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7)
2023(7843)
2022(6657)
2021(6151)
2020(5118)
2019(11814)
2018(11847)
2017(23896)
2016(13018)
2015(14871)
2014(15190)
2013(15240)
2012(14405)
2011(13270)
2010(13778)
2009(13681)
2008(13880)
2007(13126)
2006(12077)
2005(11551)
作者
(38284)
(31803)
(31497)
(30485)
(20261)
(15061)
(14413)
(12019)
(12013)
(11675)
(10900)
(10626)
(10324)
(10319)
(10055)
(9922)
(9362)
(9280)
(9204)
(8896)
(8305)
(7626)
(7608)
(7341)
(7265)
(7246)
(7119)
(6973)
(6420)
(6101)
学科
(57891)
经济(57786)
管理(44997)
(41732)
(34627)
企业(34627)
方法(24470)
数学(20172)
数学方法(20031)
中国(19328)
(19003)
(18522)
(15971)
业经(13438)
(13350)
银行(13343)
(12832)
(12435)
(12281)
金融(12278)
(11722)
贸易(11713)
(11414)
(11165)
理论(10956)
体制(10561)
(10508)
财务(10481)
财务管理(10452)
企业财务(9946)
机构
大学(212099)
学院(207506)
(94017)
经济(92108)
管理(77774)
研究(68437)
理学(64977)
理学院(64347)
管理学(63605)
管理学院(63200)
中国(56068)
(51957)
(44813)
财经(39923)
(35949)
科学(34781)
(33950)
(32238)
经济学(31177)
中心(30058)
财经大学(29604)
研究所(29355)
北京(29271)
经济学院(27924)
(26820)
师范(26657)
(25593)
(24937)
(23824)
业大(22705)
基金
项目(116778)
科学(93239)
研究(91224)
基金(86751)
(72736)
国家(72124)
科学基金(62146)
社会(60894)
社会科(57713)
社会科学(57698)
基金项目(44459)
教育(42933)
(42517)
编号(37283)
(36256)
自然(36194)
资助(36070)
自然科(35326)
自然科学(35316)
自然科学基金(34731)
成果(33482)
(28628)
(28616)
课题(26247)
重点(25987)
教育部(25710)
国家社会(25483)
(25114)
人文(24597)
(24174)
期刊
(113811)
经济(113811)
研究(74135)
中国(43814)
(41921)
管理(32346)
(26761)
金融(26761)
学报(26171)
科学(25365)
(23410)
教育(23285)
财经(23086)
大学(21559)
学学(20016)
(19879)
经济研究(18034)
业经(16762)
技术(16513)
问题(15893)
农业(14724)
(13819)
理论(12108)
国际(11624)
实践(10578)
(10578)
技术经济(10531)
商业(10115)
现代(10073)
改革(9637)
共检索到334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文星  
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为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因为其不完善的工资决定机制而导致了劳动力价格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和稳定发展。“民工荒”的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因此完善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借鉴西方传统工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水平应由劳动力市场来决定。文章在分析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工资水平的形成。并指出只有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工资水平才会趋向均衡与合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建武  明娟  
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来看,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仅为制度工资(生存工资),而制度工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最低工资标准,其制定和调整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益博弈的均衡。深圳和龙岗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践也表明,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显著影响,但其制定和调整更多的是迎合企业的偏好。解决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工资决定机制,在劳动者、企业以及政府利益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新一轮的博弈实现利益均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海兵  张福顺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耕地越多,人情关系的作用越显著,而人均耕地较少时,人情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海兵  张福顺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耕地越多,人情关系的作用越显著,而人均耕地较少时,人情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不显著。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太富  
以工资作为调节机制的劳动力流动是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形式。本文在分析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与行业差距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工资制度的建议,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密  赵晓琳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2013年的数据,估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农民工城市进入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的非线性影响。根据城市规模、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差异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民工数量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和系统GMM估计方法,揭示出农民工进入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工资的影响表现为先提高、再降低、再提高的规律,而对中小城市工资的影响则表现为先降低、再提高、再降低的规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密  赵晓琳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2013年的数据,估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农民工城市进入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的非线性影响。根据城市规模、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差异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民工数量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和系统GMM估计方法,揭示出农民工进入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工资的影响表现为先提高、再降低、再提高的规律,而对中小城市工资的影响则表现为先降低、再提高、再降低的规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来看,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沟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桥梁,工资理论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批评与反批评、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责难与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工资问题的论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的批评或反批评,反映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认识倾向。梳理他们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来看,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沟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桥梁,工资理论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批评与反批评、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责难与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工资问题的论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的批评或反批评,反映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认识倾向。梳理他们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国俊  徐冲  祝成才  
本文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1452名外来务工人员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决定迁移劳动力收入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在总体中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笔者发现了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家庭关系与老乡关系对于女性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有显著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对西部地区的男性迁移劳动力而言,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带来收入的提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鹏  
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基于夏普里值过程的回归分解方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是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其对不平等程度的贡献达到了37.47%;地区、性别和行业因素仅次于教育,成为导致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职业类型、单位所有制和社会关系是控制工资收入差距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单位规模、户籍和工作经验对不平等程度的贡献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工资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大差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东阳  
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多种工资决定理论,每种工资决定理论都有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各自的缺陷。梳理这些工资理论对于我国的工资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阳  龙治铭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有着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实际预测效果却并不能让人满意。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也不能完全满足这两大目标。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出发,基于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借助组合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的信息条件为中心,建立起多重回归-随机游走模型,对汇率决定理论做了一些探讨。最后本文认为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存量观点,本质上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观点的体现;流量观点则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交换价值的观点。模型中存在着数学期望意义下和依时间序列收敛的两种均衡汇率,前者代表价值,后者代表交换价值体现为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劳动价值论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汇率决定理论的坚实基础,马...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榛  刘赣州  
自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79)、斯蒂格利茨与夏皮罗(Stiglitz & Shapiro,1984)提出效率工资假设后,经济学界多用它来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现象,即为什么厂商不愿意在不扩大工资规模的条件下,采取降低平均工资,以雇用更多的工人,减少失业,从而提高利润呢?或者说,为什么厂商觉得在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条件下,降低工资会得不偿失呢?本文试图把效率工资理论运用到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