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4)
2023(6283)
2022(5069)
2021(4871)
2020(3826)
2019(8626)
2018(8427)
2017(16886)
2016(9246)
2015(10203)
2014(10060)
2013(10151)
2012(9502)
2011(8810)
2010(9210)
2009(8753)
2008(8902)
2007(8713)
2006(8000)
2005(7194)
作者
(26062)
(22345)
(22194)
(20932)
(13905)
(10881)
(9743)
(8650)
(8441)
(7984)
(7761)
(7289)
(7091)
(7061)
(6922)
(6540)
(6448)
(6391)
(6280)
(6224)
(5681)
(5605)
(5517)
(5336)
(5182)
(5105)
(4986)
(4836)
(4519)
(4442)
学科
(48317)
(44213)
经济(44173)
(38161)
农业(32360)
管理(21214)
(17929)
企业(17929)
业经(17301)
中国(13304)
农业经济(12332)
方法(11637)
地方(10709)
(10392)
(10181)
(9614)
(9419)
劳动(9401)
数学(9401)
(9386)
农村(9368)
数学方法(9306)
发展(8909)
(8889)
(7620)
建设(7465)
土地(7276)
(7222)
(7218)
贸易(7213)
机构
学院(142595)
大学(136707)
(62251)
经济(61037)
管理(54437)
研究(47965)
理学(46690)
理学院(46240)
管理学(45612)
管理学院(45332)
(43403)
中国(38285)
农业(32356)
(27936)
科学(27397)
业大(25915)
(25785)
(24122)
(23074)
中心(22486)
研究所(21532)
(20353)
财经(20324)
师范(20258)
农业大学(19623)
(18323)
(18291)
经济管理(18111)
经济学(17482)
北京(17005)
基金
项目(87231)
研究(69649)
科学(69370)
基金(62750)
(53283)
国家(52626)
社会(45856)
科学基金(45084)
社会科(42925)
社会科学(42912)
(35350)
基金项目(32998)
编号(30725)
教育(30333)
(28111)
(26939)
自然(25772)
成果(25375)
自然科(25154)
自然科学(25152)
自然科学基金(24718)
资助(24370)
(20813)
课题(20408)
(20017)
重点(18951)
(18778)
国家社会(18689)
(18073)
(17778)
期刊
(81903)
经济(81903)
(52236)
研究(42226)
农业(35272)
中国(32909)
科学(21590)
学报(21185)
业经(20848)
(18321)
大学(17767)
学学(17000)
(16783)
金融(16783)
管理(16427)
(15180)
教育(14905)
农业经济(14492)
农村(14096)
(14096)
问题(12399)
技术(11326)
财经(10921)
世界(10258)
(10188)
(9420)
经济问题(9359)
农村经济(9249)
社会(9151)
经济研究(9075)
共检索到222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腊娥  
进入90 年代,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针对劳动力的供求矛盾问题,提出了缓解劳动力就业的可供选择的三大战略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费思兰  
中国自80年代早期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工作流动性的增加,劳动市场的二元结构开始解体。虽然这种变化不可逆转,但是一些阻碍社会性或职业性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尽管迁移到大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却要受一定的限制,只能从事当地劳动力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或从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一个社会性的"移民下等阶级"。本文试图阐示在蓬勃成长的劳动市场中,农村移民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指定"的,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到底是对市场力量的反映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尚元  井涛  
文章认为,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要求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应按经济规律在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然而,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流出地、流入地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基层计划生育失控;铁路压力巨大等。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出台的加强外来人员综合管理的一些法律、法规,提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对策措施:1.确定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标准;2.应对劳动力的流向进行合理规划,统筹管理;3.建立相关的证卡制度和收费制度;4.建立完善的责任约束机制;5.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户籍管理制度;6.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都阳  
劳动力由农村和农业部门向城市和非农部门流动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典型现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尽管起起落落,却一直没有间断,相应的公共政策也经历了诸多变化。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转折性的变化,即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几近消失,劳动力短缺持续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必将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将对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这一现象的长期因素展开分析,并对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行讨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小辉  张碧超  史清华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3年村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在控制了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都会显著提高农村离婚率,但与劳动力流入相比,流出对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从流动方向和区域视角看,劳动力流出对内陆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力流入对沿海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孩子数量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离婚率。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劳动力流入的逐年增加,其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增文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西玉  崔传义  赵阳  马忠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顾益康  黄祖辉  林坚  徐加  
一、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与转移的制约因素 对于自然资源小省、人力资源大省的浙江省来说,九十年代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其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制约因素集中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柳欣  马元  
基于货币量值的两部门模型表明,就业增长率由名义GDP增长率、工资比重、工资率及其变化率所决定。中国改革30年的经验也证实,名义GDP的高速增长是我国就业总量稳定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基本保证,而行业间非均衡的资产值、工资率增长都会对就业增长产生挤出效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变现存的货币资本分配格局,以降低对房地产等高档消费品部门的投资比重及高工资率,同时加大对基本消费品等部门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工资率,这是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就业增长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侯明利  
随着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农地流转日益加快,二者关系也开始引起关注。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结合家庭分工理论和推拉理论对其进行学理分析,认为:在农户内部静态比较优势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并不一定带动农地流转;在农户间动态比较优势下,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系因劳动力流动动因不同而有差异。最后给出相关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丽  王宝文  
本文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数据,概括了各个时期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结构的变革,提升了农业技术和效率,对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韦统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方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依靠城镇化的红利,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源在于增收的牵引,而在日益开放的背景下,通过境外劳务输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对境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阶段性进行了探讨,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内外部动因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境外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并针对目前境外劳务输出在法律、政府服务、企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苏群  刘华  
近年来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 ,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 ,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统计描述 ,并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就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