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74)
2023(3603)
2022(3077)
2021(2702)
2020(2295)
2019(5135)
2018(5060)
2017(10482)
2016(5491)
2015(6426)
2014(6246)
2013(6482)
2012(6289)
2011(5952)
2010(5974)
2009(5682)
2008(5721)
2007(5234)
2006(4534)
2005(4030)
作者
(15976)
(13479)
(13129)
(12714)
(8944)
(6506)
(6058)
(5189)
(5047)
(4852)
(4727)
(4715)
(4318)
(4270)
(4249)
(4161)
(3992)
(3873)
(3842)
(3701)
(3521)
(3351)
(3260)
(3148)
(3120)
(3038)
(2973)
(2751)
(2647)
(2644)
学科
(33591)
经济(33557)
方法(20589)
(18999)
管理(18742)
数学(18628)
数学方法(18561)
(16104)
企业(16104)
(8864)
中国(7172)
(6110)
(5783)
财务(5775)
财务管理(5760)
(5736)
企业财务(5624)
业经(5410)
(5372)
贸易(5371)
(5223)
(5172)
(5120)
金融(5119)
理论(5110)
地方(4733)
教育(4620)
(4499)
银行(4496)
农业(4319)
机构
大学(95929)
学院(91898)
(42355)
经济(41749)
管理(35308)
理学(30824)
理学院(30543)
管理学(30202)
管理学院(30016)
研究(26334)
(21531)
中国(20137)
(18447)
财经(17904)
(16346)
经济学(15302)
经济学院(13961)
科学(13478)
财经大学(13439)
(13398)
(12644)
师范(12572)
(12191)
中心(11971)
北京(11394)
商学(10890)
商学院(10825)
研究所(10760)
(10716)
(10332)
基金
项目(57047)
科学(46229)
基金(44066)
研究(43290)
(36680)
国家(36383)
科学基金(32239)
社会(30383)
社会科(28911)
社会科学(28905)
基金项目(22687)
教育(21471)
(20578)
自然(19175)
资助(18911)
自然科(18763)
自然科学(18760)
自然科学基金(18487)
(17457)
编号(16288)
成果(14578)
(14489)
教育部(13442)
国家社会(13171)
人文(12875)
重点(12657)
大学(12027)
(11685)
课题(11442)
社科(11436)
期刊
(43755)
经济(43755)
研究(30220)
(17715)
学报(13891)
中国(13666)
管理(12749)
科学(11714)
财经(11580)
大学(11368)
学学(10590)
教育(10557)
(9932)
金融(9932)
(9883)
(8317)
经济研究(7371)
技术(6908)
问题(6518)
(5848)
业经(5497)
农业(5192)
技术经济(5049)
统计(4894)
财经大学(4653)
理论(4484)
商业(4416)
(4240)
(4217)
国际(4213)
共检索到132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小安   洪程锋  
托马斯·内格尔反驳了关于生命意义三个常见论证,即“百万年论证”、“蚍蜉论证”和“死亡终结论证”,进而指出生命的荒谬感实际上反映了人的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知能力,是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投入与对其“无可回避的疑虑”之间的冲突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历史观框架,提出了对荒谬的一种历史解释,荒谬感其实是随现代化进程逐渐显现的认知状态,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异化的一种形态,其与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密切相关,进而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当人类处于“分化的统一”阶段,作为主观异化的荒谬,这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最终也将随历史而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北生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一、人的生命的内涵 人之生命是什么?笔者认为:“三个统一”和“四个面对与和谐”构成了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易连云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曰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关怀生命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构筑关怀生命的教育离不开对教育本初状态即教育起点与原点的追问,离不开教育之生命意识的确立。整全的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与根基,关怀生命的教育需要确立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发展生命的生命意识。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亚楠  李元华  张舒  刘璐怡  刘慧瀛  
目的:通过三个研究考察权力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调查了165名大学生的个体权力感、生命意义感及自尊水平,研究二和研究三分别采用情景回忆法及角色扮演法操纵权力高低,检验生命意义体验的变化。结果:研究一发现,个人的权力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显著正相关,并且自尊完全中介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和研究三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情景回忆,还是角色扮演法,高权力显著增加了生命意义体验。结论:权力是提升生命意义体验的有效手段,在咨询和治疗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提升权力使个体获得更强的生命意义感。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朱富强  
面对社会大众改进社会制度和分配体制的呼声,一些"主流"经济学人将之归咎于中国社会存在"仇富"心理和文化传统。但实际上,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中国社会的"仇富"都不比西方社会更严重。这些经济学人之所以持有此等"仇富"说,就在于他们在逻辑思维上深受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肯定性理性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支配;同时,中国社会的"仇富"说之所以比西方社会更盛行,又在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和扭曲的市场环境使得社会达尔文主义得以膨胀。更进一步地,这些经济学人之所以囿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也源于狭隘的知识结构导致他们缺乏审视和批判流行学说和思维的学术能力。事实上,即使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知识结构及其相应的社会理念而不是出身背景和个人利益将决定他的学术取向和价值立场,更不要说那些靠理念吃饭的偏狭之士。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朱富强  
