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3)
- 2023(4161)
- 2022(3671)
- 2021(3473)
- 2020(3106)
- 2019(6914)
- 2018(6963)
- 2017(12671)
- 2016(7338)
- 2015(8367)
- 2014(8245)
- 2013(8155)
- 2012(7750)
- 2011(7067)
- 2010(7244)
- 2009(6862)
- 2008(6696)
- 2007(6146)
- 2006(5720)
- 2005(5423)
- 学科
- 济(26069)
- 经济(26017)
- 管理(20486)
- 业(18180)
- 企(15288)
- 企业(15288)
- 地方(8779)
- 农(8667)
- 方法(8206)
- 中国(8191)
- 学(7730)
- 财(7091)
- 制(7086)
- 业经(6751)
- 理论(6434)
- 数学(5991)
- 数学方法(5864)
- 农业(5816)
- 教育(5719)
- 和(4788)
- 银(4758)
- 银行(4753)
- 融(4691)
- 金融(4688)
- 体(4612)
- 行(4558)
- 贸(4208)
- 贸易(4202)
- 务(4184)
- 财务(4167)
- 机构
- 大学(104220)
- 学院(101416)
- 管理(35275)
- 研究(34663)
- 济(34381)
- 经济(33291)
- 理学(28772)
- 理学院(28345)
- 中国(27853)
- 管理学(27824)
- 管理学院(27614)
- 京(23631)
- 科学(21997)
- 财(19680)
- 江(18870)
- 范(17847)
- 所(17757)
- 师范(17732)
- 中心(16939)
- 研究所(15755)
- 农(15577)
- 州(15278)
- 北京(15143)
- 财经(14662)
- 师范大学(14313)
- 业大(14204)
- 省(13540)
- 经(12927)
- 院(12898)
- 农业(11914)
- 基金
- 项目(61186)
- 科学(47280)
- 研究(46750)
- 基金(42492)
- 家(36909)
- 国家(36463)
- 科学基金(30743)
- 社会(27884)
- 社会科(26125)
- 社会科学(26117)
- 省(24284)
- 基金项目(22868)
- 教育(22041)
- 划(20549)
- 编号(19973)
- 自然(19972)
- 自然科(19470)
- 自然科学(19468)
- 自然科学基金(19106)
- 成果(17957)
- 资助(16913)
- 课题(14804)
- 重点(13530)
- 部(13004)
- 发(12832)
- 年(12427)
- 创(11791)
- 项目编号(11784)
- 性(11738)
- 科研(11572)
共检索到172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海霞
身处明清社会的转型时期,受大的社会思潮影响,蒲松龄认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儒"是正统。《聊斋志异.黄英》中蒲松龄在传统的菊花意象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新价值的赋予和消解过程中体现了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遵从。陶弟化菊,黄英不复业菊都表明,虽然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最终都要由商回归儒,从中折射出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在这篇小说中蒲松龄还叙写了黄英与马子才之间理性掺杂其中的一段典型的儒家式的婚姻。作者在抒写爱情和婚姻之际,少了"心学"对个性的张扬,多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静 刘天利
小说中插入诗词是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受到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其诗化特征因素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相互交织,产生了特殊的诗化作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此外,《聊斋志异》中的诗歌也是蒲松龄个人情感的寄托。研究《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艺术价值,对探讨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诗化特征 审美价值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丽丹
从民间叙事视角对《聊斋志异·晚霞》进行重读,多层次地阐释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方式与民俗的关系,挖掘《聊斋志异》的民间叙事意义。《晚霞》以吴越地区端午龙舟竞渡习俗的记录为故事发端,是带有民俗记录性质的文学创作,采取传统方志记录的视角,对民俗活动中的人更为关注,是对传统方志"见俗不见人"这一记录方式的"纠偏",是对民俗活动中民俗表演艺人的生命历程、情感经历在一定现实基础上进行的文学性书写。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晚霞 龙舟竞渡 民间叙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明娥
儒者为商于明娥作为高度集权经济的一种衍生现象,在我国的原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中沉积着大量知识人才。伴随着经济转轨,大批“儒生”丢官弃学进入商界,形成了前些年蔚为可观的下海潮。至今,这些人大都已饱尝了一番商业社会的磨砺,他们的感觉似乎并不像某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蕊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庋藏多种明清小说类文献,且不乏版本稀见者。其中,明刊本《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和清抄本《聊斋全图》二者尤为值得关注。《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有别于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本,该本乃文雅堂根据昌远堂刻本、并参照别本刊刻而成,其异文部分或保存了余象斗原刊本的部分原貌。《聊斋全图》,左文右图以图为主,彩图精美,文字部分以小楷抄就。该本与《聊斋图说》风格相似,版本罕见,当成书于鸦片战争(1840)以后。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包丹丹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人"、"物—我"、"身—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人格。经籍性知识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们既是"仁—生"之境的表达者,也是"仁—生"之境的兴发者。作为实用技能之"艺"的学习,只有"依于仁",方能兴起于亲亲之家;"艺"而能"游",则让"仁—生"之境步入艺术化境地。"意义—兴发"的教育之学,可能成为我们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领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玉莲
