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93)
2023(3208)
2022(2854)
2021(2700)
2020(2255)
2019(5337)
2018(5330)
2017(10088)
2016(5854)
2015(6492)
2014(6547)
2013(6561)
2012(6446)
2011(6232)
2010(6483)
2009(6167)
2008(6391)
2007(5932)
2006(5616)
2005(5148)
作者
(18947)
(16440)
(15952)
(15163)
(10333)
(7780)
(7067)
(6285)
(6097)
(6040)
(5731)
(5655)
(5522)
(5291)
(5174)
(4905)
(4794)
(4716)
(4708)
(4586)
(4368)
(4137)
(3967)
(3915)
(3756)
(3641)
(3636)
(3455)
(3385)
(3336)
学科
(27545)
经济(27508)
(17437)
管理(13200)
(12436)
(10599)
企业(10599)
农业(9290)
方法(9257)
(8679)
地方(8367)
数学(7262)
数学方法(7121)
中国(6938)
业经(5637)
(5616)
(5176)
理论(5112)
(4791)
地方经济(4743)
教育(4414)
(4263)
(4123)
金融(4119)
(3956)
贸易(3953)
收入(3912)
(3747)
(3694)
劳动(3689)
机构
大学(100120)
学院(95995)
研究(36771)
(36035)
经济(35329)
管理(31655)
理学(26941)
理学院(26470)
中国(25814)
管理学(25800)
管理学院(25622)
科学(24194)
(21424)
(20066)
(19719)
研究所(18404)
(17535)
(17236)
师范(17105)
(15776)
中心(15679)
农业(15226)
业大(14880)
财经(13974)
师范大学(13956)
北京(13425)
(12785)
(12516)
(11948)
科学院(11741)
基金
项目(60778)
科学(47433)
基金(44472)
研究(44271)
(39751)
国家(39326)
科学基金(32128)
社会(28046)
社会科(26366)
社会科学(26355)
基金项目(23802)
(22413)
教育(20268)
自然(20226)
(20117)
自然科(19733)
自然科学(19723)
自然科学基金(19386)
编号(18187)
资助(17418)
成果(17304)
重点(14081)
(13833)
(13531)
课题(12504)
国家社会(11901)
(11795)
教育部(11679)
(11533)
科研(11373)
期刊
(45622)
经济(45622)
研究(30893)
学报(20476)
(19668)
中国(19005)
科学(17561)
大学(14964)
学学(13513)
(13200)
农业(12927)
教育(12644)
管理(10555)
图书(8811)
财经(8203)
(7394)
金融(7394)
(7119)
书馆(6856)
图书馆(6856)
业经(6852)
问题(6703)
(6669)
技术(6425)
(5941)
经济研究(5780)
(5304)
论坛(5304)
资源(5267)
业大(4991)
共检索到149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有  孙春日  
有关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起于上个世纪初期,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有诸多高质量成果问世,但就地域特点而言,对近代东北移民尤其是汉族移民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侧重对历史的叙述及移民形态的研究。因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汉族移民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对近代以来通过"遣戍""移民实边"和"闯关东"等方式来到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交融等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从而补充、深化近代东北汉族移民问题的研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荣国  
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王荣国两晋福建出现了佛教寺院。福建佛教届汉传佛教系统,不言而喻,汉传佛教信仰的基本信徒是汉族民众。汉族本非福建的固有民族,而是从外部迁徙入闽并发展起来的。汉至两晋时期,北方不断有汉族移民入闽。所以对“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进行...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  
伪满14年期间,日本策划并实施了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其政策是通过“移民计划大纲”、派遣“试验移民”及“百万户移民计划”来进行的。日本移民政策的形成过程、各种类型的移民活动及通过国家与民间的管理机构对进入中国东北移民的管理,是为了把日本移民组织成武装集团,监视和镇压当地人民,以达到其长期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衣保中,林莎  
清末以来 ,随着东北地区的弛禁开放和大规模开发 ,迅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成为我国工业化进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清末弛禁放荒中东北地区开始的工业化进程 ,民国时期主要体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速发展 ,伪满时期则呈现为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在各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较快 ,在一定时期内居全国领先地位 ,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宁  曲东  陈新平  张福锁  范明生  
采用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计算方法,对东北地区土壤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及其对面源污染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田化肥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种植区间化肥投入差异较大;氮、磷肥用量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磷平衡空间差异的直接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由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均由建国初期的亏缺转为盈余,赢余量呈现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差异较大。与80年代相比,2002年由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总氮平衡和总磷平衡进入水体环境的氮、磷负荷均有所增加,各省农田进入水体环境氮、磷负荷的升高幅度分别为:辽宁,氮负荷29%,磷负荷3%;吉林,氮负荷93%,磷负荷229%...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衣保中  
