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5)
- 2023(14912)
- 2022(12338)
- 2021(11346)
- 2020(9449)
- 2019(21316)
- 2018(21030)
- 2017(40735)
- 2016(22166)
- 2015(24836)
- 2014(24556)
- 2013(24644)
- 2012(23043)
- 2011(20601)
- 2010(21554)
- 2009(20613)
- 2008(20985)
- 2007(19649)
- 2006(17988)
- 2005(16942)
- 学科
- 济(103883)
- 经济(103772)
- 业(97800)
- 企(89459)
- 企业(89459)
- 管理(84841)
- 方法(39040)
- 财(36237)
- 业经(33443)
- 中国(31013)
- 农(29855)
- 数学(29624)
- 数学方法(29420)
- 务(26762)
- 财务(26731)
- 财务管理(26692)
- 企业财务(25473)
- 制(24479)
- 技术(23032)
- 地方(23019)
- 农业(21085)
- 理论(18624)
- 策(18605)
- 银(18481)
- 银行(18453)
- 贸(18037)
- 贸易(18014)
- 行(17780)
- 体(17761)
- 和(17739)
- 机构
- 学院(328248)
- 大学(323191)
- 济(142106)
- 经济(139285)
- 管理(129731)
- 理学(108732)
- 理学院(107665)
- 管理学(106501)
- 研究(106190)
- 管理学院(105863)
- 中国(86853)
- 财(73205)
- 京(68539)
- 科学(57887)
- 财经(56063)
- 江(53207)
- 所(53178)
- 经(50512)
- 中心(47888)
- 农(46771)
- 研究所(46425)
- 北京(44456)
- 州(42774)
- 经济学(42240)
- 范(41265)
- 财经大学(40993)
- 师范(40942)
- 业大(39781)
- 商学(38122)
- 经济学院(37926)
- 基金
- 项目(192427)
- 科学(153810)
- 研究(149792)
- 基金(138276)
- 家(116806)
- 国家(115628)
- 科学基金(101266)
- 社会(96894)
- 社会科(92028)
- 社会科学(92005)
- 省(77129)
- 基金项目(72493)
- 教育(68593)
- 划(62868)
- 编号(61320)
- 自然(61269)
- 自然科(59891)
- 自然科学(59872)
- 自然科学基金(58896)
- 资助(55641)
- 成果(51160)
- 发(46104)
- 创(45727)
- 部(43411)
- 课题(43213)
- 重点(42913)
- 创新(41715)
- 业(41356)
- 国家社会(39290)
- 性(39087)
- 期刊
- 济(175394)
- 经济(175394)
- 研究(108845)
- 中国(73089)
- 财(62885)
- 管理(57871)
- 农(44625)
- 教育(40175)
- 科学(40018)
- 学报(39929)
- 融(39065)
- 金融(39065)
- 大学(32060)
- 技术(31700)
- 农业(30205)
- 业经(30121)
- 财经(30005)
- 学学(29772)
- 经济研究(27130)
- 经(25930)
- 问题(22873)
- 贸(19839)
- 技术经济(19760)
- 业(18596)
- 国际(17791)
- 商业(17167)
- 财会(17156)
- 现代(17154)
- 经济管理(16280)
- 会计(16177)
共检索到533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蔡悦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文章论述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在我国的扩张与实施的内涵,指出了跨国公司日益增加在华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并且就我国企业如何学习借鉴跨国公司本土化研发投资经验,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研发 投资 企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宏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创新已成为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中外创新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限制与封锁,跨国公司在技术输出、转让、专利、抑制技术外溢等方面实行了一些新战略。中国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原有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已成为发展瓶颈;用市场和金钱换不回、买不到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加强系统整合,提升产业层级,构建核心竞争力,创建自主品牌,才是唯一出路。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国企业 自主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昊 陈柳
跨国公司进行研发活动是在华跨国公司的一个新动向,同时,党中央在当前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文章分析了在华跨国公司研发对我国自主创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如何引导跨国公司行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主创新 研发 跨国公司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建文
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使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本地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使本地企业在“干中学”、“出口中学”过程中,吸纳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获得能力提升。我国企业要积极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通过广泛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技术溢出 创新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盛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一些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一改以往将研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冯鹏程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实质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研发资源。其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处于其整体"技术研发链"上的低端。因而,要加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贸易结构,以及打造国家创新体系,如果单纯依赖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根本不可能实现,依靠自主创新才是最终出路。
关键词:
研发国际化 贸易结构 自主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勤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广科
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知识扩张能力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人力资本的知识扩张能力由知识的需求、收入、学习和替代等效应决定,并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漓高 沈洊
本文考察了全球汽车产业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产业竞争中的投资策略, 结合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指出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
汽车产业 跨国公司 中国 技术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蔡悦
吸引、利用外资对我国的研发投资是我国利用跨国公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探讨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研发投资的特点,提出在现实条件下如何积极、有效地吸收、利用好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研发投资。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国外直接投资 研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学国 梅冰青
在阐述本土代工企业知识转移的基础上,提出本土代工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和相关理论假设。结果表明:代工企业员工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其自主创新的实现有正向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意愿对代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影响不显著,代工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知识距离对代工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新产品导入 自主创新 知识转移 跨国公司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自新
我国加入WTO后 ,一些跨国公司加快与我国民营企业集团的合作。本文以跨国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为视角 ,对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如何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 ,借跨国公司之力提升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经营理念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先明 王达政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1986-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之间不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正面的,而是负面的,即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这意味着,要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依赖跨国公司。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研发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获得核心技术。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自主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美娜 夏温平
数字技术发展促成数字平台这一全新组织的出现,它是数字服务创新与提供的载体,更是数字企业间构成数字生态系统的核心。文章基于2011~2020年数字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层面数据,从平台型数字企业集聚角度研究数字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进入与扩张决定因素。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地区)的平台型数字企业集聚显著提高"后来者"新进入和扩张的投资概率;随着数字企业在东道国(地区)的投资深化,上述正效应有所弱化,但东道国(地区)数字市场发展是持续引资的补充机制;工具变量估计等检验结果证实上述结果稳健,东道国(地区)既有的平台型数字企业与其他数字企业的竞合关系解释了以上关联。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同源母国的平台型数字企业集聚相较于同源母国的引资作用更大;平台型数字企业集聚对非平台型"后来者"相较于平台型的引资作用更大;在强制执行合约的法律成本更低、沟通成本更低、市场规模更大的东道国(地区),平台型数字企业集聚的引资作用更大。文章的结论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从投资国视角来看,可以为理解中国数字企业对外投资中东道国(地区)既有平台型数字企业的正向作用以及发生条件提供微观证据,为政策层面引导中国数字企业对外投资的空间去向提供决策参考;从引资国视角来看,有助于理解促进平台型数字企业集聚对中国引导数字跨国公司投资流向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发展壮大本国数字市场的重要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许春燕 潘福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