侏儒作为一种特殊人群,因其异常短小的身材和娱乐人主的功能而被史家或一般文人纳入书写视域。唐前侏儒形象,可追溯至尧舜时期。先秦侏儒除史家所记娱乐人主者外,影响较大的是《山海经》中的焦侥国、小人国人。对其身高和其他特点,历代文献的记述存在差异。由于神仙道教思想的渗透,秦汉不少侏儒具有神异色彩,其中著名者如《汉武故事》之巨灵。三国至隋朝文献中的侏儒在保留传统特点和功能外,还有部分来历不凡,表现特异。总体而言,以古小说为主的古代文献对唐前侏儒形象的记述幻实并存。现实中的侏儒人微位卑,古人对其成因之推测,往往众说纷纭。
关键词:
唐前 古小说 侏儒形象 成因和境遇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建军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结构要素,也是"具有真正人性轮廓"的伦理载体,通过人物塑形切入叙事伦理可以纲举目张。从共时性层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叙事伦理在文言与白话文本中有不同呈现,就宋代而言,传奇与话本中士人塑形的悲喜格调之别,折射出叙事主体关于"乐""教"孰先的伦理考量,女性形象塑造的情理意蕴之别,凸显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同为男性性别叙事对女性的伦理诉求之异。从历时性层面看,与唐代相较,宋代小说的叙事主体有更精准的伦理介入,使文本有更显明的意图伦理。综合来看,宋代传奇与话本互动而使叙事技巧更为丰富、士人伦理与市民伦理互渗而使文本伦理更趋世俗,从叙事和伦理两个维度推动着叙事伦理的变迁,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人物塑形 叙事伦理 士人叙事 市民叙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洁
在越南思想界,佛教和儒教地位此消彼长,其影响也经由了一个盛衰的始末。直至黎朝,儒教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佛教由盛转衰。与之相对应的是,黎朝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佛教作品数量大幅减少,作者也由佛教徒变成儒生,作品的佛教韵味慢慢淡薄甚至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相反,黎朝的汉文小说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不仅多次出现儒家作品的名称和引用儒家经典原文,还十分强调儒家君臣观和家庭伦理观,这可以看作是儒教在越南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个切面。
关键词:
佛教 儒家思想 黎朝 越南汉文小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园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怀昭
在“工农兵”文学时期女作家的小说中,革命女干部/群众的关系表述常常成为知识女性身份建构的叙事支点,但不同时期的女作家对干群关系的书写存在差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我”与贞贞由启蒙到感召的复杂情谊,揭示启蒙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过程。《百合花》以军民同盟的女性关系,表现战争年代中母性之爱与女性之爱的复杂集合与节制释放。《长长的流水》中以团结友爱的同志关系叠加干群关系,通过引导与被引导的良性互动,双双完成她们作为革命主体的建构。这表明女作家们面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微妙变化,努力调适自己在革命中的身份位置,重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的曲折心路。三个文本中关于干群关系的表述,动态化地呈现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与乡土社会关系的变更,亦凸显出知识分子经历的多重精神变迁。
关键词:
女作家 干群关系 身份建构 叙事嬗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丽智
以《会计杂志》为中心考察近代会计思想的西学东渐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近代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整体框架下把握住会计期刊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逐一论述了《会计杂志》中对西方会计思想的翻译与评介、学习与运用等内容,以期更加细腻地梳理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脉络,进一步挖掘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启示。
关键词:
会计思想 西学东渐 《会计杂志》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占江 晋晶娜
"商书"是传统商人经营管理中的实用工具书,是商人经营管理经验的结晶。晋商中流传的商书显示,晋商不仅在人生终极追求方面以儒家观念为皈依,而且在日常经营以及处理内部关系方面也多以儒家伦理为行为准则,晋商通过这些伦理规范实现其获利目的,达到义利统一。晋商的这种文化面貌从明清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之后,这表明商人群体是维系儒家伦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晋商商书与东南地区商书有着内容、思想方面的一致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晋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中国传统商人群体的文化面貌。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程大立
村史志是记录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历史和志书,具有文献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文章认为应充分发挥村史志存史、资政、教化等功能,让传统村落留住文化根脉、铸造精神灵魂、优化社会治理;努力实现村史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发挥村史志的经济价值,助力传统村落振兴。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村史志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