民初以来 ,朝鲜移民大规模流入与朝鲜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潮。到 1930年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已经增至 6 0 7119人 ,朝鲜移民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北各地 ,并在延边地区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反动殖民统治迫使大批朝鲜人民流亡国外 ,而民国政府在东北大力实行丈放官荒和促垦政策为朝鲜移民的迁入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和广阔的地域空间。与此同时 ,东北地区经营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劳动力雇佣的自由化和劳动力的商品化 ,使东北地区强化了对外来移民的收容力 ,从而为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定居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秀梅  郝华  
东北地区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随之改变,失去了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景彦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邱高兴  
近代日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分为伪满成立前后两个时期。伪满成立前,日本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以"开教"为主,即以建立传播的根据地和设立分支机构为主。伪满成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除了各宗派寺院开设的地域进一步拓展外,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称谓也改为"满洲国",来配合日本政府对伪满的扶植。日本佛教在东北的传教区域扩大到了关东厅所辖区之外的整个东北地区。日本佛教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地区的积极传教,除了佛教宗派自身发展的需求外,也是日本佛教扭曲的战争观推动的结果。日本佛教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以及七七事变后在全中国范围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不可回避的战争责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广义  
近代东北地区地权发生两次重大转变:晚清,经历了旗地转变为民地,官有转变为私有土地的过程;民国,经历了土地集中到分散的演变。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前提条件。两次重大的地权演变,地权的集散程度共同规定着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的商品买卖贯穿着整个过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军  
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也在不断地嬗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合理流动,对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影响巨大。本文以美国为例,对美国移民的经济背景及对美国经济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外来移民对美国长期保持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并结合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科技人才短缺的现状,提出对我国开发西部引进人才的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大任  
近代东北地区由定期市和常市共同构成了其基层市场网络。尽管定期市在东北南部部分地区较为活跃,但是东北大部分地区镇级市场却是以常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交易周期呈现出较强季节性,农民更倾向于与商铺之间建立直接而固定的交易关系,因而导致定期市中集期的影响力相对十分微弱。很多定期市在农产品上市的活跃期改为常市交易,也有一些市场中出现了定期集市和常市并存、定期市职能特化为固定几种商品交易的情况。另外,与关内的定期市市场网络截然不同,集期对近代东北乡村市场共同体结构基本没有影响。该地区市场网络并非如关内华北地区那样,在不同集期的影响下形成社会关系网状交织的市场共同体结构,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更趋向于是由当地农民与店铺之间的人情交易网络和依托大车运输体系的信息交流网络共同组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罗爱玲  
在全球化的今天,移民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和广泛。从经济角度来看,高素质的移民给移民接受国带去了宝贵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如果接受国措施得当,这笔人力资本会迅速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20世纪80~90年代移民以色列的前苏联犹太人为例,对上述观点作出具体分析与阐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丽华  何军  韩福文  
基于文物保护单位的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实地调研方法,从历史时期、空间格局、产业类型和社会属性四个维度对东北近代工业遗产进行分析。认为东北近代工业遗产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东北地区的经济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打上了鲜明的殖民烙印,体现了东北人民伟大的民族抗争精神和创业创新精神,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普遍价值,并为东北近代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