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9)
- 2023(9464)
- 2022(8005)
- 2021(7388)
- 2020(6169)
- 2019(14292)
- 2018(14014)
- 2017(26914)
- 2016(14040)
- 2015(16054)
- 2014(16026)
- 2013(15570)
- 2012(14428)
- 2011(13093)
- 2010(13372)
- 2009(13171)
- 2008(12201)
- 2007(10671)
- 2006(9421)
- 2005(8594)
- 学科
- 济(55694)
- 经济(55603)
- 管理(46044)
- 业(40230)
- 企(34573)
- 企业(34573)
- 贸(20808)
- 贸易(20797)
- 方法(20476)
- 易(20115)
- 财(17135)
- 数学(16166)
- 数学方法(15973)
- 制(15821)
- 农(15319)
- 中国(15042)
- 业经(13992)
- 地方(13417)
- 体(11168)
- 融(11086)
- 金融(11081)
- 理论(10590)
- 务(10484)
- 财务(10453)
- 财务管理(10430)
- 学(10371)
- 银(9957)
- 银行(9950)
- 企业财务(9700)
- 行(9520)
- 机构
- 大学(205632)
- 学院(204171)
- 济(87314)
- 经济(85495)
- 管理(75581)
- 研究(67447)
- 理学(64428)
- 理学院(63664)
- 管理学(62834)
- 管理学院(62410)
- 中国(50903)
- 财(43845)
- 京(42069)
- 科学(37235)
- 财经(34229)
- 所(32306)
- 江(31143)
- 经(30789)
- 中心(30726)
- 范(28620)
- 研究所(28603)
- 师范(28431)
- 经济学(27669)
- 农(26510)
- 北京(25793)
- 业大(25378)
- 财经大学(25264)
- 州(24950)
- 经济学院(24866)
- 院(24793)
- 基金
- 项目(131905)
- 科学(104665)
- 研究(101955)
- 基金(96360)
- 家(82062)
- 国家(81348)
- 科学基金(70284)
- 社会(66544)
- 社会科(63068)
- 社会科学(63055)
- 基金项目(51100)
- 省(50321)
- 教育(46782)
- 自然(42609)
- 划(42335)
- 自然科(41577)
- 编号(41570)
- 自然科学(41570)
- 自然科学基金(40811)
- 资助(37665)
- 成果(35249)
- 制(30692)
- 部(30221)
- 重点(29794)
- 课题(29085)
- 发(28428)
- 创(27960)
- 国家社会(27797)
- 教育部(26841)
- 性(26663)
共检索到316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发根
一些研究者认为,"五口通商"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该文指出,相较于上海的外贸增长,至太平天国初期,广州依然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太平天国战争打破了传统贸易格局,以广州为进出口口岸的东南地区逐渐取道上海;同时,人口和商业开始向相对安定的条约口岸上海大规模集聚,上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1861年汉口和九江开埠后,广州逐渐失去了其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广阔腹地;而上海取而代之,借助长江流域的丰富物产、繁盛人口和便利交通等优势,形成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
关键词:
上海与广州 通商口岸制度 对外贸易中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孙玉琴
鸦片战争后 ,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重心 ,进而发展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这一地位的形成既缘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又与其相对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密切相关。
关键词:
贸易重心 制度创新 传统势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跃 董烈刚 陈红兵
近代对外贸易将中国传统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围,茶叶是其中最主要的商品之一。结合近代华茶对外贸易的历史过程,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考察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对华茶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外茶叶贸易中,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洋行与茶栈等中间商共同主导构建了近代华茶对外贸易制度。该制度保障了中间商对贸易的垄断和利益的实现,却阻碍了近代华茶贸易及茶业的发展。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和政府无力对此贸易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致使近代华茶贸易转型与茶业发展更加困难。文章的计量分析也支持了洋行、茶栈主导构建的贸易制度对华茶衰落最具解释力的结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反思,能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志阳
近代上海是在白银通货短缺的货币环境中崛起的,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上海崛起的货币因素。本文以白银通货为中心线索,论述了上海开埠初期“以货易货”的外贸交易制度,使得上海不仅成为丝茶等土货出口的集散地,也成为棉布等洋货进口的集散地。以上海钱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信用体系,缓解了白银短缺对于贸易扩展的阻碍,同时使得进出口商品在上海的集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上海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贸总汇”之地。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夏斯云
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经历了起步、形成、巩固3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对外贸易传统、专门人才和贸易主体的"集聚效应"、内外贸易的一体运作带来的两个市场资源集中配置、完善健全的服务体系和适于创业的社会环境等。对外贸易推动了近代上海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使上海成为全国的商品集散地、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工业中心。今天上海重建国际贸易中心,必须要有内外贸易的共同发展;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与周边城市群建立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要有相关行业的均衡发展;要有开放的促进贸易的社会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
近代 上海 国际贸易中心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1927—1936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政府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但制度变迁的滞后性,阻碍了贸易的大发展,对工业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局限。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对外贸易 工业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晋文
