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038)
- 2022(930)
- 2021(877)
- 2019(1546)
- 2018(1425)
- 2017(2547)
- 2016(1649)
- 2015(2030)
- 2014(2108)
- 2013(1972)
- 2012(1954)
- 2011(1960)
- 2010(2177)
- 2009(2045)
- 2008(2099)
- 2007(2178)
- 2006(1953)
- 2005(1956)
- 2004(1895)
- 2003(2116)
- 学科
- 济(5870)
- 经济(5863)
- 管理(4442)
- 理论(4037)
- 业(3724)
- 企(3612)
- 企业(3612)
- 教育(3409)
- 教学(3156)
- 学(2708)
- 中国(2082)
- 学法(1939)
- 教学法(1939)
- 制(1798)
- 财(1686)
- 业经(1646)
- 学理(1623)
- 学理论(1623)
- 方法(1582)
- 和(1549)
- 体(1362)
- 融(1339)
- 金融(1338)
- 银(1273)
- 法(1272)
- 银行(1271)
- 农(1250)
- 行(1224)
- 策(1202)
- 思想(1170)
- 机构
- 大学(32059)
- 学院(31028)
- 研究(10010)
- 济(9098)
- 经济(8827)
- 范(7929)
- 师范(7909)
- 管理(7604)
- 京(7085)
- 教育(6457)
- 师范大学(6446)
- 中国(6301)
- 财(6088)
- 科学(6061)
- 江(5767)
- 理学(5758)
- 理学院(5635)
- 所(5567)
- 管理学(5471)
- 管理学院(5396)
- 研究所(4886)
- 州(4883)
- 北京(4692)
- 财经(4655)
- 职业(4538)
- 系(4410)
- 技术(4317)
- 经(4054)
- 中心(3810)
- 职业技术(3199)
共检索到53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道宇
课程文本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味"。课程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化于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与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它具有区别于"意味"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不依赖于读者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自主性";二是读者只能按照课程文本的"意义"自身所给出的那样而予以接受的"被给予性";三是通过共有、共识和公用而表现出来的"公共性"。课程文本的"意味"所反映的则是课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文本的"意义"对读者的存在所指示的可能性,它具有区别于"意义"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映课程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之间内在关联的关系性;二是由读者的自主建构而得以不断生成的人为性;三是来源于读者个人生活并服务于读...
关键词:
课程文本 意义 意味 理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文森
知识是课程的内核,课程变革从本质上说就是知识观的转向。从主体构成来看,"单一主体性"是个体知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基本向度来看,个体知识具有明显的"理解—个性化"特征;从认知方式来看,个体知识所遵循的是生活认识论路线;从来源和发展过程来看,个体知识主要表征为直接经验;从实际内容来看,个体知识主要表征为心理、精神、意义、价值等形式;从基本性质来看,个体知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情境性、不确定性;从知识信念来看,个体知识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所竭力推崇的一种知识类型。
关键词:
个体知识 生活认识论 主观性 直接经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刚平
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提示我们 ,在教学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 ,往往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 ,恰恰是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 ,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 ,而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论 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宁娟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这已被课程自身的发展所证实,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一种不言自明的需求。知识与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经验不是知识,更不能代替知识在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强调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并不等于忽视学生的经验,禁锢学生的主体发展。课程研究之所以不止一次的对“课程本质是知识”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其关键问题是只看到了知识于人的客体存在,却忽视了课程以知识的存在而存在的事实,同时还在于其夸大了课程在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彰显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尤其在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知识 经验 本质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定荣
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应着眼于课程治理变革,这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治理变革的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性质与形成规律、课程的治理本质和课程实施的经验教训决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课程治理变革;有效的课程治理变革需要建立具有包容性、连贯性和明确性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协商治理机制和改善课程治理方式,把课程治理变革贯穿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参与机制、能力和评价保障。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课程治理 核心素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永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新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课程范式的转变落到实处 ,有助于教学观及其模式的改变 ,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新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将知识理解为个人参与生活世界过程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及其产物。这一课程知识观缘起于对我国课程实践深陷知识观困境的省思、对课程理论学术史中知识观传统的反思与改造以及对传统哲学知识观的重建与超越。理解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基于知识与自然、知识与社会以及知识与自我等知识论维度,剖析其教育意义有必要基于个人与知识、教学与知识以及课程与知识等关系层面。
关键词:
生成主义 知识观 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冯向东
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课程理解是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解释或释义来把握课程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精神生命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课程理解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解,凡是把课程引向神秘主义的,都能够在课程实践中以及对课程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而恰当的解决。课程理解是历史性的存在,课程理解的历史性昭示着我们:教师必须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在把握自身存在历史的基础上理解课程。课程理解具有时代性,只有在不断解决课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课程理解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课程理解内含和表达的教师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望确立和提供了评判与把握现存课程的超越性价值准则。教师个体的课程理解与教师集体的课程理解是一个双向返回的过程,通过课程理解促进教师...
关键词:
课程理解 课程意义 课程实践 课程实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金忠明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崔允漷 邵朝友
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探讨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课程育人的专业认知与课程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课程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内容的立场,亟需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素养立场。核心素养可作为课程发展中可把握的教育目标实体、课程目标的来源、内容处理与教学实施的GPS、学习质量评价的参照。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在于建构课程育人的专业话语,打破学科等级化的困境,提供更具教育性的问责,消解分科与整合的课程对立,推动课程领域的专业对话。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程发展 课程角色 课程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召存
近代知识论哲学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追求知识的实证性和力量化,遮蔽了知识对人意义世界的关照,而自20世纪以来的当代知识论则充分认识到了知识对人精神生命的价值,使得知识的意义性不断凸显出来。因此,因应时代的发展,走向意义关照的课程知识观,必须实现主题的转换,从认识关系取向转到意义关系取向上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本文从词源学出发探讨了课程由名词词性到动词词性的变化引发课程中不同知识预设及两种不同课程范式,在比较机械课程范式和有机课程范式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和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取向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针对课程这一复杂领域对"课程的本质即知识"的教学观作出回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德如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关键词:
课程理性 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自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克抗
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为学生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 ,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有两种模式 :单独设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设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