,包括与故人重逢、与故乡重逢两种形式。这些重逢故事通过小说主人公对待重逢的前后不同的心态和感受,消解了浪漫主义时代对故人、故乡的乌托邦想象。当“重逢”叙述被作家置于故事的高潮或收尾的时候,人物最终能够在素净平淡的情感基调中完成对日常的言说,生发出宁静悠远的美感。
关键词:
魏微 主题模式 重逢叙述 情感张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贤君 李明汉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结构、社会文化、教育和道德等方面的急剧变化,给学校德育带来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困惑。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目前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则是有效地实施德育的基础。 本文根据1993年4月间,广州教科所德育研究室对广州市所属的市区、经济较发达的番禺、经济较落后的从化三个地区,15所不同层次的普通中学,2400多名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