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07)
- 2023(5023)
- 2022(4209)
- 2021(3978)
- 2020(3260)
- 2019(7046)
- 2018(6790)
- 2017(12117)
- 2016(7191)
- 2015(8199)
- 2014(8361)
- 2013(8142)
- 2012(8002)
- 2011(7467)
- 2010(7755)
- 2009(7443)
- 2008(7622)
- 2007(7468)
- 2006(6740)
- 2005(6313)
- 学科
- 济(33253)
- 经济(33221)
- 管理(18697)
- 业(14466)
- 学(12492)
- 企(12242)
- 企业(12242)
- 地方(10430)
- 方法(10186)
- 中国(8836)
- 理论(8355)
- 数学(7712)
- 数学方法(7484)
- 农(7226)
- 地方经济(6986)
- 教育(6911)
- 业经(6451)
- 财(5997)
- 制(5902)
- 教学(5665)
- 和(5447)
- 融(5010)
- 金融(5008)
- 农业(4866)
- 经济学(4783)
- 环境(4656)
- 银(4600)
- 银行(4576)
- 行(4398)
- 贸(4343)
- 机构
- 大学(116098)
- 学院(113821)
- 研究(42370)
- 济(40000)
- 经济(38870)
- 管理(35142)
- 中国(30366)
- 理学(28639)
- 科学(28264)
- 理学院(28155)
- 管理学(27395)
- 管理学院(27171)
- 京(25834)
- 所(23184)
- 研究所(20990)
- 范(20648)
- 师范(20468)
- 财(19830)
- 江(19515)
- 农(19374)
- 中心(18472)
- 师范大学(16615)
- 北京(16534)
- 州(16002)
- 业大(15788)
- 农业(15386)
- 财经(15300)
- 院(14547)
- 技术(14204)
- 教育(13921)
- 基金
- 项目(67832)
- 科学(51808)
- 研究(50557)
- 基金(45930)
- 家(41135)
- 国家(40761)
- 科学基金(33020)
- 社会(30051)
- 社会科(28222)
- 社会科学(28213)
- 省(27189)
- 教育(24926)
- 划(23643)
- 基金项目(23280)
- 编号(21556)
- 自然(20384)
- 自然科(19855)
- 自然科学(19844)
- 成果(19819)
- 自然科学基金(19445)
- 资助(18804)
- 重点(16515)
- 课题(16400)
- 发(15488)
- 部(14562)
- 年(13575)
- 创(13054)
- 项目编号(12742)
- 性(12696)
- 大学(12533)
共检索到185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传统解释学认为。课程实施是试图恢复和符合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的过程;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的视界融合过程,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生成过程,是师生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
关键词:
解释学 视域 课程实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岳喜 李洪星
由于传统的知识化教学长期以来受"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师生关系亦表现为一种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两元对立,无法促成教学中师生在精神生活中的"相遇"。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师生关系则转变为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的主体间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根本转变与超越。
关键词:
教学 平等对话 哲学解释学 师生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中,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后期有一个重大的转向,即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解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的转向,旨在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念,实践智慧于是成为后期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本文首先区分了实践智慧与实践知识以及技术性知识;其次,以其为基础,阐释了反思性实践和操作性实践的区别;再次,指出教师的自我理解是其实践智慧生成中的必要条件,并反思了以自我理解为基础的教师"实践智慧"的局限性。
关键词:
实践智慧 反思性实践 自我理解 参与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张华
具有传统认识论思维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结果造成课堂师生交流的IRE模式。若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则具有可对话性。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同的可通约的"基础",而在于理解,具有问题优先性、持续循环性、游戏性等特征,其价值在于追求教育的创新性、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以及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理念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
异向交往话语 对话教学 理解 解释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家军 杨艺伟