本文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13-1926年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和进出口商品结构,并对该时期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应该肯定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近代化的一小步,但总体而言,仍是畸形的发展,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北京政府 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孟勐珺
我国边境陆路口岸是新时期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边境陆路口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位优势日渐显现,能够较好地串联对方国家市场需求,便利金融结算。然而这些优势尚未推动边境陆路口岸的贸易走向繁荣,究其原因就在于陆路口岸对外贸易形式是"一对一",加上地缘政治敏感、贸易结构失衡以及口岸本身体制机制不顺,导致其对外贸易优势难以得到完全发挥。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要以口岸为纽带,提升区域性合作组织的经济功能;改进贸易结构,强化各方贸易利益的平衡;完善口岸贸易保障体系,构建双方口岸贸易对等机制;提升口岸贸易政策支持力度,理顺口岸建设的体制机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红 卢现祥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40年。我国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走向有选择的制度性开放,再到全面制度性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制度也跟随对外开放的步伐,由数量控制型制度走向规制型制度,再到中性开放型制度阶段。以开放促发展、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行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坚持国际化、法制化方向改革对外贸易制度是我国对外开放及对外贸易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进入到完善中性开放型贸易制度阶段,还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内统一市场和法制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竞争秩序和营商环境,以及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游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全新区域单元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反映国家外贸水平;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又是城市群外贸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观察各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建立空间权值矩阵,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检验,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呈现较好集聚和辐射效应,中西部内陆地区效应并不明显,并明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布局应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游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全新区域单元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反映国家外贸水平;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又是城市群外贸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观察各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建立空间权值矩阵,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检验,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呈现较好集聚和辐射效应,中西部内陆地区效应并不明显,并明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布局应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娄向哲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之关系──以民初中国对日贸易为中心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娄向哲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本文拟以民初中国对日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也包括工业发展阶段之间关系为中心,进行初步探讨。(一)...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袁明照 郭丙合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思想是在面对被动屈辱的现实、反思传统观念和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重商主义直接处于贸易差额论阶段,要求清政府赋予商民自由经营权,实施扶商、护商的政策。自由贸易思想其实是一个拿来主义的理论工具,承担着同重商主义一样的历史使命,即呼吁商权。在孙中山的理想中,国内经济的充分商权、自由竞争和对外贸易的适度保护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当时经济的真实愿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林吉双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制度原因是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发展战略过于单一,推进对外贸易数量型增长的制度供给过剩、质量型增长的制度供给缺失,受财政分税制和官员升迁的唯GDP论的制约和影响,又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出口贸易数量型增长产生了超强的路径依赖,而国家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举措也因相关制度存在缺陷收效甚微。因此,只有从制度的完善和不断创新入手,才能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增长方式 制度解析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冯德连
加入WTO后,中国应该采取适度保护的自由贸易制度。这一制度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由贸易为主体。当代国际市场具有垄断竞争和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主的特征,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的工业产品。国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