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7)
2023(12245)
2022(10513)
2021(9952)
2020(8137)
2019(18814)
2018(18792)
2017(36258)
2016(20084)
2015(22640)
2014(22898)
2013(22463)
2012(20457)
2011(18577)
2010(18637)
2009(16688)
2008(16327)
2007(14336)
2006(12308)
2005(10862)
作者
(58670)
(48382)
(48106)
(46026)
(30970)
(23485)
(21950)
(19068)
(18468)
(17464)
(16693)
(16449)
(15495)
(15492)
(15020)
(14957)
(14604)
(14341)
(13879)
(13826)
(12156)
(12028)
(11668)
(11143)
(10880)
(10817)
(10740)
(10738)
(9768)
(9607)
学科
(76062)
经济(75968)
管理(56592)
(54660)
(46030)
企业(46030)
方法(35925)
数学(30286)
数学方法(29874)
(20554)
中国(20373)
(19854)
(19779)
业经(17808)
理论(16170)
地方(15176)
(14299)
教育(14086)
农业(14042)
(13372)
(12807)
财务(12734)
(12716)
贸易(12710)
财务管理(12708)
技术(12617)
(12287)
企业财务(12116)
(11889)
银行(11847)
机构
大学(289737)
学院(286829)
管理(111126)
(105780)
经济(103317)
理学(96404)
理学院(95244)
研究(94647)
管理学(93500)
管理学院(92956)
中国(67122)
(61866)
科学(61439)
(49928)
(48167)
(45855)
研究所(44211)
业大(43460)
(41665)
中心(41576)
(41428)
师范(41070)
财经(40585)
北京(38937)
(36876)
农业(35993)
(34332)
(33999)
师范大学(33325)
技术(31499)
基金
项目(196818)
科学(153588)
研究(144503)
基金(140902)
(123049)
国家(121968)
科学基金(104021)
社会(88535)
社会科(83690)
社会科学(83664)
(77319)
基金项目(75066)
自然(68314)
教育(67732)
自然科(66703)
自然科学(66686)
(65597)
自然科学基金(65468)
编号(59562)
资助(57931)
成果(49424)
重点(44130)
(43175)
课题(41722)
(41043)
(40493)
创新(37655)
科研(37571)
大学(36967)
教育部(36964)
期刊
(116195)
经济(116195)
研究(86186)
中国(52708)
学报(50026)
科学(44113)
(41744)
教育(40963)
管理(40292)
(38145)
大学(37416)
学学(34830)
农业(29318)
技术(25422)
(21697)
金融(21697)
财经(20765)
业经(18625)
经济研究(17811)
(17624)
图书(17236)
问题(15323)
(14672)
(14375)
理论(14349)
科技(14153)
实践(13344)
(13344)
技术经济(13192)
现代(13059)
共检索到412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针对现代课程的封闭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基于知识逻辑的线性设计,后现代课程学者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从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和多种可能性倡导对课程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转化,表达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声音。为了实现课程意义的转变,主张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并使之成为学生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学者小威廉姆 E·多尔提出的课程丰富性(Rich,4R 之一)的诠释和论证,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建设和保护课程生态的未来课程愿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慧慧  刘要悟  
后现代课程观引发了关于课程问题的世界性讨论,引起了当代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的巨大变化,并给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反传统色彩的理论框架,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文章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其予以质疑,并阐明自己的看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姆·E·多尔  王红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毓信  
文章首先对"后现代课程建设"的两种可能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意义即是能促进我们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反思。其次又具体地论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则又注意防止在这一方面任何可能的片面性或绝对化立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70年代的概念重建活动,在概念重建活动的推动下,课程研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扩大,一些学者进一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出现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等等,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课程研究的视野和话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三位代表性学者的课程思想。这三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后现代课程迥然不同于现代课程,它应当更为开放、复杂、丰富和多元;课程设计要摆脱学科取向的支配,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当然,我们不应当把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思想视为一种教条,它不过是建议性的、开放文本式的新观点而已。后现代课程论的许多观念与概念仍然有待建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许美德  曲梅  
一、比较教育的丰富性比较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它的丰富性在于其跨学科的特性——它涉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同时,我认为社会学是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核心学科,而比较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宏观的教育社会学。过去,大多数教育社会学理论重视的是国家背景,比如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强调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又如尼古拉·伯恩斯坦(Nikolai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冲锋  许芳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对话"成为后现代课程的重要主题词。本文围绕"课程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者及其关系"、"对话的展开"、"对话的意义生成"五个方面对后现代课程的"对话"予以探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綦春霞  
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评析綦春霞近二十几年来,西方国家致力于“后现代”理论的研究,涌现出许多“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思潮。具体到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所涉及到的一个主题是“课程概念的重建”。围绕如何“重建概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概念重建活动兴起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念重建推动了课程研究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化。本文着重探讨概念重建活动的背景、作为概念重建活动第一炮的施瓦布的宣言、课程研究的"第三势力"、概念重建活动的发展以及概念重建活动的涵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任静波  
在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应充分尊重知识和真理在当下社会的不确定性特质,规避自"现代"以来自身的诸多局限和定式,在遵循学生主体性需求和学科基本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建构具有生成性、反思性和转变性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卫  王娟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向后现代转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借鉴其中一些观点从网络课程系统开放性、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喻春兰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桥  
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引发了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也点燃了重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学术争鸣。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传统主义和重建主义的三次交锋,得出结论: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实质是研究者自身的困境;"概念重建运动"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了问题。我国课程论不应效仿西方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而是要扎根课程开发的实践,努力研究和开发出更高效的学校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Ilya 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通过涨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一系统的多种特征是可以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给予表征和分析的,系统的多种参量也能得到。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审视教育系统,构建新颖的模型,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从而阐释与建构课程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