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6)
- 2023(10778)
- 2022(9230)
- 2021(8317)
- 2020(7243)
- 2019(16626)
- 2018(16096)
- 2017(30924)
- 2016(17059)
- 2015(19633)
- 2014(19920)
- 2013(20137)
- 2012(19292)
- 2011(17633)
- 2010(18034)
- 2009(17290)
- 2008(17349)
- 2007(16086)
- 2006(14359)
- 2005(13053)
- 学科
- 济(92871)
- 经济(92788)
- 管理(52078)
- 业(46322)
- 企(38118)
- 企业(38118)
- 方法(36482)
- 数学(31986)
- 数学方法(31727)
- 财(31383)
- 中国(22245)
- 地方(22146)
- 农(20113)
- 学(20102)
- 制(17098)
- 业经(16732)
- 务(15659)
- 财务(15636)
- 财务管理(15578)
- 企业财务(14818)
- 地方经济(13725)
- 财政(13692)
- 贸(13225)
- 贸易(13220)
- 农业(13077)
- 银(12764)
- 银行(12725)
- 易(12716)
- 融(12704)
- 金融(12701)
- 机构
- 大学(266450)
- 学院(262796)
- 济(118098)
- 经济(115758)
- 研究(95873)
- 管理(93035)
- 理学(78689)
- 理学院(77741)
- 管理学(76443)
- 管理学院(75956)
- 中国(72412)
- 财(61025)
- 科学(58664)
- 京(56394)
- 所(51293)
- 农(47470)
- 研究所(46049)
- 财经(44681)
- 中心(42253)
- 江(41967)
- 经(40206)
- 业大(38795)
- 经济学(38306)
- 农业(37511)
- 北京(35966)
- 范(34421)
- 经济学院(34253)
- 师范(34047)
- 院(33024)
- 财经大学(32576)
- 基金
- 项目(161861)
- 科学(125189)
- 基金(116644)
- 研究(115801)
- 家(102364)
- 国家(101517)
- 科学基金(84726)
- 社会(74271)
- 社会科(70277)
- 社会科学(70249)
- 省(63068)
- 基金项目(60911)
- 自然(53576)
- 划(53064)
- 教育(53062)
- 自然科(52274)
- 自然科学(52248)
- 自然科学基金(51311)
- 资助(49101)
- 编号(45520)
- 成果(39032)
- 重点(37351)
- 部(36478)
- 发(35893)
- 课题(32630)
- 创(32475)
- 科研(31533)
- 教育部(31029)
- 国家社会(30856)
- 创新(30608)
- 期刊
- 济(139812)
- 经济(139812)
- 研究(86657)
- 财(53376)
- 中国(53271)
- 学报(46144)
- 农(42305)
- 科学(39375)
- 大学(34320)
- 管理(34230)
- 学学(32450)
- 农业(27849)
- 财经(25145)
- 融(24659)
- 金融(24659)
- 教育(24562)
- 经济研究(23849)
- 经(21783)
- 技术(21712)
- 业经(18955)
- 问题(18410)
- 技术经济(15154)
- 业(14814)
- 贸(14781)
- 版(13662)
- 统计(13614)
- 世界(13020)
- 国际(12303)
- 理论(12258)
- 商业(11750)
共检索到414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鲍灵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郭旭新
本文从不同参与者的博弈过程及其约束条件的分析入手,对经济转型中财政分权化与经济稳定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由于信息不透明以及缺乏有力的预算约束,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分权化导致了地方政府某些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这些负面影响并非财政分权化改革本身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由分权化过程中相应的配套制度未能建立所引起的。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对预算及地方政府的其他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关键词:
经济转型 财政分权化 经济稳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丽华
经济稳定与财政货币政策汪丽华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能够连续地、较平稳地发展,不希望经济发展过程经常出现不连续点(间断点)或过大的起伏波动。没有一定的稳定,就难以有持续的发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经济稳定不可能自动地出现,常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进行调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童伟
凯恩斯总需求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发展实行逆向调节,即在经济高涨时期实施扩大财政收入的收缩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实施提高财政支出的扩张政策。以此理论为依据,对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及其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部分地区,财政政策严重背离总需求理论,财政收支随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地方财政极其脆弱,成为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隐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涛
文章利用1952~2006年的中国财政收支总额(包含预算外收支)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我国财政收支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收支与GDP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在长期内我国财政收支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短期内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财政收支行为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但是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
关键词: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稳定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玉清
经济周期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为尽可能避免经济运行出现过度波动,财政政策成为各国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常用工具。通过用HP滤波方法剔除掉中国产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中的趋势成分后,用产出缺口、财政收入缺口、财政支出缺口和财政赤字缺口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中国财政周期性波动中的财政赤字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明显的稳定效应,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关键词:
财政周期 缺口 波动 经济稳定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戴敬明
国内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主导政策和基本手段,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也是引致宏观经济发生波动的要因。就两大政策在这两方面的作用而言,力度上有大小之别;就两大政策分别单独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手段时,其作用又具有不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两大政策如何协调运作才能有效发挥其“正效应”,避免其“负效应”?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相比之下,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所做的研究,无论是深度上还是方法上,甚至可操作性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比如,两大政策如何配合的问题,大多数论著只是停留在“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永恒
2008年,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出台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俗称"七千亿美元救市方案"。该法案由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预算条款和税务条款三部分组成,从产生程序到核心内容都很重视议会财政权力和纳税人利益的保护,彰显财政民主主义的精神。与此对应,中国从2008年开始也实施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却有财政民主制度上一些不足。为此,借鉴美国做法,中国未来必然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约束作用,同时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等财政监督权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可能有一定差距:从财政本身的结果(大规模赤字)来看,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但从这种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来看,大规模赤字并没有起到本应起到的扩张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澄清“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以更加成熟地运用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俊培 卢盛峰
基于199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财政宏观政策在发挥经济稳定功能中的实际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2)现行财政宏观政策并未有效发挥经济稳定作用,即财政收入政策只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胀的功能,而支出政策的经济稳定功能也只体现在经济产出增长方面;(3)进一步分周期波动阶段分析表明,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因此,要充分有效发挥财政宏观政策的经济稳定功能,需要深化财政体制以及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不能过度依赖宏观调控,应该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微观制度安排的完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刘晓路
本文利用马尔可夫情势转变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的情势转变特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比较符合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所强调的"逆势而动"的特点,且有助于实体经济稳定,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波动;税收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不符合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体经济波动,但有助于价格稳定。我国财政政策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凯恩斯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群力 龚承刚
本文研究的证据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与地方产出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包含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后,这种负相关关系仍然是稳健的。地方政府规模的提高显著地降低了产出的波动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起到了稳定地方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政府规模 波动性 自动稳定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健
财政联邦制的一个潜在消极后果是,地方政府竞相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等脱离中央监督的非正式财政活动,从而引起预算软约束,并导致政府债务的积累。如果地方政府都这么做,就会形成“太多而不能惩罚”的局面。文章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政府行为导向,改善政府治理来避免这类问题的可能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志帆
文章根据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中国宏观季度数据,考察了财政支出和税收工具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增加政府支出虽然能够迅速提振经济,但其只有短期效应。如果没有及时退出,其正向促进作用可能转化为反作用力。减税政策对产出和就业同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政策效果相对较弱。为保障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应当合理配置财政政策工具,将相机调控和区间调控相结合,短期与中长期调控相结合。
关键词:
新常态 政府支出 税收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光坤
2015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活力有所增强,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全年经济将保持缓中趋稳态势。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定向调控和预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