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8)
- 2023(6163)
- 2022(5296)
- 2021(5011)
- 2020(4121)
- 2019(9528)
- 2018(9433)
- 2017(19887)
- 2016(10628)
- 2015(12064)
- 2014(12198)
- 2013(12213)
- 2012(11717)
- 2011(11103)
- 2010(11363)
- 2009(11127)
- 2008(11090)
- 2007(10306)
- 2006(9538)
- 2005(8884)
- 学科
- 济(46777)
- 经济(46726)
- 管理(32871)
- 业(30861)
- 企(23905)
- 企业(23905)
- 方法(20116)
- 数学(17921)
- 数学方法(17738)
- 中国(15734)
- 农(14062)
- 财(13742)
- 贸(12289)
- 贸易(12281)
- 制(12233)
- 易(12050)
- 银(10682)
- 银行(10679)
- 行(10332)
- 策(9721)
- 业经(9675)
- 融(9225)
- 金融(9224)
- 农业(8485)
- 税(8411)
- 税收(7997)
- 收(7941)
- 学(7704)
- 地方(7404)
- 及其(7382)
- 机构
- 大学(167019)
- 学院(166571)
- 济(76841)
- 经济(75272)
- 管理(62363)
- 研究(55204)
- 理学(52189)
- 理学院(51678)
- 管理学(51056)
- 管理学院(50723)
- 中国(45688)
- 财(41167)
- 京(34369)
- 财经(31718)
- 科学(28809)
- 经(28634)
- 所(27675)
- 江(25594)
- 经济学(24887)
- 中心(24829)
- 研究所(24196)
- 财经大学(23347)
- 北京(22587)
- 经济学院(22553)
- 范(22359)
- 师范(22261)
- 州(20839)
- 农(20332)
- 院(19066)
- 业大(17847)
- 基金
- 项目(93719)
- 科学(74497)
- 研究(74182)
- 基金(68556)
- 家(57123)
- 国家(56617)
- 科学基金(48489)
- 社会(48377)
- 社会科(46063)
- 社会科学(46055)
- 省(34687)
- 基金项目(34606)
- 教育(34545)
- 编号(30957)
- 划(29735)
- 资助(29569)
- 自然(28080)
- 成果(27573)
- 自然科(27383)
- 自然科学(27376)
- 自然科学基金(26903)
- 部(22674)
- 课题(21772)
- 重点(20614)
- 发(20434)
- 教育部(20130)
- 性(19957)
- 国家社会(19892)
- 人文(19618)
- 创(18882)
共检索到265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秋生
(一) 货币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中的作用增强,但政策效应却趋于下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因素的强化,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力趋于加强。从1979年以来的情况看,国家在控制社会总需求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1979-1982年期间,国家控制通货膨胀主要依靠的是财政和银行的双紧政策。但是最近几年,国家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曲迎波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依托,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国之重器。近年来,适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构建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的迫切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全方位推进货币政策转型与创新,包括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目标导向、坚定奉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疏通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等,在有效提升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宏观调控 转型与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翀
在2008-2009年我国发生经济收缩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有力地抵御了经济收缩,但也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2010年的通货膨胀。在2010-2011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收缩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通货膨胀,但没有解决成本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还造成了信贷紧缺和经济收缩的压力。近年宏观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存在力度过大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建立新的宏观货币政策规则,即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和利率水平,使货币供给和利率随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的差额,以及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欧阳昌朋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处于趋紧的稳健常态。通过对200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状况和货币政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货币政策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并预测2011年趋紧货币政策将延续到下半年,国民经济将在波动中呈现逐步回落之势,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实证分析 走势预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段军山 赵明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也发生了不小的调整。这种调整是适当的,也是必要的。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和调节情况看,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发展方向、职能分工和选择搭配等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平 王霞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瑞琪
本文以货币错配理论为基础,研究2004年以来我国外部经济失衡问题。借助公布的IIP数据及估算,对我国货币错配总量状况,以及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货币错配程度进行了量化检验。运用多元回归和状态空间模型,发现贸易结构和汇率制度是影响我国货币错配的主要经济变量,官方和私人部门货币错配除了受到长期经济趋势的影响外,还与汇率波动、利差变化等周期波动因素有关。消除货币错配关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组合,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思路,加快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调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将外汇资源藏汇于民,加强资本流动...
关键词:
外部经济不平衡 货币错配 官方和私人部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晨铖 李文军
本文基于VECM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对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缺乏显著的抑制作用。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GDP的止跌回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助长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调整货币政策,注意通货膨胀的风险,防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 物价水平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红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日益深刻,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紧密。股票市场的发展迫切要求货币政策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动,而股票市场本身又积极地传导着货币政策。我们应改革货币政策运行体系和股票市场运行机制,以提高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贾春新
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受制于现行经济与货币管理体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定量的互换关系。近年来,我国货币调控实际上采取的是被动权变方式,是非理性的,它造成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高成本。我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强烈的内生性,但内生的特点又与西方经济有许多不同。改革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对抗性因素正在逐步增多。货币调控走向理性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但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逐步增强。当前,应寻求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贯性,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严格投资规模控制,使货币供给稳定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袁仕陈 范明
中国央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普遍的观点是,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严重削弱了中国央行控制货币的能力。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递归法,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尽管国际资本对央行净国内资产的抵消系数高达-1.014,但央行的冲销系数也达到了-0.985,这意味着货币供给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甚微。对广义货币的检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货币供给主要源于央行的国内信贷而非国际资本。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骏
论货币政策周骏(一)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总称,它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指导货币供应和信贷活动的准则。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贾春新
一、几个货币政策理论问题的新解说 1.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再争论吗? 可以说,有关货币政策的一切理论架构,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从西方货币理论中引进,并加以中国化的。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在改革初期,由于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规模有限,低工资低就业又是中国经济的一贯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便被很自然地确定为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其后不久,理论上关于纸币流通条件下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争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显性化,使许多的经济学者坚称稳定货币才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政府的政策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运洪
论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肖运洪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共同遇到的一种现象。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出现了通货膨胀。从1989年到199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8.8%、1巳0%、3.1%、3.4...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雪苓
20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往往是和信息技术、股市与美联储联系在一起的,只是从90年代后期以来,货币政策调控开始面临许多异于传统的怪现象。在商品、货币和信息并存的社会里,信息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但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它潜在于货币之中,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经济及其波动;而在信息时代,当新的货币形态和价值尺度开始出现、但又还没有建立起基于相应的价值标准的货币制度时,原有的经济管理概念和手段面临巨大的挑战是必然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