面对社会大众改进社会制度和分配体制的呼声,一些"主流"经济学人将之归咎于中国社会存在"仇富"心理和文化传统。但实际上,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中国社会的"仇富"都不比西方社会更严重。这些经济学人之所以持有此等"仇富"说,就在于他们在逻辑思维上深受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肯定性理性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支配;同时,中国社会的"仇富"说之所以比西方社会更盛行,又在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和扭曲的市场环境使得社会达尔文主义得以膨胀。更进一步地,这些经济学人之所以囿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关少化  
大学课堂教学"无生命"现象值得关注。产生"无生命"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相互之间隔离。从课程实施的本质来看,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创造、"再设计"的过程,是师生对生命成长的一种追求,大学课堂教学本应具有生命的意义。生命意义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其实际的运行模式应该是由学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三因素组成的循环式结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姝玥  林艳  
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资料,对资料进行登录、编码,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归类,发现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意义来源有一定的相似性,被学生们提到较多的生命意义来源有:社会关注、亲情、目标追求、成就、友情、自主性、满意充实和兴趣休闲。最后通过卡方检验对三个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意义来源进行对比,探索三个群体在各生命意义来源上的差异。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吕绍卫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地更为高效,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得体,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教师无须给学生安排好要教的一切,要放心让学生主动发挥求知,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源"。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意义课堂,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育  梁爱民  
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所展开的生命叙事,不仅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凭借其对死亡和痛苦的修辞性叙述,激发了悲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审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审美主体与悲剧的精神生命所进行的生命对话,建构了生命意义,确认了生命在场的价值。这种生命的主体间性,具有建构完整人格,致力于生命统整的意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 ,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 ,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 ,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 ,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 ,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 ,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 ,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 ,而是一个人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扬乐   李佳霏  
生命意义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文章以人们踏上旅途寻求生活的意义这一现实现象为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以相关网络游记与社区问答文本为材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提炼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核心范畴,对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与一般路径作出理论解释。研究发现:1)旅游者以具身实践的方式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2)旅游者由审美体验中的自我超越激发生命活力,自发地觉察生命意义;3)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形成对世界与真实自我的深刻理解,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4)旅游者通过自我认同的强化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而真正地肯定生命价值;5)回归生活世界时,人们通过回忆与回味重新赋予旅游体验以新的意义,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变是旅游积极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文章创新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对人们在旅游世界中获取生命意义感的“顿悟时刻”进行了深入解读,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积极效应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圣明  王茜  
世界市场理论在马克思"六册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希望完成但未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整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析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世界市场思想,梳理马克思有关世界市场的论述,阐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主要思想的理解,认为该理论揭示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原因、规律与作用,是对全球化的预见和前瞻性认识,对人们认识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自由化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形成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违背的一种现象。运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反思"逆全球化"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揭开"逆全球化"谜团,为推进全球化发展和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世界市场发展中的影响力提供正确指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