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03)
2023(3143)
2022(2694)
2021(2450)
2020(2079)
2019(4600)
2018(4635)
2017(9442)
2016(5082)
2015(5604)
2014(5530)
2013(5641)
2012(5237)
2011(4686)
2010(4763)
2009(4758)
2008(4822)
2007(4790)
2006(4346)
2005(3828)
作者
(13933)
(11707)
(11222)
(10925)
(7303)
(5452)
(5301)
(4447)
(4291)
(4258)
(4066)
(3824)
(3747)
(3722)
(3533)
(3475)
(3419)
(3368)
(3225)
(3097)
(2899)
(2850)
(2764)
(2677)
(2647)
(2628)
(2504)
(2353)
(2278)
(2236)
学科
(22750)
经济(22609)
(17742)
管理(16876)
(15924)
企业(15924)
方法(11214)
(8200)
中国(7740)
(7348)
理论(7309)
数学(7248)
数学方法(7202)
业经(6728)
(6056)
(6042)
财务(6030)
财务管理(6026)
企业财务(5850)
(5467)
劳动(5449)
(5396)
农业(4806)
(4524)
教育(4460)
经济理论(4221)
社会(4004)
企业经济(3967)
(3368)
贸易(3367)
机构
大学(80220)
学院(77874)
(32166)
经济(31567)
管理(28890)
理学(24689)
理学院(24424)
管理学(24056)
管理学院(23890)
研究(23742)
中国(18011)
(17424)
(16344)
财经(14000)
科学(13011)
(12609)
(12268)
师范(12223)
(12022)
(11659)
经济学(10516)
中心(10389)
北京(10330)
财经大学(10299)
研究所(10233)
师范大学(9930)
(9442)
经济学院(9323)
(8983)
业大(8440)
基金
项目(45801)
科学(37053)
研究(36150)
基金(34530)
(28668)
国家(28358)
社会(26389)
科学基金(24928)
社会科(23693)
社会科学(23681)
基金项目(17830)
教育(17407)
(16735)
编号(15057)
自然(14321)
(14238)
自然科(13997)
自然科学(13995)
资助(13860)
成果(13806)
自然科学基金(13792)
(11208)
国家社会(10508)
教育部(10289)
人文(10086)
课题(10008)
重点(10007)
(9858)
项目编号(9681)
社科(9199)
期刊
(38987)
经济(38987)
研究(26678)
中国(16916)
(16163)
学报(11977)
教育(11431)
管理(10776)
科学(10516)
大学(9792)
财经(9025)
学学(8976)
(8671)
(7754)
(6477)
金融(6477)
经济研究(5966)
业经(5697)
技术(5316)
农业(5298)
问题(5294)
图书(4834)
(4366)
社会(3981)
财会(3904)
(3857)
理论(3749)
书馆(3707)
图书馆(3707)
技术经济(3633)
共检索到121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海鸿  哈莹霜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若干出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应重新审视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论界已形成高度统一认识的传统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本质不是剩余价值,而是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解释不仅能回答传统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能合理阐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剥削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悖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社会劳动价值论”的生产资料创造剩余价值论应被否定。因为它误解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体系——误解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理论 ,误解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本质论 ,误解了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理论 ,放弃了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既然生产资料剩余价值论误解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放弃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就不能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生产资料剩余价值论者还否定了马克思发现理论 ,将其说成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所作的推理。这种看法误解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忽视了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宣恭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吴宣恭有位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同志,近来转而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主要是创造剩余价值。这位同志讲了许多话,不但达不到他所要论证的结论,反而暴露了他不仅没有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而且也同剩余价值论相离甚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戴为民  
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被描述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而且主要来源于劳动者的创新性劳动。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创新性劳动呢?首先,在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的今天,生产活动呈现出非物质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产品的轻型化,生产过程的软件应用程度提高,智力和知识等非物质因素重要性凸现。这种非物质化趋势表明智力和知识、信息等人的因素在生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小彬  
剩余价值是一个以剩余产品为尺度 ,评价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合理性 ,进而规范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范畴。决定一般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劳动支出总量 ;决定超额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个别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幅度和与先进劳动生产率相关联的劳动支出总量。一般剩余价值水平及其变动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平均知识水平、知识含量及其变动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则在于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分布。必须保护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并承认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炳豫  
文章主要讨论了在生产活动中担任"领头羊"角色的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商品生产的诸多新变化,其中包括劳动资料、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后续探究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理解。最后,文章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归来之道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共享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广宇  
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两个隐含假定之上的:一是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固定,一是部门间没有资本流动,这两个假定把模型限制在历史的一个横截面上。而价值转形问题,其实质是解释价值规律从简单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演进。因此,只有取消这两个假定,把价值转形问题放在生产力进步、资本跨部门流动的历史进程的背景下,才能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在这个生产力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超额剩余价值是最核心的概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丽云  谢元态  
当今时代,企业越来越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改善等手段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文章以制造业为例探讨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机制。在界定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为阐述动力机制循环往复的客观过程,运用了相关模型描述企业内部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动力产生、方法实施、目标实现、效应循环四个阶段性环节,并从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的科技支持系统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对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作进一步解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华山  
试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陈华山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吗?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而言,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运用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是否一定会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呢?社会主义剩余...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晓飞  
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起初的学者认为剩余价值产生在流通领域,后来重农学派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环节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一转移对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为其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马克思更是把这一理论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使剩余价值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上,从价值、价值量和使用价值入手,以泥瓦工工资到底应该是多少讨论研究了剩余价值及生产过剩,提出了价值溢价概念,并得出结论:即使消灭了工厂主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剥削,企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腾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因此 ,并非只有劳动力才有获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 ,其他要素都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在获得工资、利息、地租等必要价值补偿后 ,都可依据其要素贡献份额分享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不是因为其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而遭非议 ,而是因资本剥夺了劳动力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而遭非议 ,因此 ,判定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 ,关键看其要素红利是否与其要素贡献相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