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2)
2023(6307)
2022(4913)
2021(4324)
2020(3841)
2019(8369)
2018(8255)
2017(16132)
2016(8673)
2015(9597)
2014(9450)
2013(9576)
2012(8518)
2011(7324)
2010(7761)
2009(7720)
2008(8115)
2007(7696)
2006(6832)
2005(6523)
作者
(24689)
(20771)
(20462)
(19196)
(13414)
(9739)
(9163)
(7817)
(7705)
(7626)
(7056)
(7023)
(6933)
(6603)
(6401)
(6128)
(6098)
(6012)
(5886)
(5807)
(5152)
(5103)
(5001)
(4903)
(4666)
(4647)
(4611)
(4461)
(4091)
(3887)
学科
(68187)
(66099)
企业(66099)
管理(48105)
(45129)
经济(45066)
业经(23749)
(20499)
方法(18150)
(17512)
(17401)
财务(17392)
财务管理(17377)
企业财务(16442)
技术(14369)
农业(13635)
(12194)
企业经济(11850)
(10976)
理论(10720)
数学(10689)
(10670)
经营(10649)
数学方法(10615)
(10340)
技术管理(9810)
(9354)
决策(8656)
中国(8565)
体制(8508)
机构
学院(138079)
大学(131316)
(61043)
经济(60115)
管理(59371)
理学(50175)
理学院(49809)
管理学(49421)
管理学院(49158)
研究(37006)
中国(32562)
(31323)
(26578)
财经(24308)
(22866)
(21868)
(21608)
科学(19960)
商学(18762)
商学院(18617)
(18257)
(17888)
经济学(17661)
财经大学(17474)
业大(17005)
农业(16847)
中心(16767)
经济管理(16449)
北京(16412)
经济学院(15925)
基金
项目(79884)
科学(65459)
研究(62394)
基金(59255)
(48963)
国家(48392)
科学基金(44543)
社会(41861)
社会科(39750)
社会科学(39738)
(33054)
基金项目(31251)
教育(27446)
自然(27445)
自然科(26877)
自然科学(26872)
自然科学基金(26490)
(26290)
(25185)
编号(24995)
资助(23266)
(20679)
成果(19452)
创新(18179)
(17930)
(17677)
(17376)
重点(17200)
国家社会(17116)
(16666)
期刊
(76788)
经济(76788)
研究(42497)
(30454)
管理(28357)
中国(24582)
(21699)
科学(16309)
业经(15191)
学报(14956)
农业(14741)
技术(14366)
财经(13930)
(13393)
金融(13393)
大学(12508)
(12116)
学学(12036)
经济研究(11122)
教育(10353)
(10324)
技术经济(10252)
财会(10044)
问题(9852)
现代(8626)
世界(8035)
商业(7953)
会计(7930)
(7547)
经济管理(7300)
共检索到213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吉东  
搞建设需要资金,兴办企业需要资金,企业扩大再生产还是需要资金;资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先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资金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将会是比较长期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适合我国情况的金融调节体系,逐步开辟和发展资金市场,充分发挥银行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指导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使金融方面的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仅就资金的属性和资金市场与企业活力,作点探讨性的论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钟俊  左志方  王成涛  
当前,商业银行传统的"持票生息"模式已无法适应票据业务发展的新形势。由于票据业务模式多样化,市场参与者众多,票据业务在利率决定、交易与盈利模式等方面逐渐接近纯资金业务,资金化运作的特点日渐明显。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票据价格受信贷因素的影响不明显,票据贴现规模对票据价格无显著影响。第二,票据价格受资金因素的影响显著,票据交易的资金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期限错配成为票据交易获取盈利的常态模式。第三,在"钱荒"之后到2014年底的样本期间,各期限的同业拆借资金价格对票据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票据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票据价格的决定因素变得更为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恩德  石璋铭  
住房公积金发展十年来,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住房公积金的基本属性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从住房公积金基本属性的研究出发,分析未来住房公积金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丁明超  
一、问题的提出多年来,经济理论界对折旧基金属性的认识一直存有分岐.争论的一方认为折旧基金仅仅是补偿基金,虽然在行使职能之前折旧基金的使用会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它不是积累资金,不能当做积累资金使用.争论的另一方认为折旧基金不仅是补偿基金,而且它也是积累资金.正确认识折旧基金的属性不但对经济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也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的固定资金已经达到15600多亿元,每年的折旧基金额达1000亿元.如何分割这笔资金,由谁来支配这笔资金,以及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就将取决于对折旧基金属性的认识. 基于对折旧基金属性认识的不同理论观点,我国的折旧基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林熙  
企业活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备的旺盛的生命力。企业活力从企业内部来说,表现为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企业管理组织中,形成高效率的管理运动,发挥强大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活力从企业外部来说,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勇  邓涵中  
现有的企业理论文献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和组织属性,而忽略了企业的交易属性。我们认为,企业不仅是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也是市场交易的缔造者和组织者,后者构成了企业的交易属性。受不同市场形态的影响,企业的交易属性主要表现为交易中介属性和交易平台属性。交易中介属性是企业在单边市场形态下的交易属性,而交易平台属性是企业在多边市场形态下的交易属性。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线上市场更多的是多边市场,企业的交易平台属性成为了网络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企业的交易属性理论可以为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公司战略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带来新的认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勇  邓涵中  
现有的企业理论文献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和组织属性,而忽略了企业的交易属性。我们认为,企业不仅是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也是市场交易的缔造者和组织者,后者构成了企业的交易属性。受不同市场形态的影响,企业的交易属性主要表现为交易中介属性和交易平台属性。交易中介属性是企业在单边市场形态下的交易属性,而交易平台属性是企业在多边市场形态下的交易属性。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线上市场更多的是多边市场,企业的交易平台属性成为了网络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企业的交易属性理论可以为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公司战略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带来新的认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锦剑  
论企业素质及活力的评价与提高宋锦剑加大国企改革步伐,提高企业素质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实行“三改一加强”工作中,首先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其中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评价企业的素质及活力,以确保该活的的活旺,该死的破产、关闭。...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古皿  
论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企业活力评价中若干问题续论古皿一、前言本篇乃拙文《论企业活力评价中的若干问题──兼与理论界同仁们商榷》①(以下简称《论题》)之续篇)。现阶段究竟怎样评价企业活力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呢?笔者以为,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一敏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文章从货币资金保管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资金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俊斐  
当前建筑业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等情况,这都要求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文章主要介绍了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目标,阐述了当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袁卫亮  
经济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戏言,即“国有企业不(借款)搞技术改造是等死,(借款)搞技术改造是找死”。此言虽有几分弄嘲却又颇耐人寻味,不经意间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国有企业已身处尴尬的资金困境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这种在两难之间的痛苦徘徊,表明国有企业已深深陷入一种难于自拔的“资金陷阱”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