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42)
- 2023(2825)
- 2022(2210)
- 2021(2412)
- 2020(1860)
- 2019(4303)
- 2018(4403)
- 2017(6277)
- 2016(4845)
- 2015(5509)
- 2014(5724)
- 2013(4857)
- 2012(4644)
- 2011(4528)
- 2010(4900)
- 2009(4438)
- 2008(4405)
- 2007(4281)
- 2006(4020)
- 2005(3888)
- 学科
- 教育(19041)
- 济(10137)
- 经济(10129)
- 中国(10089)
- 学(9633)
- 理论(8230)
- 管理(6310)
- 教学(6225)
- 业(4498)
- 企(3961)
- 企业(3961)
- 思想(3836)
- 发(3828)
- 研究(3648)
- 政治(3639)
- 发展(3624)
- 展(3501)
- 革(3441)
- 经济学(3282)
- 高等(3260)
- 改革(3213)
- 思想政治(3049)
- 政治教育(3049)
- 治教(3049)
- 德育(3028)
- 学法(2997)
- 教学法(2997)
- 学校(2838)
- 教育改革(2796)
- 技术(2603)
- 机构
- 大学(70499)
- 学院(62924)
- 教育(27243)
- 研究(26538)
- 范(21539)
- 师范(21468)
- 师范大学(17885)
- 京(16945)
- 济(15717)
- 科学(15568)
- 经济(15085)
- 所(13738)
- 管理(13403)
- 中国(12653)
- 研究所(12433)
- 江(12143)
- 北京(11913)
- 职业(11337)
- 技术(10999)
- 教育学(10588)
- 理学(10347)
- 理学院(10052)
- 中心(9798)
- 管理学(9683)
- 管理学院(9515)
- 州(9381)
- 财(9361)
- 院(8948)
- 教育学院(7818)
- 职业技术(7762)
共检索到113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季金华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之长,并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教育的起源、本质、过程、功能及作用等都有自己的独道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没有教育哲学专著,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散见在《荀子》一书的各篇中,具体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超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楷
儒家思想出自周代礼乐文明的孕育,故自孔子而始,儒家即以礼乐治世为理想。然而,社会层面的道德教化须得通过个体层面的变化方可收其成效。就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儒学最初对乐之于个体生命的作用机理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一问题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批评之下得到了放大,刺激和促使早期儒家在生命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乐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发展出一套以乐成德的修养论,而以荀子乐论为典范。荀子乐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能够正视人的自然生命,肯定感性欲望的合理满足之于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因此,荀子并不以消除感性情欲为目标,而是寻求感性情欲在道德理性节制之下的合理实现。如此,在生命哲学的意义上,道德理性以自然生命力为基础而不致枯槁,自然生命力在道德理性的节制之下得遂其长而不致泛滥,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相互成就("美善相乐"),从而在一种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了人的繁荣(human flouring),而荀子乐论的精神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
荀子 乐 修养 美善相乐 生命哲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顺福
一般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这是《荀子》的题中之义。然而它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即天生之物中有某些善的东西,比如知性、仁心、善心等,这些都是天生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善性。善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它是人类成为圣贤的内在根据,因此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东西,类似于孟子的人性。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的方式激发身体中的善的气质,这样便可以成圣贤。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关键词:
荀子 善性 孟子 教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兵
儒家政治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政治伦理观念,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民生民意为中心的民本观念;二、以强烈的君德意识与君权至上观念为主体的人治精神;三、朴素的制度正义思想。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宗法政治都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尤以其制度正义思想最为重要;去除其中的君主专制等封建政治的糟粕,它对于当前的执政制度文明建设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荀子 政治伦理 民本 人治 制度正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安珍 顾炎甫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荀子是提出系统富国思想的第一个儒家代表。在《荀子》中,除了《富国》专章之外,《荣辱》、《仲尼》、《儒教》、《王制》、《王霸》、《君道》、《天论》、《征论》、《礼论》、《正名》、《大略》等诸多篇章,都有层见迭出的富国隽论。用马列主义观点借鉴、吸取和融会包括荀子富国之道在内的古今中外优秀思想财富,无疑是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重要任务。有鉴于斯,我们试图对荀子的富国之道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荀子在广泛的游历实践中实现了他的游乐观与儒家游文化的统一。荀子的游乐观渗透着儒家重仁、重孝、重义等文化内涵和重入世而轻出世的游乐思想,这充分体现在荀子对游乐与山水、孝道、交际、享乐、政治之间关系的论述当中。荀子的游乐观与儒家的游乐思想一脉相承,并对韩非子有一定的影响,这对儒家游文化的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荀子 游乐观 儒家 游文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学 教育哲学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余天赐
<正>观察人的外表,不如探究他的思想;探究他的思想,不如看他如何做事。一、欲建功立业,须尚贤使能《荀子·王制》中,荀子指出:“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意思是,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没有比崇尚贤才、任用能人更重要的了。荀子以过往的君王为例,论证因正确用人而成就伟业的道理。荀子提到:“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秀喜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研究和总结荀子的成人教育思想,对于促进当代成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荀子 教育思想 成人教育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祖民 战湛 张忠梅
荀子的教育经济思想自成体系,丰富而深刻,形成了"教养相资"的主要内容。实用性、整体性、辩证性、人本性特征使荀子的教育经济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理性倾向。系统梳理荀子的教育经济思想有益于廓清对学科传统的模糊认识,回应质疑,匡正偏失,继承开新,建立教育经济学科的"中国自信"。
关键词:
荀子 教育经济思想 实践理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未来性 技术 重新域定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俊 张奇伟
《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观的政治架构意义,作为伦理的孝道是庶民的生活主题,而政治是士君子乃至圣王的生活主题;《宥坐篇》之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转而被内化为理想人格的两全,"孝道"不仅属于圣王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表现为圣王事功的"尽伦尽制"。这种差别可以归诸荀子后学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并鲜明地表现为《荀子》诸篇论孝的不同侧重,以及与孔、孟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圣王"为理想人格来统合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当这种张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荀子》的解答无益于指导具体境遇下普通人的社会实践。因此,《韩诗外传》中会存在以毁灭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两全,而《孝经》则以孝道这种人类普遍的伦理情感为出发点构建政治的合法性,以此弥合《荀子》"大一统"思想造成的二者分裂,并重新回到孔、孟的儒学立场上来。
关键词:
荀子 孝 子道 伦理 政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明 王承海
监本《荀子》之刻始于北宋熙宁元年,由于熙宁变法所产生的政治变故而至元丰间方刻完。南宋钱佃、唐仲友均以监本为底本翻刻《荀子》,经考定,现存宋刻本《荀子》刻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当是滕强恕翻刻钱佃本而非唐仲友台州刻本。
关键词:
《荀子》 刊刻 钱佃 唐仲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