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67)
- 2023(7505)
- 2022(6239)
- 2021(5766)
- 2020(4933)
- 2019(10882)
- 2018(10581)
- 2017(19599)
- 2016(11054)
- 2015(12350)
- 2014(12289)
- 2013(12105)
- 2012(11141)
- 2011(10169)
- 2010(10510)
- 2009(10494)
- 2008(10693)
- 2007(10072)
- 2006(9288)
- 2005(8784)
- 学科
- 管理(48871)
- 业(39648)
- 济(37192)
- 经济(37102)
- 企(35590)
- 企业(35590)
- 财(18208)
- 制(15743)
- 方法(12836)
- 务(12050)
- 财务(12014)
- 财务管理(11982)
- 农(11730)
- 企业财务(11339)
- 业经(11247)
- 中国(10890)
- 体(10186)
- 银(9507)
- 银行(9501)
- 学(9454)
- 划(9216)
- 数学(9122)
- 数学方法(9012)
- 行(8915)
- 体制(8703)
- 理论(8582)
- 融(7957)
- 金融(7954)
- 策(7905)
- 农业(7691)
- 机构
- 大学(161974)
- 学院(160468)
- 济(62380)
- 管理(61940)
- 经济(60702)
- 研究(51887)
- 理学(49850)
- 理学院(49262)
- 管理学(48688)
- 管理学院(48333)
- 中国(43933)
- 财(37726)
- 京(35005)
- 科学(29578)
- 江(27579)
- 财经(27507)
- 所(26023)
- 经(24613)
- 中心(24383)
- 农(22747)
- 研究所(22699)
- 北京(22139)
- 州(21733)
- 范(21492)
- 师范(21349)
- 业大(20237)
- 财经大学(20062)
- 经济学(19036)
- 院(18655)
- 省(18639)
- 基金
- 项目(94949)
- 科学(74823)
- 研究(73377)
- 基金(68881)
- 家(58927)
- 国家(58371)
- 科学基金(50269)
- 社会(47023)
- 社会科(44421)
- 社会科学(44411)
- 省(36144)
- 基金项目(35756)
- 教育(33951)
- 自然(30820)
- 划(30329)
- 编号(30279)
- 自然科(29857)
- 自然科学(29849)
- 自然科学基金(29350)
- 资助(27368)
- 成果(26841)
- 制(24588)
- 部(21666)
- 课题(21527)
- 重点(21337)
- 性(20164)
- 国家社会(19605)
- 创(19381)
- 发(19215)
- 教育部(19088)
共检索到267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帷帷
自然保护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域,不仅其自身可为人类发展提供各种必须的生态环境资源,而且其自身运行与发展也影响着周围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基于自然保护的独有特征,对目前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现状展开归纳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制定环境计划、完善管理手段、引入国际法"共同关切事项"理念来应对目前自然保护地管理面临的种种困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环境计划 共同关切事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同升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笔者从理顺体制机制、关注宏观区域战略、聚焦自身科学规划3个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永欢 黄宝荣 林慧 赵晓宇 吴初国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主体分散、保护存在空缺、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等问题,立足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推广地役权、鼓励公益组织投入保护地管理和探索建立扩展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保护地 问题 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2019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自然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在此新体系下,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精细的分类管理?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资源特征,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佳雨 谭荣 吴格非
研究目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背景下,探索自然保护地事权清单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判定方法,为协调自然保护地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与保护、中央和地方两类重要关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公平兼顾原则和政府纵向间约束机制三类理论出发,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和权责。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面临治理对象复杂、治理范围难界定、利益主体多元的三重特殊性。(2)兼顾效率、公平和稳定原则,按照“职责判断—效率评估—公平界定—风险衡量”4阶段的事权判定流程,可实现了事权的清晰划分。(3)形成涵盖中央事权58项,共同事权75项,地方事权39项的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的事权清单。研究结论: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与治理难点,明确各类公共物品供给职责,规避民众统治风险和地方代理风险,实现效率最优决策和治理公平,是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成功的关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钟乐 杨锐 赵智聪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决定性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剖析了相关问题,并从法律、行政、市场等角度探讨了其改革路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本鑫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法制建设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政府必须提供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中国现有的类型化部门立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模式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制协调性不足、立法体系封闭、保护对象不明确等缺陷。考虑到自然的整体性和调整利益冲突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选择综合性框架立法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理想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芳玲 蒲真 梁晓玉 古元阳 邢韶华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自然保护地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丽玲 朱强 陈田
分区是自然保护地得以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它伴随保护地内部及周边矛盾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矛盾的不断演化而发展。现阶段各国由于保护地具体情况以及面临问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区模式。本文以分区与其矛盾的对应关系为主线,论述了保护地内不同功能区的产生背景;重点比较了美、加、日、韩等国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自然保护地分区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及分区制与保护地面临矛盾的对应关系。最后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分区提出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分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莫琳 李清华 王斌 王勇
本文总结了山东省龙口市在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方法,并提出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的科学评估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冶凤 吴必虎 张玉钧 王梦婷
我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国内保护地旅游产品类型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索引文献库,挖掘各类保护地旅游活动的数据资料,提取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两个基本理念,并基于到访规模和环境影响大小,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的类型体系。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可归为科考探险、健康休养、自然教育等6种类型,不同类型产品有其特征;(2)中国保护地旅游产品分类应与一般旅游产品或西方产品相区别,需考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度系数和保护地内及周边的文化和社区条件;(3)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指导保护地旅游发展的主要理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苏航 刘小妹
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如何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评估、分类与相关管理要求?本文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保护地体系从分类方式、管理目标、管控要求、管理模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芳林 田勇臣 闫颜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体制 法律法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芳林 田勇臣 闫颜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体制 法律法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