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是课程文本理解活动中各构成要素对课程文本理解的规范性约束,并使其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文本理解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规范性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无边界约束下的课程文本理解活动容易出现理解秩序混乱、理解过程失真的失序现象。依据课程文本理解的实际境况,借助中外解释学理论,可以构建课程文本理解边界的要素分析模型,并基于此探究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课程文本内容的官方性与思想的完整性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文本边界;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文本的时间间距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作者边界;标准读者的属性和特定的理解旨趣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读者边界;意义符合性原则和理解现实性原则构成了课程文本理解的规则边界。探寻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旨在澄明课程文本理解活动的发生机制,为课程文本意义寻觅一个合适的栖息地。
关键词:
课程文本 解释学 文本理解 边界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邱景华
解释学对方法论的理解,与传统科学对方法论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图书馆学哲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仍然保持传统科学方法的旧观念,在解读新的哲学理论中,不能改变自己的"前理解",达到"视界融合",其结果是出现"误读",难以获得新的哲学方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邱景华
当前我国图书情报界的知识论研究,大量引入西方现代知识论的各种学派理论,但多数研究者还是用"全知"知识观的"前理解"加以解读,所以"误读"是必然的。因此,务必要改变研究者"全知"知识观的"前理解",因为西方现代知识论学派,多数是以"无知"知识论作为理论基础。段小虎在研究中能自觉地运用"无知"知识观,纠正"全知"知识观的弊病,对当前图书情报界的知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
知识论 全知知识观 无知知识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洪修 刘笑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变革,也重构了教科书的理解图景。哲学解释学是一门揭示精神活动中“理解”问题的哲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潜在风险,能够为数字教科书的科学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数字教科书在知识选择、内容组织以及学生使用等方面受数字技术影响颇深,学生对数字教科书的理解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因而,基于理解取向的数字教科书研究需要以理解主体为本位,明确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标准;以教育逻辑为组织依循,把握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整体性;以对话为基本方式,促进数字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变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卢朝佑 扈中平
批判教育解释学源于批判理论和解释学的发展,是基于批判教育学与批判解释学的融合,使解释学同社会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霸权是其针对性。再现是限制性原则,描述了前批判的解释;批判反思描述了批判的解释,称作可能性原则。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实践有助于促进真正让我们超越受到限制的交流而达到反思性的解放,建立一种真正解放的合意,致力于人的解放和确保有利于人的解放的社会。"培育主体的批判意识、建立厚民主对话情境、造就批判的和可能性的语言、秉持反思性改造和转化行动"成为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兴趣。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靳永茂 王维平
《资本论》第三卷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时,用较大篇幅论述了虚拟资本理论,全面系统地阐释并揭示了虚拟资本的生成发展、表现形态、作用机制及运作规律。当前,周期性金融危机不时发生的世界背景及实体经济逐步衰退的全球趋势,背后都有虚拟资本作用的影子。基于解释学视域并运用解释学方法对《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进行剖释,能够为经典文本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其主要体现为:时代发问与文本反馈的"问答逻辑"开启对虚拟资本理论解释学视域剖释的进程;《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所揭示的科学真理为理论解释的持续在场奠定基础;"前见"理解结构的历史性存在构筑虚拟资本理论阐释的视域;"间距"的客观作用提供虚拟资本理论理解有效性的条件;解释的循环性启发虚拟资本理论时代化理解的价值旨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郑三元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对话 教育对话 哲学解释学 理解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永海 张舒予
从系统和生态角度对教育领域信息化进行抽象思考,凝练"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命题,把握人与教育信息环境这对主要矛盾,从系统科学的结构与过程范畴可以解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深入把握"生态思维"指导,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关注重心从技术性存在的教育信息化,经过结构性存在的教育信息系统,转变成生态性存在的生命性信息化教育,从而为教育领域信息化提供一种紧凑而连贯的分析模式与解释路径,为教育领域信息化构建本体论和指导理论。
关键词:
教育领域 信息化 解释学 本体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许轶冰
英国学者伯内尔和摩根总结了四种社会学理论范式,即功能主义范式、解释学范式、激进人文主义范式和激进结构主义范式。本文针对其中的解释学范式提出了四条方法论指导原则,即同情原则、谨慎原则、逻辑原则和顺应原则。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永刚
2016年5月,由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永刚博士所著的《历史主义与解释学——以"历史性"概念为核心的考察》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果,由长江大学
关键词:
解释学 阐释学 历史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