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88)
- 2023(2132)
- 2022(1663)
- 2021(1606)
- 2020(1164)
- 2019(2514)
- 2018(2268)
- 2017(4076)
- 2016(2505)
- 2015(3003)
- 2014(3183)
- 2013(2951)
- 2012(2917)
- 2011(2612)
- 2010(2780)
- 2009(2595)
- 2008(2714)
- 2007(2694)
- 2006(2303)
- 2005(2257)
- 学科
- 济(8693)
- 经济(8683)
- 理论(5784)
- 管理(5714)
- 企(5532)
- 企业(5532)
- 教育(4950)
- 业(4880)
- 文化(3706)
- 中国(3640)
- 业经(3590)
- 教学(3582)
- 学(3145)
- 方法(3114)
- 和(2939)
- 产业(2392)
- 农(2356)
- 经济理论(2229)
- 思想(2207)
- 政治(2173)
- 制(2168)
- 学法(2158)
- 教学法(2158)
- 市场(2142)
- 企业经济(2083)
- 思想政治(1975)
- 政治教育(1975)
- 治教(1975)
- 财(1970)
- 研究(1965)
- 机构
- 大学(43172)
- 学院(42699)
- 研究(13202)
- 济(11996)
- 经济(11593)
- 管理(11284)
- 范(10414)
- 师范(10380)
- 京(9263)
- 理学(8880)
- 理学院(8700)
- 中国(8503)
- 管理学(8471)
- 师范大学(8375)
- 管理学院(8361)
- 教育(7945)
- 科学(7860)
- 财(7626)
- 江(7476)
- 所(6771)
- 州(6374)
- 职业(6077)
- 研究所(5968)
- 北京(5958)
- 财经(5878)
- 技术(5655)
- 中心(5268)
- 经(5168)
- 系(5111)
- 职业技术(4279)
共检索到70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母小勇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柳 罗生全
教材建设是中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建设的关切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有力实现。教材建设有着"知识—认知—文化"三元共建的逻辑取向,但长期囿于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认识取向,遮蔽了教材建设文化逻辑的价值作用。重拾教材建设逻辑共识,亟须对教材建设立场、教材编写取向以及教材建设系统要素等方面进行文化释义上的深度考查与价值再现。在此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文化关系逻辑、"教科书学"学科建构循依文化再生逻辑、教材建设现代化方案转向文化叙事逻辑,以及教材建设树立创造性转化文化的变革逻辑等文化思路进行探微,以求整全教材建设文化逻辑取向的思维认识,推动我国特色教材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教材建设 文化价值 文化范式 文化路向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董昊悦 苏睿先
从教育公平理念出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所供给的对象应该从中介性的概念:"专业"以内学生,转向为全体在校学生提供公平教育资源选择权利。以"课程逻辑"为起点,为了保证专业课程群的发展,相关高校在运行机制上,应当建立以选课制为核心的教学运行形式和"教育券"的教育财政制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张家琼
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基于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转换,教学系统生成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活动通过这四个逻辑组块之间的逻辑转化,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以实现教学有效化和有序化。有效和有序的逻辑转化生成复杂多样的教学网络类型,基于教学逻辑组块与网络类型的相互作用则形成教学网络组织系统。
关键词:
教学逻辑 教学网络 教学系统 逻辑转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观念整体"付诸高职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社会批判课程论的维度上看,"课程思政"进一步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从存在主义课程观维度上看,"课程思政"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就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维度而言,"课程思政"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性本质。总之,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性要求。
关键词:
高职 课程论 课程思政 学理逻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韦冬余
新课改面临着诸多限制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学者在追问方式与归因方式上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简单性误读与误解,由此忽视与低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消解简单性思维所诱发的偏执及其困顿,关键在于运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从课程改革的非线性特征、过程性旨趣以及关系性品质三个维度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进行声辩。
关键词:
简单性思维 复杂性逻辑 穿新鞋走老路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王天健
"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继承了中国"贵自觉"的文化传统,在天人关系的逻辑中,个体应遵循天道、恪守本心,在"成人成事"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自觉"同时以生命关怀视角汲取了现当代哲学生命观的内在逻辑,重视人作为"类"生命存在应具备的精神属性,论证"自觉"在现当代文化中的事理依据;两种关于"自觉"的思源统一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文化逻辑 自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建荣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和生源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设计既要保证本科人才的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要求,又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设计思路以学科逻辑为主线,梳理出课程教学的知识群(树);以阶段性教学目标(知识单元)为依据,设计基于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的有机转化与融合。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课程设计 学科逻辑 问题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习性赋予教育实践以历史性,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实践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与实践行为有内在关联。教育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活动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基于这种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向。
关键词: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 实践逻辑 实践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立明 冯用军 马云鹏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生有效学习本质的教学设计范式,旨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由学生认知序列、学科内容特征、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效果反思四个要素构成。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的生成策略集中体现在:以"理解与聚焦"为教学主题的价值取向;以"融合与联结"为课堂活动的基本特质;以"创新与实践"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抓手;以"反思与批判"为思维拓展的关键路径;以"发展与进阶"为多元评价的核心视角。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教学逻辑 核心素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查吉德
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关系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职业教育是运用职业范畴将个人、社会和经济问题转化为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逻辑。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而不是"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职业性并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与文化密不可分,以职业为实践逻辑的职业教育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时,必须考虑特定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生成逻辑 实践逻辑 需要 职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贤成毅
对金融巨额存差的认识存在浪费与低效率论、中性论、资金非闲置论。基于存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表明巨额存差并不是资金浪费,存差最终都进入了实体经济部门,并提出:“存差=劫贫济富”假说,存差是国家以信誉作保把债权当股权以及存差背后的制度改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曹正善
认为问题、方法和观点是开题报告的基本要素,问题的形成、方法的演变、观点的生成有内在的逻辑,问题与问题、问题与方法、问题与观点之间也有内在的逻辑。据此,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逻辑、研究内容的展开逻辑、研究方法的构思逻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 逻辑结构 研究生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龙宝新 栗洪武
大学的最佳隐喻是"生命体",大学的生长逻辑是由基因向血统、再到形体的自然演绎。大学的发生、发展、成形离不开思想的自我建构与物化外化的内在双向运动。从思想创造的基因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血统,再到形神兼具、动态变异的形体,构成了大学这一特殊社会生命体的生长逻辑与发展轨迹。大学的基因与血统是大学在发展历程中保持高度自我统一的精神气质,是校正大学具形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变异与蜕化的利器。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基因 血统 形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